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上衝浪時發現了一條新聞,說是外國一位攝影師在野外潛水,偶遇一隻海豹,於是用鏡頭記錄下海豹與他積極互動的畫面,非常有愛。但我定睛一看,新聞圖片裡的那隻並不是海豹,而是海獅啊!我出於好奇心,又去搜了一些其他關於海豹的媒體作品,發現人們經常會把海豹跟海獅混淆,有的是把海豹叫成海獅、海獅叫成海豹,有的是把二者一律叫成海豹。其實網上有不少關於二者區分方式的科普文,但可能內容太過硬核,導致許多朋友看不下去。於是我整理了一番,打算用更清晰易懂的方式為大家講解,除了海豹和海獅之外,順便再講一下海象。
為啥說是順便講一下海象呢?因為海象是最不容易混淆的,無論雄性還是雌性,海象都有一對長長的象牙。即便是動物園、海洋館中的海象被鋸掉了長牙,通過它們肥胖、巨大的身軀和面部的硬鬃毛(鬍鬚),都能很輕鬆辨認出海象。下圖就是一隻海象Odobenus rosmarus,大家可以記一下它的相貌,長牙就不用說了,主要看面部的鬍鬚,這是海象獨有的面部特徵,海獅和海豹都沒這麼鬍子拉碴。關於海象的特徵就介紹到這裡了,因為就算是分不清浣熊和小熊貓的臉盲患者,都能夠輕易認出海象。接下來我將著重講解海獅和海豹之間的區別。
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它們的基本資料。海象、海豹和海獅都是食肉目、鰭足類的動物,分屬三個科:海象科Odobenidae、海獅科Otariidae和海豹科Phocidae。另外還有些其他廣為人知的海獸,例如海牛、儒艮、海狗等,簡單來說,海牛和儒艮都是海牛目的,海狗是食肉目、海獅科的。下圖是一隻南極海狗Arctocephalus gazella,我們可以看到它周身覆蓋的被毛,跟海豹和狹義上的各種海獅都有所區別。閒話少說,接下來我們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海豹與海獅的區別。
海豹與海獅在頭部有著顯著區別。我們先來看看下圖中海豹的頭,暫時忽略它憂愁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注意一下它的耳朵。海豹沒有外耳廓,在耳朵的位置上有一個洞洞,這就是海豹的耳朵。另外,海豹的頭從正面看更圓潤,脖子也相對粗一些,眼睛上方有長長的觸毛。
而海獅的頭明顯比海豹更細長一些,眼睛上方沒有海豹那樣的「眉毛」,而且大家注意看看下圖中海獅的腦袋兩側,並不像海豹那樣是兩個耳洞,而是有明顯的外耳,雖然不大,但是一眼就能看到是凸出來的,而不是海豹那樣凹進去的。這是頭部方面海豹與海獅最顯著的區別,通過這一點就能輕易分辨出二者。但如果給出的圖片沒有頭,或者距離太遠看不清有沒有外耳,則需要通過其他方面來分辨。
如果我們看不到耳朵,那麼最能區分出海豹與海獅的,是它們的身體形態,也就是身材。大家先看看下圖中的海豹,不是我故意找海豹的黑照,這就是海豹的標準身材——脖子短而粗、身體呈紡錘形,很胖萌。而且海豹受限於骨骼形態與構造,無法將前半身豎起來,最多抬起頭像下圖這樣四處張望,較為笨拙。
看完海豹再來看看海獅。海獅的身體更為修長,我特意找了一隻海獅中比較胖的個體,大家還是能夠明顯看出來——它有脖子,而且可以靠前肢支撐起上半身,算是個靈活的胖子。那麼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動物園和水族館裡那種可以頂球、鼓掌、吹小號的,通通是海獅,因為海豹的身體結構不允許它們做出這麼高難度的複雜動作。
海豹與海獅的四肢形態也有巨大差異。照例先看看海豹吧,大家看看下圖中海豹的四肢,一個字——短。相對來說,海豹更擅長在水中遊泳,在陸地上的移動能力較弱(但是可以用前肢和肚皮滑冰)。而且海豹是比海獅更為兇悍的掠食者,它們的前肢沒有過於鰭化,前端仍然有利爪突出於鰭足之外,後肢也是明顯的扁平化腳趾狀。
海獅的四肢從剛才講身材那裡的圖就能看出來了,它們擅長遊泳,也比海豹更擅長在陸地上移動。海獅的四肢鰭化更完善,比海豹更長、更靈活,前肢可以外翻九十度按在地面上將自己的前半身撐起來,後肢也可以向內彎折,呈外八字踩在地面上,可以通過前肢划動、後肢懟地和聳動身軀來向前爬行,經過訓練後可以更為靈活,比如表演爬梯子、倒立等項目。
那麼大家看完上面三個方面的講解,是不是有著能區分海豹和海獅的自信了呢?接下來就來一場隨堂小測試吧!首先看第一題,下面這張圖中閉目凝神、試圖扶額,看上去腦殼痛的朋友是海豹還是海獅呢?
接下來是第二題,我特意截掉了它的腦袋,只留下了身體和四肢的部分,那麼它是海豹還是海獅?
最後第三題再增加點兒難度,我找了一張幼崽的照片,而且看不出四肢和身材的形態特徵,這隻小可愛到底是海豹的幼崽,還是海獅的幼崽呢?
大家可以把答案和原因在評論中寫出來哦,全部答對的同學將得到本人的口頭表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