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童話小鎮好美裡開心留影。
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話說臺灣嘉義縣布袋鎮西南,有一瀕海小漁村,舊稱「虎尾寮」,今名好美裡。遊人初至,聞其名莫不覺得新奇有趣,得知原委後便會心一笑,乃嘆道:「好美裡確實好美麗。」
這樣的場景,裡長秦銘發如今已經見怪不怪了,但若要放在3年前,遊客的讚嘆肯定要讓他覺得不好意思。
「臺灣光復之後雖然就改叫好美裡了,但還真說不上美。」秦銘發家世代居於此地,他說,好美裡本是一個衰落的小魚港,原名「虎尾寮」,後因其寓意不夠吉利,於是按照它閩南話的諧音命名為好美裡。但近些年年輕人大量出走,靠漁業為生的小村落日漸寥落。
「村裡大概有1200人,將近一半在外打工,除了過年村裡基本看不見人,我想這樣可不行。」2015年,心裡著急的秦銘發到處託人打聽,想辦法給村子增加點人氣。恰好,當時還默默無聞的3D彩繪畫師曾進成也在尋找創作地點。雙方經人介紹認識,一拍即合,秦銘發決定借牆免費讓曾進成作畫。
引入3D彩繪,堪稱是秦銘發最得意的「政績」。2015年5月,曾進成開始作畫。漁民們養殖的石斑魚、鮮蚵,大海裡遊的鯨、鯊、龜、豚、小丑魚,還有童話故事裡的小矮人、白雪公主……這些角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漁村各個角落的牆上和地上,呼之欲出。
「這裡是全臺灣第一個,也是最大的3D彩繪村。」秦銘發頗為自豪地介紹。遍布在村落各處的彩繪皆以主題呈現,譬如「人魚秘境」「海洋世界」「危機四伏」……村裡還貼心地為遊客附上了擺拍示意圖。在「海洋世界」,遊客可用手掰開「鯊魚」的嘴,也可以與「海豚」親吻,或拉住章魚的「腳」作驚恐狀。即使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彩繪,與之合影后也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小小漁村,幾乎成了一座童話小鎮。
有人看了覺得新鮮,便拍了傳到社交網絡上。這一傳,就讓籍籍無名的好美裡和畫師曾進成一下子火了起來。「從第一幅畫畫完,每周來村裡參觀的遊客都成倍增長,當年端午節期間一天最多的時候有近5000人來拍照打卡。」秦銘發說。
走紅了的好美裡幾乎一夜之間成了臺灣的打卡聖地,遊客紛至沓來。由於不需要門票,一些旅行社將好美裡作為遊覽嘉義的必到景點。一到節假日,堵車的隊伍能排好幾公裡。
大量的人流也帶來了現金流,許多人在自家前擺攤賣起涼水、烤鮮蚵,村民施勝銘的咖啡攤一天最多能賣出200杯,村裡的特產蝨目魚也藉機成為遊客的最愛。
然而,好景不長。「1年前進村的車輛每天有上百輛,以至於要交通管制,現在就只有這麼點遊客了。」秦銘發看著新修的停車場上停著的2輛遊覽車,顯得有些沮喪。
好美裡的火爆也引來了其他村落的模仿,之後在高雄、臺南、臺中等地也陸續出現了3D彩繪村。讓秦銘發感到意外的是,過去熙熙攘攘的大陸遊客自去年春節後也明顯減少了,現在多半來的是周邊的遊客。施勝銘甚至覺得,遊客人數掉了約九成,「現在一天能賣20杯就偷笑了。」
其實在好美裡,可看的景區除了彩繪就是那座歷史悠久的太聖宮。它規模雖然不大,但秦銘發說宮裡供奉著的或許是全臺最古老的媽祖像。而且讓人感到訝異的是,太聖宮除了供奉媽祖,還奉祀郭子儀、魏徵、李靖、程知節、尹思貞等唐朝知名將相。加上好美裡有不少在閩臺地區並不多見的秦姓村民,有人推斷這個村落的先民來自大陸北方。
秦銘發雖未從祖輩那裡聽到任何類似的家族傳說,但聽到這樣的推斷還是很興奮。秦銘發去過大陸多次,也曾率村民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對大陸發展印象深刻。如今,他正在聯繫團隊進一步翻修設計村裡建築,希望能帶著村裡的特色到大陸更多地方去,讓人們知曉這個既古老又新潮的童話小鎮。《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2日 20 版)(本報記者 馮學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臺灣古老漁村煥發新生機
