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波器是一種常用的電子測量儀器,被廣泛的應用於工業、化工、電子、電力、醫學、軍事等領域當中。我們在使用示波器的時候對於示波器的觸發調試都了解過嗎?是什麼是示波器觸發調試?示波器觸發調試的方法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阿里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吧。
示波器是電氣工程師的基礎儀器,但我經常發現有些工程師不能有效地使用其觸發功能。觸發常被以為非常複雜,現在存在這樣一種趨勢,即假如有任何題目,直接到實驗室往求助專家來幫助設置觸發。本文的目的在於幫助工程師了解觸發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效使用觸發的策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35256.htm什麼是觸發?
任何示波器的存儲器都是有限的,因此所有示波器都必須使用觸發。觸發是示波器應該發現的用戶感愛好的事件。換句話說,它是用戶想要在波形中尋找的東西。觸發可以是一個事件(即波形中的題目),但不是所有的觸發都是事件。觸發實例包括邊沿觸發、毛刺信號觸發和數字碼型觸發。
示波器必須使用觸發的原因在於其存儲器的容量有限。例如,Agilent 90000 系列示波用具有 20 億採樣的存儲器深度。但是,即便擁有如此大容量的存儲器,示波器仍需要一些事件來區分哪 20 億個採樣需要顯示給用戶。儘管 20 億的採樣聽起來似乎非常龐大,但這仍不足以確保示波器存儲器能夠捕捉到感愛好的事件。
示波器的存儲器可視為一個傳送帶。無論什麼時候進行新的採樣,採樣都會存儲到存儲器中。存儲器存滿時,最舊的採樣就會被刪除,以便保存最新採樣。當觸發事件發生時,示波器就會捕捉足夠的採樣,以將觸發事件存儲在存儲器要求的位置(通常是在中間),然後將這些數據顯示給用戶。
重複採樣模式與單次採樣模式
過往,最常見的示波器運行模式是重複模式。這意味著一旦示波器觸發並將數據顯示給用戶,它將立即開始搜索下一個觸發事件。這就是示波器波形更新如此頻繁的原因。
任何一款示波器要想進行觸發並將數據顯示給用戶,都需要時間來重新預備觸發。這個時間也稱為「掛起時間」。在掛起時間內,示波器不能捕捉任何波形。因此,掛起時間越短,錯失的事件越少。例如,假如有一個毛刺信號恰巧在掛起時間內出現,那麼它將不能在示波器的顯示屏上顯示。假如這個毛刺信號是一個罕見事件,則用戶可能以為波形中沒有毛刺信號,而事實上它卻是存在的。因此,示波器的掛起時間越短,錯失波形中重要事件的機率就越低。
表述此概念的另一種方法是「更新速率」,即每秒鐘的波形數目。例如,Agilent 7000 系列示波用具有 100000 波形/秒的更新速率。
單次採樣模式用於查找單一觸發,而不會繼續採集更多波形。因此,當用戶想要查找某個事件,檢查導致該事件的原因和事件發生後所出現的題目時,便可使用單次採樣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分析不重複並且每次操縱都會發生變化的波形尤其重要。
自動模式與觸發模式
假如沒有發生觸發事件,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這一個非常好的題目。在這種情況下,屏幕上的波形將不會更新。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情況,由於用戶可能不知道如何改變觸發來獲得屏幕上的波形。例如,假如探頭滑落,示波器將可能停止觸發。不過,假如屏幕不能更新,信號丟失將很不明顯。
為了解決這個題目,示波器擁有一個稱為「自動(Auto)」觸發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假如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找到觸發,示波器將自動觸發以更新屏幕。通常,示波器上有一些指示器(例如前面板上的 LED)來指示上一個觸發是真實觸發回是自動觸發。這樣,假如用戶看到「自動(Auto)」指示器,他們就會知道所設置的觸發沒有發生。例如,假如用戶設置的觸發為毛刺信號,他們將會知道示波器沒有檢測出毛刺信號。
然而,當您回顧上一段的內容時就會發現,當自動觸發發生時,它就意味著每次觸發之後,示波器進行重新預備時具有掛起時間。為了完全避免這一時間,示波器應改為「觸發(triggered)」模式。(這在某些示波器中稱為「正常」模式)。在「觸發(triggered)」模式中,除非發現觸發事件,否則示波器將不會進行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