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草(Actinostemma tenerum Griff),葫蘆目葫蘆科盒子草屬,常見於水邊蘆葦叢,因為種子長相可愛,如糖果一般,引得大家喜愛。
有趣的是,盒子草的果實明顯分兩截,基部表面粗糙多刺,頂部表明光滑。熟透後輕輕一碰,果皮從兩截分明處裂開,露出內部的種子。果皮就如「盒子」一般,裝著糖果一樣的種子。
《中國植物志》註明,「盒子草」的名字來自於《本草綱目拾遺》,在該書中條目稱為「天球草」。
「一名盒子草,俗呼盒兒藤,好生水岸道旁,苗高三、四尺,葉如波斯,花有小絨,五月結實為球,球內生黑子二片,生時青老則黑,每片渾如龜背,又名龜兒草,……孫氏丹方∶盒子草,子及葉有小毒,蔓生岸旁,葉尖花白,子中有二片,如盒子。……」
這裡的描述將種子稱為「盒子」,裝盒子的果實稱為「球」。有些地方解釋因為國內種子多兩枚,如「合子」,不知真偽。
每年都要等到盒子草的果實成熟才會注意,藤蔓上每節處,生一葉,生一卷鬚,生一果實,還有一串花序。仔細看,這些花都是雄花,而雌花已然長成果實。所以,一直沒能見過雌花。
根據植物志的描述,腋生花序,雌花單生偏向一側,雄花多數組成總狀花序,這種組織方式和木通(木通|吹之,氣出彼頭者良)有些類似,但是也不是全都這樣分得清楚,也有雌花雙生的,或是和雄花混生。
找來志書的模式圖一看,花分雌雄,2輪花被的裂片看上去很相似,披針狀,同樹。雄花有5個雄蕊,花葯朝外,不見雌蕊殘留。雌花有明顯的粗壯柱頭,周圍有5個雄蕊退化的痕跡。
從模式圖上,也能看出果皮的兩層來源。花的子房半下位,子房和花被融合的那一部分,外表面粗糙多刺,子房獨立的那一部分,表面光滑。
先找雌花。很明顯的偏向一側。花柱半圓形,留了一個裂隙。
放大可以看到雄蕊的殘留痕跡,5個小樁一樣的花絲,沒有花葯,著生在花冠裂片的基部,因此,這個花也有被絲杯結構。
柱頭很結實。
更有趣的是雄花,可能是因為數目更多,容易發現一些變化。上圖是一個像模式圖中畫的那樣的雄花,不過5個雄蕊還沒有完全升起,應該是比較初期的狀態。
很容易的,發現了一個花各部變成4基數的花,這種現象也非常常見。不過,圖片的左上角,另一朵雄蕊的花中央,出現了一種5個分支的其他結構,這是什麼?
找到一個這樣的雄蕊,5個雄蕊,有些升起,有些還躺著,花中心由一個頂端分5叉的結構,看位置,應該只能是殘留的雌蕊。
這一朵的雄蕊已經全部升起,中央的5裂花柱,比較標準的五角星。
葫蘆科(或許葫蘆目)的雌雄分化多樣而有趣,2015年,有一篇Science文章,揭示了 Cucumis melo 和 Cucumis sativus 花雌雄分化控制的分子機制,有興趣的可以找來一讀(DOI:10.1126/science.aac8370)。
盒子草的葉片邊緣有這樣的小突起,可以區分與另一種常見且同樣有名氣的葫蘆科藤本植物老鼠拉冬瓜(馬㼎兒,Zehneria japonica),這個漢字「㼎」很難敲和讀(多音字,bèi/bó/kě)。
有趣的現象,窮可津津樂道,達可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