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2020-05-07 科研之友

研究人員根據全球科學家在Google學術搜索引文資料庫中的數據,收集了目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人員(h-指數大於100)。名單按h-指數排名為首要標準,若出現h-指數相同,則以引用次數作為次要標準。此次的榜單對於評價科學家論文質量還是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依據。

h-指數(h-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可用於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是2005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希爾施提出的。如果一位科學家的出版成果以它們被引生命周期的數字進行排序的話,那麼h-指數就是一個最大值,這個最大值是指每篇論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於跨學科的比較。

此次上榜的科學家多達2610位,排名第一的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Sigmund Freud,h-指數高達280,而引用次數最多的是法蘭西學院的Michel Foucault,引用次數851671次。前十名科學家中,h-指數都在250以上,並且不出意料的集中在如癌症治療等的生物醫學和心理、社會學方面。材料領域排名最靠前的是排在第13位的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Michael Graetzel,h-指數239,被引用次數285344次,其被稱為染料敏化電池之父,近年在鈣鈦礦電池的研究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前100名科學家中,美國以大於半數的優勢將其他國家甩在了身後,其中前100中哈佛大學以11位上榜的科學家數量更是可以超越很多國家,成為h-指數最牛高校。華人科學家中共有4位進入前10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三位都是納米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國際上都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分別是排名第35的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h-指數206,引用次數171900。王中林教授致力於氧化鋅納米結構的研究,其關於氧化鋅的發現成為十年來世界在材料領域引用最多的論文之一,單篇引用達3200次,被國際科學引文機構(ISI)2003年發表的世界納米科技進展總評中兩個重點報導之一。近年來,王中林組致力於藍色能源,發表了多篇舉世矚目的成果,目前為止王中林教授已經發表了十幾篇N/S文章,其創辦的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也已經高達12.343。排名第38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幼南教授,h-指數204,被引用次數166347。夏幼南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納米材料科學家,在之前的全球頂尖一百名材料科學家名人榜中排名第四,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榜中排名第35位。包括同榜單的頂尖材料科學家排名第2 的殷亞東教授等多位知名學者都是他的學生,夏幼南教授目前還擔任頂級期刊Nano Letters的副主編。排名第98位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戴宏傑,h-指數175,被引次數167293。戴宏傑教授專注於新型納米材料和化學的研究,利用新型探針和新的成像機理的掃描探針顯微技術及其應用;新型一維納米材料與微米/納米半導體結構的集成;發展新的納米材料製備技術;納米尺度的固體物理研究等,許多研究成果都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上。

在這2610位入選者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幾位,還有70多位華人科學家上榜,而中國科學家有24位h-指數大於100。其中材料化學領域有11人。

序號姓名單位全球排名h-指數總被引次數1趙東元復旦大學496141874192餘家國武漢理工大學503141698613江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87137891354成會明中國科學院金屬所1059123753425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學1140122628006譚蔚泓湖南大學1264120514127餘濟美香港中文大學1481116613068俞書宏中科學技術大學國1622114414739董紹俊中科院長春應化所16591135473610汪爾康中科院長春應化所21601065231911陳永勝南開大學259310046474

下面附TOP100完整榜單: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材料科學領域的大牛:H指數超過100的中國學者

