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南方科技大學網站上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教授,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
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今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集體學習。薛其坤就如何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進行了講解,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薛其坤在談到量子革命時曾表示:「量子效應的發現和應用,給信息技術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全球網際網路將從電子時代跨越到量子時代。」
他還稱,如果說第一代量子革命是認識量子世界、發展技術,那麼第二次量子革命就是用以前發現的量子世界的規律,發展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等技術應用領域。」
如今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業內認為將助推粵港澳地區量子科技發展。目前包括上海、北京、安徽、廣東、浙江、山東等在內的多個省市都在大力推動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南科大是粵港澳量子基礎科研最發達的院校之一。2018年,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正式授牌,俞大鵬院士擔任院長。深圳量子研究院依託南科大進行建設和管理,探索量子信息領域的前沿基礎科學問題,服務於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技術及精密測量、量子材料等領域在技術與產業化等方面的重大需求。
此外,華南師範大學也在早期引領了量子電子學的發展,該校1986年就成立了華南量子電子學研究所。近年來,廣東省還誕生了一批以國騰量子為代表的新興企業,瞄準量子科學與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化。
粵港澳資金投入力度大
根據《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廣東省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粵港澳量子通信骨幹網,部署建設量子衛星地面站,推動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無縫對接,探索構建量子網際網路。
九州量子創始人鄭韶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粵港澳應當是目前除了安徽以外,地方政府對量子科技投入最大支持力度的地區了。這受益於國家政策的利好推動,同時全球的量子技術產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韓國、新加坡等國都在發力。」
一位深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地方政府對深圳量子研究院的資金支持至少能達到5億元。「量子技術需要物理學等專業領域的尖端人才,薛其坤院士出任南科大校長,對於整個粵港澳地區的量子產業發展肯定會有促進作用。」他表示。
目前在量子技術領域,中科大的發源地合肥聚集了量子信息科技產業鏈上的一大批企業,包括分別由潘建偉、郭光燦和杜江峰三位院士主導的國科量子、本源量子和國儀量子等。
中科大最早進行量子通信技術產業化的專家趙義博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粵港澳地區發展量子技術有其優勢,因為藉助南科大、中山大學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發基礎。」
多位專家都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為也在低調布局模擬量子計算等技術。量子計算是華為中央研究院數據中心實驗室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2018年南科大物理系副教授翁文康就加入了華為數據中心技術實驗室,擔任量子計算軟體與算法首席科學家。
在今年9月舉辦的一場量子信息技術峰會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巡視員神志雄稱,廣東正在著力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軟體與信息服務、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萬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希望量子通信行業能利用這一發展機遇,加強電子控制、集成電路、管控軟體等研發,提高量子通信設備穩定性和可靠性,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