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層,一處佔地面積達220平方米的大廳,裡邊擺放著各式的「運動器材」,在醫生的輔助下,部分身著病號服的患者正依靠「運動器材」做各種運動,還有的患者在做理療。
中心副主任謝安奇指著最近新增的「長三角智慧康復專科聯盟會員單位」牌子告訴小松:「社區康復作為幫助患者回歸家庭與社會的『最後一公裡』,對患者而言至關重要,很多時候甚至能起到四兩撥三斤的效果,為了讓康復患者省心且放心,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社區康復的『規格』也將越來越高。」
打造「高規格」康復硬體環境
「康復治療主要是幫助患者修復因疾病帶來的功能障礙、重啟受損的功能,儘可能地幫助他們重新回歸家庭和社會。」說起康復治療,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主任曾佩君直言,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專業手法和專業器械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的康復基地早在2018年4月就已「上線」,專業而全面的康復醫療設備配置在松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並不多見。
據介紹,中心四層與健身房神似的大廳名為綜合物理治療大廳,大廳內擺放著的各式「運動器材」實為關節被動訓練器、氣壓治療儀、超聲波治療儀、紅外線治療儀等各種低、中、高頻理療儀器,可同時進行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及神經康復等,是腦卒中康復患者、骨科術後患者、慢性關節活動受限等患者進行綜合性康復訓練的必備「神器」。而在進行康復訓練前,康復團隊會對患者進行康複評估,包括肌肉電生理、認知功能、言語吞咽功能、神經電生理檢測等在內的康複評估項目均在獨立的康複評定室開展。
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少患者對康復訓練、康復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並不到位,住院進行專業而規律的康復十分有必要。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闢出了50張康復護理床位,還為康復患者配備了專門的活動室,安裝了必要的無障礙生活設施。
外送內請為社區康復「輸血」
專業的康復力量僅有「高規格」硬體環境還遠遠不夠。曾佩君坦言,社區康復服務開出之初,很多時候住院病區常常門可羅雀,但隨著康復服務軟實力的日漸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而來。剛剛過去的2020年,即便在受疫情影響中心接診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門診康復治療總量也達到了492人次,較2019年的220人次增加了兩倍多。
患者之所以慕名而來,與中心通過外送內請方式提升康復服務質量不無關係。去年11月,61歲的任女士因右手腕疼痛難忍來到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診,被診斷為手部腕管症候群。之後,每天上午9點左右,她都會準時到中心四層的綜合康復治療大廳「打卡」,由專門的康復治療師提供「一對一」指導康復訓練,除了20到30分鐘的手法治療,還配有20分鐘的理療。經過兩個療程的康復治療後,老人疼痛的症狀明顯減輕。
「當時,老人過來的時候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但後來覺得效果蠻好,就帶著有腰椎毛病的丈夫一起過來做康復了。」任女士的責任康復治療師蔣徐鑫回憶,類似的情況他遇到過好幾次,而這樣的場景也常常讓他感到很自豪。對此,任女士證實確實如此:「以前總覺得社區醫院沒有大醫院好,但實際上,輕微的症狀在家門口治療更方便、更省心,效果也不比大醫院差。」
與蔣徐鑫年齡相仿的沈旭東也是一名康復治療師,儘管參加工作不久,大大小小的康復培訓已經參加了三四次了。除了外出參加培訓學習,平時的工作中也有很多機會向上級醫院的康復科專家「取經」。據中心康復科相關負責人柴丹鳳介紹,康復科自2018年起就與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建立了雙向轉診合作關係,每周三和每周四的下午,這兩家醫院都會派出康復專家到中心坐診帶教。
關注患者內心「隱秘的角落」
在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鬱建國看來,社區康復要想讓患者省心又放心,除了從硬體環境和軟服務質量上入手外,細緻入微的人文關懷也是一張「王牌」。「不得不承認,從專科化康復人才隊伍建設看,社區康復的優勢並不明顯,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人才都比較緊缺。但我們對患者的細緻關懷可以與上級康復醫院媲美。」鬱建國表示,包括康復科在內,一直將關注患者內心的「隱秘角落」擺在重要位置。
據柴丹鳳介紹,康復科團隊目前共有15名成員,平均年齡在28歲,不少人在父母眼中都還是孩子,但這支年輕的隊伍以無微不至的「走心」服務態度贏得了患者的認可。1997年出生的沈旭東是康復科團隊裡最小的康復治療師,他說,平日裡常常和腦梗患者打交道,這些患者通常年齡較大,儘管大家都叫他「沈醫生」,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拿這些患者當自己的爺爺奶奶看。指導老年患者做康復訓練時,他會和老人們拉拉家常,幫助他們緩解緊張的情緒,遇到個別老人因為家人不能隨時在身邊陪伴而感到難過時,安慰開導也是少不了的。
「這些事情可能看似不起眼,但卻切切實實幫助了很多老年患者。」曾佩君認為,關注患者內心的「隱秘角落」不僅能讓患者感到溫馨,也有助於康復治療順利開展。他透露,接下來,康復科不僅將根據患者實際需求,推出具有人文關懷特點醫患互動活動。還將藉助於長三角智慧康復專科聯盟交流平臺,學習吸取智能康復技術的優點,為社區康復賦能。
【來源:上海松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