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 10:28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世界昆蟲郵票博物館將亮相南京
方寸大小,昆蟲郵票IP迎來蝶變
方寸大小的郵票,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87歲的南京農業大學老教授王蔭長傾注六十多年時間,收集了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類昆蟲郵票萬枚,還有很多昆蟲化石標本、錢幣、卡、券等,以及諸多與昆蟲有關的工藝品、藝術品。日前,王蔭長和他的兒子王牧聯手多方將在南京建立世界昆蟲郵票博物館,普及、傳播昆蟲及昆蟲郵票文化,打造融入現代農業元素的趣味昆蟲樂園。這些凸顯人類與昆蟲密切關係的郵票,將告別一直被束之高閣的命運,走向更廣闊的大地。
展陳 反映世界昆蟲郵票史
王蔭長對昆蟲郵票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至1957年,當時,他從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留在學校從事昆蟲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出於對昆蟲的興趣,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世界昆蟲郵票。從最初的一枚沙撈越的蝴蝶郵票、幾枚馬斯加的蝴蝶和蛾子郵票,到後來有了一些東歐國家的昆蟲蓋銷票,60多年後,王蔭長的昆蟲郵票收藏已達萬枚。「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王牧表示,這意味著即將亮相的昆蟲郵票博物館可以有豐富而多角度的展陳方式。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於1840年,而昆蟲於1850年才開始登上郵票。據王蔭長介紹,那是公認的第一枚蜜蜂郵票,其時,新南威爾斯發行產業女神郵票,畫面上有一女神坐像,旁邊是草編的蜂箱及飛翔的蜜蜂。此後,蝴蝶、天蛾等昆蟲陸續在郵票中露面,經過一個世紀的寂寥歲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昆蟲在郵票中的地位才從配角轉為主角。1948年,智利為紀念《智利自然史》發表100周年,發行了一套有25種動植物的郵票,其中就包括了3種昆蟲,即蝶蛾、咖螳螂和長牙鍬甲。
自那時起,世界各國開始發行純昆蟲郵票,在這股風潮中,新南威爾斯甚至還按原圖重新繪製發行了那枚有蜜蜂的產業女神郵票,使其中的蜜蜂形象變得更加清晰起來。1962年,世界郵票史上更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號召和推動下,140多個國家共同發行抗瘧郵票,只不過,這一次昆蟲是以極其不光彩的形象登上郵票的——抗瘧郵票上面均帶有蚊子標誌。
後來,隨著各地保護環境和物種多樣性呼聲的日趨高漲,昆蟲郵票的內涵也隨之發生變化。「郵票中的昆蟲從形態、分類轉向生態和保育。」王蔭長說。
在昆蟲郵票逐漸走向繁榮的過程中,中國的身影也是可圈可點。王蔭長告訴記者,1963年,我國發行了一套20枚的蝴蝶郵票,由藝術家劉碩仁設計,得到了蝴蝶專家李傳隆的大力協助。這套郵票「打破圖譜式的單調,以寫意的背景烘託蝴蝶的生境」,迅速引起集郵者和昆蟲愛好者的極大興趣,現已成為昆蟲郵票中的珍品。與此同時,中國式的寫意也被國外很多郵票所追捧和模仿,2002年,馬紹爾發行的昆蟲和蜘蛛小版票,畫面風格採用了典型的中國水墨畫,彰顯了極富靈動氣韻的東方美學。
歷史 為何選蠶寶寶作為博物館LOGO
一個即將新啟的昆蟲郵票博物館,王牧正在考慮如何將其從個人把玩轉為面對大眾?比如在我國八萬多種昆蟲名錄中,用什麼昆蟲來代表昆蟲博物館,作為昆蟲郵票博物館的LOGO?哪一類昆蟲更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王牧想到了蠶,陝西歷史博物館就珍藏了一件千年鎏金銅蠶,胖乎乎的蠶寶寶,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昆蟲郵票中也是不斷出現,並一再被賦予深刻內涵。要知道,昆蟲郵票不但濃縮了人類認知昆蟲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包含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養蠶歷史及其文化就是其中一類題材。古代絲綢之路,由於所涉國家眾多,成為昆蟲郵票中的一大主題:1992年我國敦煌壁畫郵票上,再現了許多風塵僕僕的西域使者,他們正穿梭在一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路上,畫面中的竹杖依稀可辨。據了解,在南朝梁元帝時候,有人偷偷將蠶卵運送到域外時,正是被藏在了竹杖內。
無獨有偶,在土耳其1982年發行的反映歐洲歷史上重大事件的郵票上,這條絲綢之路一直延伸到君士坦丁堡,並展示了已歷經千年風霜的蘇丹罕驛站。
