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登陸月球「圈地」能成功嗎

2020-10-21 熱榜內容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程瀟然 青木 屈佩 李司坤】上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七國航天機構籤署協議,這些國家將參與美國的新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此前美國方面曾宣稱,計劃聯合「志同道合」的國家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如今稱得上走出了重要一步。不少評論稱,美國另起爐灶為登月制定規則,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其撇開聯合國打造的「小圈子」引來「太空北約」的擔憂,協議中有關「安全區」、太空資源利用的內容則讓外界擔心美國圖謀搶先登月「圈地」——在搞對外擴張上,美國是有傳統的。

為何一眾關鍵國家不加入?

「為何眾多國家拒絕籤署這一月球探索協議?」澳大利亞「對話」網19日刊文稱,美國的《阿爾忒彌斯協議》已有8國籤署,相關計劃的目標是2024年實現載人登月、2030年建成一個月球基地。「這聽起來是一個進步,多年來,各國一直糾結於如何處理人類定居月球及資源管理的問題,但一眾關鍵國家對該協議有著嚴肅的關切,目前為止拒絕籤署。」

這一協議的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協議有10項原則,包括和平目的、透明行為、應急協助、共享科學數據、避免活動相互衝突等。美國宣稱協議「鞏固並貫徹」了1967年生效的《外層空間條約》(也稱「太空憲法」)的原則,但後者明確禁止各國宣稱對其他星球擁有主權,《阿爾忒彌斯協議》則允許各國或公司在月球基地創建具有排他性的「安全區」。

此外,雖然協議中沒有明確規定國家和公司可以擁有從其他星球獲取的材料,但NASA今年9月10日宣布,正尋找公司從月球表面收集巖石、土壤等。NASA局長布裡登斯廷在推特上寫道,該機構「將通過商業公司購買月球土壤!現在是時候建立監管確定性來開採和交易太空資源了」。NASA預計為50至500克原料支付1.5萬至2.5萬美元,但不支付企業抵達月球的費用。

其實,在推動公司和國家開採佔有太空資源方面,美國一直在行動。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明晰太空資源的私有財產權,鼓勵美國公司開發小行星資源。今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籤署《鼓勵國際支持提取利用太空資源》行政令,稱無論「法律上還是物理上」,外層空間都是「人類活動的獨特領域」,美國不視其為「全球公共領域」。

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美國的行動自私且有很強破壞性。不少媒體明確提到,中俄不在美國主導的小圈子裡。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羅戈津日前直截了當地表示,「阿爾忒彌斯」計劃「過於以美國為中心」,俄不會參與。至於中國,由於美國國會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自然被排除在外。

值得注意的是,德法等國也沒有參與。有媒體稱,它們反對美國這種撇開聯合國制定太空規則的方式。2015年美國的《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就曾在盟友中引發負面效應。「我們將逐字審視美國的協議。」德籍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近日表示。多年前,他提出了「應向所有國家開放」的「國際月球村」概念。

德國《焦點》周刊也刊文提出幾點質疑,比如該協議與國際法相牴觸,尤其是「安全區」概念;美國太空部隊不受協議限制,所謂合作活動都處於美國領導之下;協議是與美國籤署的,如果出現分歧,籤署國將沒有獨立的機構可以尋求幫助。

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比較《阿爾忒彌斯協議》與已有空間法規定的異同,進而判斷其所體現的理念及可能產生的影響,有理由認為,該協議或將加劇以月球及天體開發活動為焦點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加劇太空資源國際規則解釋和制定的博弈,以及國際社會對既有和應有國際空間法的立場分歧。

美國計劃的優勢與變數

幾天前,NASA宣布與14 家公司籤下價值超過3.7 億美元的合同,尋求潛在的革命性太空技術,包括低溫技術的太空測試和月球4GLTE網絡。其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獲得最大金額合同(8970萬美元)。

19日,諾基亞表示,該公司已獲得NASA的合同,將打造太空首個無線通信系統。據報導,合同金額為1410萬美元。NASA選擇和諾基亞合作在月球表面上部署無線4G網絡,後者將與美國私人太空飛船設計公司「直覺機器」合作,將設備運到月球。如果一切順利,該網絡於2022年末建成。

根據NASA的規劃,4年後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只是短期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長期目標是在月球軌道和月球表面建立永久性基地並為火星任務做準備。那麼,該計劃可行性究竟如何?

