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河魨都有劇毒,都是名符其實的「鬼魚」。何安華/攝影
農曆七月是民間傳說的「鬼月」,臺灣近海所產的魚類中也有不少魚的名字中帶有「鬼」字;令嗜魚的老饕們好奇的是:這些名中帶「鬼」字的魚能吃嗎?好吃嗎?滋味又如何呢?
一般說來,名中帶「鬼」字的魚通常都有毒性,有些是刺毒,就是不小心被它的棘條刺傷傷口會劇痛,嚴重的甚至會送命;這些魚雖有刺毒,但是煮熟後蛋白質被破壞,不僅無毒,甚至還相當美味。另外有些屬於食毒性,毒性強的只要誤食少許就會死亡。
在常見名中帶「鬼」的魚當中,我認為味道最美的首推鬼石狗公,這種魚屬刺毒魚類,不小心被它的棘條刺到可不好玩,但卻十分味美。
鬼石狗公在北部和東北部近海最常見,磯釣和船釣經常都可釣到。通常近海釣到的顏色較暗,體型較小,但滋味最佳;深海所產顏色鮮紅,體型較大,但沒什麼味道。
通常小型的鬼石狗公煮薑絲清湯或豆腐味噌湯最佳,魚湯鮮美得讓人舌頭都幾乎吞下去。大型石狗公味淡且肉硬,我通常是將魚肉取下切片,加芹菜、辣椒炒魚片或燙熟之後加蔥絲、嫩薑絲、辣椒絲、大蒜、鹽、醋、香油涼拌;切剩的頭、尾和魚骨煮味噌湯。
其次,是鬼土魟。鬼土魟居臺灣刺毒魚類排名首位,以尾部的毒刺令人膽寒,過去常有人被刺傷而喪命。
臺灣產的魟魚多達數十種,其中礁巖海域出現的多帶有尿騷味,腥得不得了,但鬼土魟主要棲息在西海岸沿線海底屬沙泥質的水域,可能食物豐富,它的肉不但不腥,而且十分味美,有點像雞肉呢。
土魟最常見的吃法是切小塊與鹹菜同燒,鹹菜的重口味可以壓掉它些許的異味;我曾試過蒸熟後再用紅糖、茶葉燻,吃時沾山葵醬和醬油,滋味比沙魚煙還好呢。
再來說到真正的「鬼魚」。在臺灣脊椎動物志中,所說的「鬼魚」是指仙人河魨,俗稱「面規」,亦名銀河魨,這種魚屬於食毒魚類,不論皮膚或血液、內臟中都含有劇毒,誤食將會送命。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河魨都有毒,誤食都可能會喪命,奉勸所有釣友釣到河魨,最好直接剪斷釣線放生,因為它的牙齒也相當銳利,被咬到可不是好玩的。
最後說到鬼?。鬼?就是扁甲?,一般漁民和釣友俗稱其為「鐵甲」。這種魚的最大特徵是尾柄上的稜鱗特別大且厚實,有如包了一層硬殼一般,以西部和北部近海較常見。這種魚屬表層水域的回遊魚類,經常成群追隨在小魚群後面掠食,當其出現的時候,往往整個水面都像沸騰一般。春末和秋初在西南沿海防波堤上磯釣和近海船釣經常可以釣到。鬼?上鉤後拉力極強,釣起來相當過癮,鬼?雖然無毒,但是肉質十分粗澀無味,簡直難吃得像鬼一樣,不知是否因此而得名?
民生@報
責任編輯:包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