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縣山南鎮
肥東縣梁園鎮
……
一種名叫「水蕨」的
瀕危野生植物
「驚豔亮相」
9月15日,記者獲悉,近日,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隊安徽中醫藥大學專家在肥東肥西發現了瀕危植物水蕨。
據悉,野生水蕨在我國已瀕臨滅絕,1999年,水蕨屬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保護等級為二級易危。文獻記載水蕨在安徽有分布,但在合肥發現,尚屬首次。
這一重要發現
讓現場專家們
感到「很興奮、很驚喜」
【意外發現】
稻田裡竟「出沒」瀕危物種
「在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中,對肥東、肥西的普查屬於安徽省的第四批。我帶隊以每5公裡為一個格子,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跑,對當地相關資源進行網格狀普查」,安徽 中醫藥大學醫藥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成海介紹,8月15日,普查隊在肥西縣山南鎮上圩村的稻田裡,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蕨類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該地域水蕨分布較為密集,生長良好,預計有上千株。
回憶起這次發現「水蕨」的故事與過程,用「一波三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那是8月15日,我帶著大學生去肥西縣,繼續普查工作,按照地圖導航,每5公裡去往一個村莊,那天剛好來到位於山南鎮的上圩村。」正值中午,天氣炎熱,隊員們就不由自主地走向稻田邊。突然我們發現了在稻禾根部,有一些根狀莖短而直立、綠色幼嫩的植株。由於當時植株個體較小,不易辨認,給確認工作帶來了難度。
於是,在8月29日,普查隊再次到上圩村,此時的植株個體已經生長較大,經過安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劉鶴齡老師現場辨別,確認是水蕨。
9月10日,正在肥西縣開展古樹木相關情況檢查的安徽省林科院胡一民教授得知消息,也特地到上圩,對水蕨進行了取樣辨認。大家一致認為,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水蕨。
「既然在肥西發現了水蕨,那肥東會不會有呢?」此時,普查隊帶著這樣的疑問,趕赴肥東縣一探究竟。在眾興水庫周邊跑了一天,竟沒有收穫。
功夫不負有心人,9月13日,深入田間地頭忙碌的隊伍收穫了「滿滿驚喜」,在肥東縣梁園鎮新河村南陳灣的稻田邊水溝裡,大家發現了「水蕨」的身影。「水溝裡發現了兩顆大的,東邊的稻田裡分布不少小個頭的,上百株。奇怪的是,周邊的稻田裡卻一棵也沒找到。」
【大有用途】
兼具藥用、食用、環保等價值
那麼水蕨到底是什麼物種?此次發現有著怎樣的意義讓專家如此興奮呢?
水蕨是水蕨科,屬多汁水生植物,一年生,植株幼嫩時呈綠色,多汁,柔軟,高可達7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根生於淤泥。分布於中國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廣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生於池沼、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有時漂浮於深水面上。
水蕨兼具藥用、食用、環保、科研、觀賞等價值。始載於《本草綱目》菜部:「水蕨似蕨,生水中」。其性涼味甘,整株入藥煎制內服,有明目、鎮咳,化痰的功效,搗碎後外敷,有助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散瘀拔毒。此外,水蕨的莖葉中,含有胡蘿蔔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鈣、脂肪、粗纖維、鐵、維生素,各種胺基酸,是一種嫩滑營養的特色蔬菜。還可以淨化水體並供觀賞,可謂是「小小綠葉,大有作為」。
「從我們國家來說,水蕨分布在南方較多,之前也曾在安徽皖南地區發現。從分布來說,此次在肥東肥西兩地的發現,應該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北的地區。」吳成海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們發現水蕨在我國的分布範圍和種群數量很少,難得一見。這次在合肥的首次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吳成海透露,之後團隊還將繼續前往肥東肥西兩地,對水蕨這一瀕危物種的後續生長進行觀察。同時,學校還帶回一些樣本進行栽培,希望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深入研究,為發揮其在健康、生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供科研支持。
來源:合肥晚報
製作:安徽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