充足的資金、先進的技術支持以及良好的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據估計,美國的新登月計劃從2021財年到2025財年共需要279.7億美元。布裡登斯廷9月底曾表示,NASA明年必須確保月球著陸器和巨型火箭到位。他要求國會在2021年的財政預算中確保32億美元用於月球著陸器開發,但目前眾議院只通過了一項6億美元的預算。

今年4月底,NASA宣布選擇貝索斯的「藍色起源」、馬斯克的「SpaceX」和「動力系統」共同開發載人月球著陸器系統,並籤訂總價值為9.67億美元的合同。6月1日,SpaceX公司的宇宙飛船成功地將NASA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改變了此前9年對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的依賴。

在國際合作方面,NASA通過協議強調,合作國家要確保太空飛行器建造符合國際互操作性標準,提供可重複使用的組件。目前,合作夥伴中,加拿大航天局將提供先進機器人,歐洲航天局將交付國際居住艙及可提供額外通信能力的ESPRIT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提供居住艙部件和後勤補給。

黃志澄表示,從技術上來講,美國有一定優勢,而且美國曾將太空人送上過月球。小布希時期提出「重返月球」計劃,歐巴馬上臺後,認為已經去過月球,於是將目標聚焦於火星。川普政府則又對準月球開發,但這次是為進一步探索和開發火星做準備。目前來看,美國在技術上已經做了必要準備。

不過,眼下美國新冠疫情嚴重,經濟大受影響,能否保持對NASA的資金支持力度存在不確定性。黃志澄說,美國為「重返月球」已經花費很大的資金和人力,經過了十多年時間,但現在依然很難達到當年「阿波羅計劃」的水平。按理,跟俄羅斯及中國合作是一條有效途徑,既可以減少技術風險,也可以集中資金,但美國卻把中俄特別是中國排除在外,這反而會加劇太空競賽。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到,美國如果要在月球「圈地」,必然會耗費大量資金,錢從哪兒來?在美國的體制下,總統一句話資金就能撥過去是很困難的事,如果大量資金不用於國內,而是在海外胡作非為,甚至用於月球圈地,最終很可能會面臨國內不滿情緒的反噬。

有分析稱,美國新登月計劃還有一個變數是美國大選,與川普迫切想看到美國人2024年登月相比,他的對手拜登的政策主張尚不清晰,拜登不一定會將2024年視作登月截止年份。

太空活動應反映「美國的價值觀」?

「這次我們不會只留下旗幟和腳印,然後等到50年後再回去。」NASA局長布裡登廷斯去年曾表示,「我們將持續下去,登陸器、機器人、太空漫遊者和人會留下來。」此次籤署《阿爾忒彌斯協議》後,他又談到「和平與無衝突的未來」,但沒多少人會認同。

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的對外行為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那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美國不一致的國家會被天然地認定為對手或敵人。美國在「全球公域」的一些新區域預設規則、劃分獨享區域,首先反映出其擴張性。自獨立以來,美國從陸地擴張到海洋擴張,再到太空擴張,在不同階段還賦予不同的標籤和意義:19世紀開展土地擴張時,流行「天定命運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進行海洋擴張時,鼓吹所謂「新天命」;20世紀向外層空間擴張時,又提出「高邊疆」戰略。

諷刺的是,美國鷹派卻臆想中國「佔領月球」。據美國《國防》月刊報導,今年2月,美議員道格·蘭伯爾尼聲稱,中國雖然表示未來在月球上建基地將用於民用方面,但他們無疑有軍事方面的想法,意在佔領月球。美學者布萊恩·威登說,美國有許多專家和官員長期以來一直主張美應在航天領域更具野心,「現在他們正試圖這麼說:『看,中國正在這麼做。因此,我們得搶先做。」

實際上,作為川普太空政策主要班底的美國國家航天委員會執行秘書斯科特·佩斯說得再清楚不過,他一直反對把外層空間視為「全球公共領域」,曾多次表示美國的太空活動應該反映「我們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科技」。

現在,關鍵在於如何應對。俄《消息報》稱,抗議之後便不再作為是行不通的,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商業開發問題已經十分尖銳。俄羅斯的問題在於,既沒有強大的國際支持,也沒有可用的天體項目。因此,要麼承認「強者的權利」並加入太空商業化的趨勢,要麼提出某種建議來平衡與美國的競爭。

俄羅斯傾向於後者。羅戈津14日開玩笑地表示,「有一項《阿爾忒彌斯協議》,眾所周知,阿爾忒彌斯是希臘女神,我們現在正在準備『宙斯修正案』。」此前羅戈津批評美國「沒有把他們的項目看作是國際項目,而是類似北約的項目」。他還表示,中俄科學家在探月項目上一直保持密切溝通,中俄未來可能在月球上建立聯合基地。