昆蟲郵票還見證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比如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先傳到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傳入日本,2000年韓國漢城郵戳上,複製了古老的繅絲畫面;蠶桑從雲南傳入中南半島後,寮國在很長時期內都保留著傳統的繅絲織綢技藝,在其1970年發行的郵票上,就有婦女抽絲、絡絲和織綢的畫面;黎巴嫩兩次發行養蠶會議的郵票,其中,1965年發行一套郵票,有蠶繭抽絲成綢的示意圖,也有老人彎腰弓背織綢的情景,其織機與我國古代使用的十分相似。王蔭長介紹說,黎巴嫩位於西亞邊緣,我國養蠶技術正是經過這裡擴散到阿拉伯和地中海國家的。
科普 用詼諧的語言講昆蟲故事
「昆蟲和許多古老的節肢動物,因為有防水的外殼和發達的氣管……可能很早就離開了海洋,發展成為能用氣管呼吸的節肢動物。」博物館的一大功能就是為公眾提供知識和教育,王蔭長的學院背景賦予了昆蟲郵票博物館專業性和權威性,他可以用非常生動而詼諧的語言介紹昆蟲的進化史。王蔭長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江蘇省昆蟲學會理事長、江蘇省農學會理事等職,退休以後,更是將大量時間、精力傾注於昆蟲郵票收集、整理和研究,並屢獲南京和江蘇、全國以及亞洲郵展高獎。
據王蔭長介紹,1956年我國發行的古生物郵票,其中一枚是萬蒿山三葉蟲,因身體分左中右三葉而得名。「三葉蟲是早期的節肢動物,4.5億年前是它們的黃金時代,那時的海洋十分遼闊,眾多三葉蟲在水中遊蕩。」在很長時間內,科學家都認為三葉蟲是唯一能在化石中見到的昆蟲遠祖。可是,雲南撫仙湖蟲的發現,也被證明與昆蟲遠祖有血統關係,是在寒武紀發生歷時上百萬年的生命大爆炸後演化而成。對著一枚我國於1999年發行的雲南撫仙湖古生物化石郵票,王蔭長告訴記者,這是一頭體長兩米的奇蝦,是一種大型食肉節肢動物。「三葉蟲不過是撫仙湖蟲的『遠房兄弟』。」
對於我們熟知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王蔭長從專業角度對此有新的解讀。他認為,結好繭子的蠶並沒有死,只是正在變蛹中度過它一生的關鍵時刻。至於跳蚤跌不死的秘訣是什麼?能鳴奏「婚戀三部曲」的昆蟲是怎麼回事?昆蟲是怎麼知道OTC(非處方藥)的?蜉蝣真的是我們所說的「朝生暮死」的短命者嗎?王蔭長總能用淺顯的語言點明要旨,比如蜉蝣,雖然其成蟲壽命僅幾小時到幾天,可是實際年齡它們都超過大多數蝴蝶和蛾子。跳蚤由於「骨骼」有別於其他動物,並不堅硬,是由褐色柔軟膜外包的幾丁質組成,很具彈性,此外,跳蚤的體腔不存在血管,而是各種器官直接被包圍與浸浴在血液中。這樣的特殊結構,就能起到緩衝和保護作用,「即使連續蹦跳七八個小時,不論是撞擊到異物,或從空中跌落到地面,都不會發生頭破血流、『骨折』和『腦震蕩』。」
據王牧介紹,昆蟲郵票博物館在運營中還將聯合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及中科院中山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為大眾送上最專業、最淺顯的昆蟲知識。
創新 將夜間蟲鳴體驗 融入大眾生活
「昆蟲與人類社會更替、歷史演進、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無時不有昆蟲的存在和參與。」在王蔭長經歷兩次中風之後,突然而至的緊迫感,讓王牧對父親傾注了60多年的愛好有了新的認識。
「1萬枚昆蟲郵票就是一個等待被挖掘和激活的大IP。」王牧告訴記者,昆蟲郵票博物館主要面向青少年和昆蟲愛好者,不但挖掘昆蟲知識的趣味性,還會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昆蟲知識的產品和情境體驗。比如建設活體蝴蝶生態體驗館,為一個個昆蟲郵票故事拍攝小動畫,等等。王牧把昆蟲郵票博物館選在了溧水石湫街道上方村,那裡山丘連綿起伏,至今仍保留有鄉村的獨特氣韻,相傳為孫權母親所栽的銀杏樹就藏身於此。王牧表示:「孫權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把他一起整合到絲綢之路郵票故事裡,對石湫而言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王牧發現,以昆蟲為主題,可以演繹出眾多相關的文化項目和產業。比如在古代中國,就將蝴蝶的形象通過刺繡、蠟染等用到服飾中,並創造出花燈、胸花等各類工藝品,而石湫周邊凝聚了南京藝術學院、江蘇二師等高校,更聚集了石湫影視基地等優質產業群體,「中國古老的內涵必將通過這些可愛的昆蟲形象,被激發出年輕的活力,從而在傳承傳統文化、反映民眾生活、體現大眾審美等方面,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昆蟲郵票博物館只是小小昆蟲郵票發生蝶變的一個起點,王牧志在打造以昆蟲郵票博物館為基點,集現代農業、 休閒旅遊與科普教育為一體的趣味昆蟲樂園,也已引起包括省農科院等在內的多方興趣和關注。「人類生存所必須的農業生產,一刻也無法離開昆蟲。」王牧告訴記者,趣味昆蟲樂園將挖掘昆蟲對於人類的深層價值,包括食用、中藥材、觀賞價值,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等眾多仿生學產業等;通過戶外、夜間、露天娛樂項目,打造各種戶外活動內容,讓遊客能夠全身心地沉浸於自然之中,「尤其是在夜間昆蟲的鳴叫中,遊客在昆蟲谷民宿群中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趣味。」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