嘉義縣好美裡主打「3D彩繪文創牌」臺海網1月24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 兇猛的「大白鯊」張著血盆大口衝破圍牆,朝著路上的行人襲來!這裡是全臺知名的立體彩繪村——嘉義縣布袋鎮好美裡,原本只是臺灣一個普通的小漁村,近年來因主打「3D彩繪文創牌」,古村迎來新生,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進而帶動布袋地區的觀光業發展。近日大陸駐臺媒體走進布袋鎮,來感受好美裡的古老與新潮。
古老 太聖宮內供奉明代媽祖像
好美裡是嘉義縣海濱一個古老的漁村,早期稱作「魍港」,之後又曾改稱「蚊港」、「虎尾寮」,最終定為「好美裡」。臺灣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洪肇君曾在嘉義縣跑地方新聞,對這裡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在他帶領下,大陸駐臺記者首先來到一個名叫「太聖宮」的媽祖廟。
「太聖宮雖然很小,但這裡供奉的或許是全臺最古老的媽祖像。」據洪肇君介紹,魍港媽頭戴高頂冠冕,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坐姿雙手呈上朝式,這在開基神像中,相當罕見。從神像外表看,當時還是天妃的規制。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媽祖才被朝廷加封為天后。洪肇君表示,種種證據顯示,魍港媽應是臺灣現存僅見的明朝樣式媽祖神像,而且這是經過有關部門認證的。
太聖宮除了供奉媽祖,還奉祀郭子儀、魏徵、李靖、程知節、尹思貞。「這也比較奇特,為什麼臺灣人要祭拜唐朝大臣和名將?」洪肇君表示,郭子儀、魏徵、李靖、程知節的名氣很大,會有人拜不稀奇;奇怪的是,尹思貞的知名度並不高。一個合理的推測是,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來自北方的官兵在魍港一帶定居,並把家鄉民間信仰移植過來。
好美裡不少人姓秦。裡長秦銘髮長得黑黑壯壯,更像是一個北方漢子。洪肇君表示,在閩臺地區,秦姓都是很少見的姓氏,這或許能佐證好美裡秦氏族人的祖先來自大陸北方。
新潮 3D彩繪村成「打卡勝地」
好美裡是一個典型臺灣漁村,村民世代以打魚為生。該地距臺南市北門區車程僅10分鐘,這兩年看到北門因水晶教堂迅速發展起來,遊人如織,秦銘發裡長主動向打造了水晶教堂景觀的「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管理處」(簡稱「雲管處」)反映,希望也能拉落後的小漁村一把。
秦銘發告訴導報記者,和「雲管處」商議後,決定在好美裡導入3D彩繪,並找來知名藝術家曾進成操刀。而他本人負責和居民溝通,協調有意願者出借牆面。
虎鯨、大白鯊、海豚、大王烏賊……畫師在作畫時融入好美裡的濱海風情,繪製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3D立體彩繪牆面。時值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過來參觀,他們跟美麗的藝術作品互動,有人把腳伸進「大白鯊」的嘴裡,有人和「海豚」親吻。而好美裡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好美」裡,是當地首屈一指的「打卡勝地」。
秦銘發透露,每逢周末,前來旅遊的觀光客都有三四千人,有人流就有金流,旅客在好美裡用餐、購物,為村民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坦言,由於過去好美裡很偏很窮,年輕人流失嚴重;自2014年好美裡成為彩繪村後,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都選擇回鄉打拼。
漫步在好美裡,不時能看到碩大的蝨目魚乾掛在繩上晾曬。秦銘發表示,雖然觀光業發展起來,但漁民並未把老本行完全丟棄,在遊客不多時,他們仍會出海捕魚,漁獲除了自己食用外,也能賣給遊客。
秦銘發曾率村民赴廈門參加海峽論壇,對廈門的城市建設印象深刻。他也邀請廈門市民前來參觀太聖宮和3D彩繪,感受一下好美裡的古老與新潮。(來源: 臺海網)
那些年,引爆臺灣的彩繪熱
臺北世大運主題彩繪列車。(資料圖片)
藝術家蘇家賢在高雄藝術區創作的3D壁畫,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劉學聖攝
臺中彩虹眷村。(資料圖片)