歐洲方面有自身的計劃。歐洲航天局去年獲批總額達144億歐元的「史上最高」預算,旨在確保歐洲在本世紀20年代能獨立進入和利用太空,並在宇宙探索方面有突破性發現。此外,歐盟大國還另有預算,德國額外支出了2.85億歐元,法國為7.26億歐元。歐洲許多商業機構也在參與太空計劃,包括空中巴士、德國OHB衛星製造公司等。

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阿爾忒彌斯協議》因缺少必要的國際社會參與和討論,它的一些觀點將給後續國際社會,尤其是在聯合國框架內的討論帶來挑戰。「這次8國籤署協議,凸顯美國稱霸外層空間的野心,我們既要提高警惕又要做好必要的法律準備。」

在李海東看來,對於美國的探索月球計劃,毫無疑問需要保持適當的警惕,因為在大國之間的競爭中,如果某個領域被他國佔了先機,要想後來居上,難度會很大。另一方面,他認為也要警覺美國國內一些所謂戰略家試圖藉此把中俄拉進同美國的太空軍備競賽中去。「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大力倡導國際社會在國際公域中排斥這種美國式、基於敵我對立的勢力範圍劃分實踐,在輿論上形成全球公域由聯合國主導規則制定的國際共識。

相關焦點

  • 登陸月球「圈地」,美國能成功嗎?
    不少評論稱,美國另起爐灶為登月制定規則,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其撇開聯合國打造的「小圈子」引來「太空北約」的擔憂,協議中有關「安全區」、太空資源利用的內容則讓外界擔心美國圖謀搶先登月「圈地」——在搞對外擴張上,美國是有傳統的。為何一眾關鍵國家不加入?「為何眾多國家拒絕籤署這一月球探索協議?」
  • 月球上的「跑馬圈地」?美拉攏七國建立月球安全區,不只是要登月
    美國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取意於兄長和妹妹見面的意思,如今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則直接以月亮女神命名,這個計劃可不只是將人類再次送上月球,它代表著人類對月球的開發拉開帷幕,除了探月和登月之外,該計劃還打算在月球上建立長期的基地,用於探索和開發月球,美國準備先打造月球空間站,登陸月球後還要建立月球安全區,該計劃將在2024年實際運作。
  • 美國在太空瘋狂圈地,俄羅斯宣布:將與中國一起建設月球
    作為曾經唯一一個能和美國在航天領域一較高下的國家,前蘇聯在人類航天的漫漫歷史長途中刻下了不少裡程碑,人類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迫於經濟壓力,再也沒有蘇聯時期的航天壯舉。隨著老對手美國發起所謂的「太空圈地」計劃所給予的壓力,俄羅斯也開始重新發展航天,與中國成為了新的合作夥伴,並表示「將乘坐中國的飛船前往太空,與中國一起建設月球」。
  • 中俄被排除,德法不參與,美國登月「圈地」能成功嗎?
    不少評論稱,美國另起爐灶為登月制定規則,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其撇開聯合國打造的「小圈子」引來「太空北約」的擔憂,協議中有關「安全區」、太空資源利用的內容則讓外界擔心美國圖謀搶先登月「圈地」——在搞對外擴張上,美國是有傳統的。為何一眾關鍵國家不加入?「為何眾多國家拒絕籤署這一月球探索協議?」
  • 美在月球"圈地",聯合盟友佔有月球資源,中國佔據哪裡?
    美在月球"圈地",聯合盟友佔有月球資源,中國佔據哪裡?大家都知道,月球是世界各國探測宇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地,而且隨著人類對於月球的探測,在月球上面也發現了大量可供人類使用的能源,而我們國家近些年來,對於月球的也越來越頻繁。
  • 美國擬在月球上跑馬圈地,不許咱靠近
    最近,我國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太空,目前它經過多次變軌,正在接近月球軌道,預計20多天後,嫦娥五號將攜帶2公斤月球土壤和巖石返回內蒙古降落場。為了這2公斤土壤,我們已經花掉了上百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能有人會問:值嗎?
  • 中國嫦五發射在即,美國擔憂影響太空圈地,考慮將在月球建核電站
    或許是擔憂中國在探月領域大踏步前進會影響到美國在月球圈地的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能源部近日宣布,將向工業界尋求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的建議。實際上外界質疑的聲音並不是空穴來風,要知道一直以來美國都在推行「外太空擴張政策」,如今又明目張胆地籤署了瓜分月球的協定,自然會加緊對其他星球的「佔領」和控制。另外美國制定並籤署《阿爾忒彌斯協定》時將中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大國排除在了之外,難免不讓人懷疑是擔憂影響太空圈地計劃,而在有意削弱其他大國爭奪月球資源的能力。
  • 只有中國、俄國、美國登陸過月球,那麼三國可以直接瓜分月球嗎?
    此外,我們的五星紅旗也在月球上展示了一下,真是令人興奮。而觀當今世界,能有技術登陸月球的只有三個國家,那就是前蘇聯、美國和中國。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創造了人類歷史。1970年9月20日蘇聯用月球16號著陸器第一次自動返回月球樣本。現在也成功獲取月球採樣,準備回歸地球。而除了中美俄,世界其他國家上沒有登陸月球的科技實力。那是否意味著三國可以直接瓜分月球嗎?答案是否定的。
  • 在美國登陸月球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許多國家科學家對普通科學技術並不滿意,他們瞄準太空,他們想探索太空,徵服太空,那麼徵服太空的第一步就是讓人類的科學技術離開地球,月球是離地球的行星,所以人類科學家瞄準月球。
  • 聯手行星防禦是假,太空圈地是真!美國佔領太空與月球的野心暴露
    編者按: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太空部隊在前幾天聯手,兩者之間達成了諒解備忘錄。這個操作的目的在於美國宇航局接下來需要在月球上搶佔水源地,建造月球空間站等平臺,繼續拉攏合作夥伴,而中國的強勢崛起有可能與美國在近地軌道、月球方向產生摩擦,太空軍的介入保障才是美國宇航局的定心丸。