相關焦點

  • 新鮮出爐:谷歌學術全球高被引學者h-指數大於100榜單,材料領域中國...
    2018年4月初,研究人員根據全球科學家在Google學術搜索引文資料庫中的數據,收集了截止4月第一周之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人員(h-指數大於100)。名單按h-指數排名為首要標準,若出現h-指數相同,則以引用次數作為次要標準。
  • 中國(大陸)學者H指數排行榜:超過3900人
    關於H指數的應用已經有不少介紹和報導,例如《中國科學基金》雜誌就曾經刊發過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趙星、高小強、何培合寫的文章《科學基金h指數:基金論文成果數量與影響力的綜合衡量》,科學網2009年1月19日以「將h指數用於科學基金評價是可行的」為題也有介紹。
  • 「大中華地區材料科學相關領域前100名科學家」城大七位學者入選
    7位香港城市大學學者被列為大中華地區材料科學相關領域的前100名科學家!你沒有聽錯,城大在這個排名中表現超出色!僅次於有14名學者打入前100位的中國科學院哦!此排名的指標包括總引用量、Hirsch h-index、及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等,對全球十萬多名科學家進行排名。
  • 2020 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家h指數公布:華人學者過百,張宏江居...
    入選華人學者超140人,中國科學家45人。張宏江居中國大陸科學家之首。 近日,Guide2Research 第6版頂尖計算機科學家年度排名新鮮出爐!這個榜單已經有5年的歷史了。 這個排名對全世界超過6000名科學家的各項學術指標進行了審查,選出了前1000名頂尖科學家。
  • 最新谷歌H指數公布!快速評估學術出版物最近文章的影響力,有亮點
    谷歌學術指標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方法,讓學者們可以快速評估學術出版物最近文章的影響力。根據此次排名,Nature以376力壓群雄,登頂排行榜。而被稱為「神刊」(四大水刊)的PLOS One(IF=2.74)力壓多個頂刊,進入醫學及生命科學TOP10!超過Nature Med,排名第九。
  • 研究生必備的科研技能|如何跟蹤領域大牛和頂級期刊?
    假如你只有1篇文章被引用100次,而其他文章都是0次,那你的h-index也僅僅是1。所以可想而知,霍金是不是很厲害!不僅高質,而且是名副其實的高產科學家啊,真的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與敬畏。當然,榮格格這裡提到的兩個指標,都是學術界比較常用的評價指標,但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
  • 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材料科學、化學、能源領域都有誰?
    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共有來自242個單位的2163位學者入選。
  • 2020版Google學術指數公布!
    谷歌學術指標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方法,讓學者們可以快速評估學術出版物最近文章的影響力。超過Nature Med,排名第九。h指數(h-index )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最初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Jorge Hirsch)在 2005 年的時候提出來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
  • 2018谷歌學術影響因子發布:NIPS首次躍進Top 100,CVPR排名泛AI領域...
    和SCI影響因子的評估標準不同,谷歌主要依據3個評價因素: h指數(h-index):所有發表論文中,至少有h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則期刊/會議的h指數為h h核心(h-core):指期刊/會議引用最多的h篇論文 h中值(h-median):h核心中引用次數的中位數
  • 清華再獲一大牛!AI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回國
    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相關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合作,並共同建設。 此前訪談中朱松純教授曾提及:三十年前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就曾有了追求人工智慧大一統理論的夢想,赴美求學正是為了追尋與探究這一理想。
  • 眼科領域8位學者入選愛思唯爾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轉載)
    2020年5 月 7 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 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
  • 愛因斯坦的H因子,讓誰尷尬讓誰汗顏?
    h-index又稱為h指數或h因子(h-factor),是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方法,2005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赫希(John-Hirsch)推出。其中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某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
  • 愛思唯爾發布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高被引學者多 ≠ 學科實力強
    黃瑞勇/文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5月7日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本次中國有2163位學者入選,涵蓋24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業。這2163位學者,分布於38個學科。
  • 越來越多中國學者做到全球頂尖!
    )的科學家的h-指數(≥20)進行排名。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於跨學科的比較。
  • 中國材料科學2035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參加本次會議的均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特邀專家,包括20位兩院院士和30餘位專家學者。19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呂昭平,陝西省委科技工委副書記蘭新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處長馬勁,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處長馮霞;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參加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發言。
  • 潘建偉:我國量子計算機可比谷歌快100萬倍
    9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潘建偉透露:「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
  • 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
    原標題: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Top 1000華人學者過百近日,Guide2Research 網站發布了 2020 年度全球計算機科學和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 該排名旨在為學術社區提供更多可見性,讓更多人了解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貢獻。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大牛!引用次數超過35000,h因子80+
    Takao Someya教授,柔性電子領域全球領先的三位大牛之一(其他兩位分別為John Rogers教授與鮑哲南教授),東京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的全球學者、NEDO/JAPERA項目負責人和JST/ERATO項目的研究主任。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大牛!引用次數超過35000,h因子80+
    Takao Someya教授,柔性電子領域全球領先的三位大牛之一(其他兩位分別為John Rogers教授與鮑哲南教授),東京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的全球學者、NEDO/JAPERA項目負責人和JST/ERATO項目的研究主任。
  • 中國科研被「卡脖子」?量子領域迎來新突破,比谷歌快100萬倍
    中國日益強盛,科學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國科技發展可謂經歷了很多艱辛歲月,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如今的火星探測,都彰顯著中國人的智慧。而今國外對中國科技「卡脖子」,讓中國人看到了當初的自力更生有多麼重要。可能現在依然有人覺得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然而實際上,在中國科學家幾代人的努力下,已經有些科技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有些可能屬於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