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南京老城南印象陳列館因入不敷出無奈關門,幾千件南京老物件展品一直沒有可展之地,只得四處寄存。南京市首家私人創辦的紀念性博物館王伯沆、周法高紀念館也是處於開半年、休半年的狀態。如今南京還能正常運轉的民營博物館寥寥無幾。
在近日舉行的南京兩會上,南京市政協委員呼籲: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扶持和引導,在規劃建設、規費減免等方面拿出相應措施,幫助民辦博物館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老城南」告別城南
高松是地道的東北人,卻對南京的人文歷史情有獨鍾,門雕、老門牌、古井欄、雕花大床……這些富有南京時代特色的老物件他收藏了近萬件。2007年他的「老城南印象陳列館」落戶位於城南的秦狀元故居,布展面積達到了近500平方米。
然而短短二三年時間,「老城南印象陳列館」幾度縮減展覽面積,直至兩年前徹底搬出。「入不敷出是陳列館搬離最主要的原因。」據南京秦淮區文化局相關人士介紹,陳列館落戶秦狀元故居之初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但隨著時間推移,遊客量越來越少,整個秦狀元故居每年的門票收入也只有五六千元,日常維護都很艱難。
在「老城南印象陳列館」閉館搬家當天趕去幫忙的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成員蔡先生回憶說,「當時大家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南京這麼大,就容不下一個展示自己城市歷史的展館?」據了解,搬離後的「老城南印象陳列館」至今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展廳。
民辦博物館問題諸多
民辦博物館的舉步維艱吸引了南京市政協委員們的關注。在近日舉行的南京兩會上,九三學社南京市委員會遞交了《積極引導和扶持民辦博物館的健康發展》的提案。
據委員們調查,南京博物館現有登記註冊的博物館56座,民辦的10家,未註冊登記的博物館就更多。目前這些民辦博物館中除少數幾家正常對外開放外,其他的要麼需通過預約後才開放,要麼因為條件限制難以為繼。除了老城南印象陳列館外,烏龍潭公園裡的龜鱉博物館幾年前就關門了,王伯沆、周法高紀念館也是處於開半年、休半年的狀態……
「無保障、不規範,南京民辦博物館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政協委員們指出,民辦博物館之所以走入困境,除了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外,運營規範化、專業化程度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博物館建立後,因運行經費不足導致無法正常開放,即使開放也是陳列展覽常年不變,自身缺乏「造血」功能,舉步維艱;有些建立在景區內的博物館,僅僅滿足於旅遊商品的銷售。而一些企業建立的博物館,正逐步成為企業的產品陳列室。
此外,政府現行政策規定對博物館的準入條件只有原則性的指導意見,博物館場所面積、藏品數量、人員資質等方面都沒有量化指標,導致在民辦博物館審批過程中,民政、文物、工商部門在各自管理權限內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
亟需政府扶持引導
對此,委員們建議,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扶持與引導。南京在打造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過程中,應儘快出臺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在規劃建設、土地徵用、規費減免等方面拿出相應措施,比如在資金支持方面,呼籲民辦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享有同等對待,按同樣的標準給予民辦博物館運營資金支持,使民辦博物館也逐步轉為免費向公眾開放。在美國,企業如果對博物館等公益事業捐贈,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待遇。南京也應在稅收優惠方面,研究制定民辦博物館稅費減免政策和退稅費機制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博物館建設。本報記者 梅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