  • 中國嫦娥五號出徵,將打破美國對月球圈地運動
    而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上月球採集月球表面的巖石和土壤並返回地球,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月球上「挖礦」,採集月球的樣本成分主要是為了中國的科研研究,為以後中國的太空探索發展做鋪墊。既然嫦娥五號是去月球採集樣本的,那麼月球是不是真的有礦呢?
  • 被稱為熒惑星的它,美國不惜斥巨資進行探索,移民火星能成功嗎?
    2020年7月23日,中國研發的「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緊接著在7月30日,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也成功升空,中國和美國先後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火星也被稱為熒惑星,自古以來人類對其充滿幻想,現如今美國不惜斥巨資進行探索,未來移民火星能成功嗎?
  • 美國登月計劃騙局疑云:1972年後,美國人再也沒有登陸月球
    ,其中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首次實現人類踏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為了世界人民的英雄。但是圍繞阿波羅計劃的疑問卻一直不斷。
  • 為什麼印度都能去得了火星,但卻沒能登陸月球?
    大約10個月之後,這個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繼美、俄、歐之後,第4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而且還是首個一次性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ISRO的火星探測成本做到了最低,僅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10%。火星要比月球離地球遠得多,火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可達2.25億公裡,最近距離也有5460萬公裡,而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僅為38萬公裡。
  •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美國為何如此緊張?
    2019年1月3日,經過26天的飛行,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預定著陸區中順利著陸,成為人類首顆成功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也許有人問為啥要登陸月球背面,其實這裡面學問很大。相比較月球正面而言,月球背面對於人類是一塊「處女地」。
  • 中國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美國拍了一部電影講「登月無意義」
    前不久,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更是令全民自豪,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嚮往中國的載人登月能早日實現。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講的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故事。這部《登月第一人》屬於傳記片,電影對於美國人第一次登上月球,不僅沒有歡欣鼓舞,反而持反思的態度。
  • 拉盟友月球圈地,俄羅斯:沒我,你們不行
    5月6日,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政府目前正在起草一項關於月球資源開發的國際協議。根據目前公開的草案內容來看,川普欲拉攏盟國在月球劃定「安全區域」,用以防止在開發資源過程中,受到除成員國之外的國家幹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針對這一方案發表聲明,稱確實有此計劃,但還沒有完全確定,將這項計劃稱之為「阿爾忒彌斯協議」。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5月還沒過幾天,有關太空的大新聞就一爆接著一爆: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告捷,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5月8日下午13時49分,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預定區域。海南文昌發射基地,「胖五」點火瞬間。
  • 50多年過去了,美國登月是世紀騙局嗎?月球上真的有外星人嗎?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姆斯特朗以及奧爾德林成為世界上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類,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腳印清晰可見,這是繼蘇聯加加林成功飛入太空之後首次完成的世紀之舉,距今已經50多年過去了,在這期間美國沒有提及登月之事,難道美國當初登月是一個世紀騙局嗎?月球上真的有外星人嗎?
  • 就是她,寫出了讓阿姆斯壯成功登陸月球的代碼!
    這是張 1969 年拍攝的照片,當中的人影是數學與電腦科學先鋒— Margaret Hamilton,旁邊一大疊則是阿波羅 11 號所必要的軟體清單。阿姆斯壯他們能在月球上踏出人類的一大步,全都要感謝她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