藍色瓷磚鋪成的清澈泳池、草坪修剪整齊的綠茵場、阿拉伯數字與線條標識的田徑跑道……上述場景給人力量與激情,釋放參與體育競技的渴望。而這些「逼真」的畫面不是在真正的體育場,而是在臺北地鐵(臺灣稱「捷運」)列車裡,以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簡稱「世大運」)為主題所作的彩繪。隨著臺北「世大運」的落幕,地鐵裡的彩繪也在日前被移除,讓不少臺灣民眾感到遺憾。
近年來,彩繪這種藝術形式,如雨後春筍般席捲全臺。不論是一處有特色的彩繪圖案,還是某個以彩繪為主題的村落、社區,都有可能成為臺灣民眾觀光遊覽、合影拍照的熱門選擇。
彩繪主題五花八門
說到臺灣的彩繪,不得不提的便是臺中的彩虹眷村。這座小小的眷村本要被拆遷改造,但因老榮民黃永阜的「塗鴉」,搖身一變成為新興的休閒去處。
不論是村落、河堤,還是已停用的倉庫、工廠,彩繪的出現都為那裡增添了不少生機和活力,彩繪的主題也同樣五花八門。
比如民俗主題。在雲林的剪紙彩繪藝術村,牆上、水塔上隨處可見剪紙造型的彩繪,有的展現了傳統寓言,有的描繪了節慶習俗和喜慶場面。
還有動物主題。比如彰化的乳牛彩繪村,就是結合當地盛產奶酪的特色,做出牛主題的彩繪。而雲林頂溪小區的彩繪則以貓為主題,逼真的貓造型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撫摸它們。此外,卡通人物主題、體育主題、歷史主題、科技主題……各種風格的彩繪,在臺灣交織成異彩紛呈的風景。
有古早味也有炫3D
須髯飄飄,身著長袍,兩位「古人」正佇立於山頭,遠眺美景。這是新北市江華橋下的一幅名畫彩繪,既為河堤增添了趣味,也多了一份古典美。為了保持河堤古色古香的韻味,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找來昔日製作電影海報廣告牌的老師傅,在華江河濱公園堤防上繪製52米長的「新北上河圖」,以北宋《清明上河圖》為基礎,融入新北市陽光橋、新月橋、八裡渡船頭等河濱景點,成為河濱新亮點。
在臺灣,彩繪藝術展示了眾多傳統文化的內容,讓人回憶起舊時光裡的古早味。例如臺中市大安區頂安小區巷子裡的牆壁上,畫有每年媽祖繞境的盛況。從報馬仔、神童團、彌勒團到鑽轎底,一切都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置身繞境盛事。而臺中市沙鹿區的美仁裡社區則用彩繪展示了古早味的臺灣風情,畫中包含傳統公共電話、水果攤、旗袍店、麵攤、柑仔店、人力黃包車等元素。
傳統內容的彩繪引人關注,充滿科技感的「現代風」彩繪同樣吸引眼球。這其中,運用平面透視原理創作的3D彩繪,往往讓畫面栩栩如生。
例如藝術家蘇家賢在高雄駁二藝術區創作的3D壁畫「車站」很有立體感,讓人仿佛置身於車站的月臺。而在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裡彩繪村,張著血盆大口的鯊魚、觸角靈活的八爪魚、可愛的海豚,似乎就在遊客的身邊遊曳,讓遊客仿佛身處海底世界。
熱潮退去需理性對待
龍貓、白雪公主、凱蒂貓、哆啦A夢……各種卡通人物躍上牆面,盡顯可愛姿態。這是臺南知名「彩繪村」善化區胡家裡社區的場景。曾經,這裡的彩繪讓社區一度爆紅,人潮湧入並帶動攤販商機,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都到臺南小鎮報導。但今年,觀光的熱潮已然退去,即使在暑假旺季,這裡也依然空空蕩蕩。
胡家裡裡長丁水明說,今年跟去年相比,遊客少了一半以上。不過居民們對此不覺得可惜,感覺終於回歸平靜了。因為社區爆紅後帶來了環境髒亂、交通堵塞等後遺症。
對於彩繪,島內在熱情高漲後也慢慢退燒,社區管理者、藝術家、民眾都開始理性看待彩繪藝術的形式。畢竟除了當地湧入過多觀光者帶來的問題之外,其他的情況也不得不考慮。
例如彰化縣福興鄉福寶村耗費20多萬元新臺幣,歷經半年時間完成日本動畫「海賊王」彩繪。不料被日本動漫公司致電錶示沒有授權,需要在規定時日內清除,給當地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而另外部分地區的彩繪牆內容也都與當地風土人情沒有直接聯繫,只是單純移植外來文化,反而破壞了社區的景觀和諧。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創意、貼合地方特色的彩繪,如今依舊展現著勃勃生機。(柴逸扉)(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