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什麼科學家?鄒伯奇、詹天佑、吳大猷、馮如、黃旭華、黃子卿、梁伯強等人是廣東有名的科學家。其中,鄒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廣東南海縣大瀝鎮泌衝人,中國清代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科學先驅、中國照相機之父、近代墨學研究第一人。本文為大家盤點廣東十五位著名科學家。(排名無先後順序)
01鄒伯奇(中國近代科學先驅/中國照相機之父)
鄒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廣東南海縣大瀝鎮泌衝人,幼名汝昌,字一鶚,又字特夫、徵君。中國清代物理學家、學者、中國近代科學先驅鄒伯奇17歲的時候開始研究光學。到了1844年製成照相機,鄒伯奇也因而被世人稱為「中國照相機之父」。他還製造過望遠鏡、顯微鏡、七政儀等,同時又是近代墨學研究第一人。
02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
03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
吳大猷(1907.9.29-2000.3.4),筆名洪道、學立,廣東高要人,出生於廣州府番禺縣,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83年11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闢了道路,一項是關於重原子f態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態的計算。吳大猷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
04丁穎 (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男,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和華南農學院院長、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曾當選為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一、第二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餘年,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05馮如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中國航空之父)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馮如傳奇的一生,創造的「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略理論,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和人民空軍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馮如的一生,是為中華的崛起而奮鬥的一生,他把短暫的也是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
06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廣東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於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鎮,祖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榮譽委員,曾任前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719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兼代理黨委書記、以及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
07黃子卿(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黃子卿(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確測定了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水的三相點,並在溶液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他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培育人才。
08梁伯強(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梁伯強(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醫學教育家、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是中國病理學研究的先驅之一。梁伯強一生從事於病理學研究工作,確立了嚴謹的屍體解剖制度,建成完備的病理學教研機構,對當時尚不清楚致病機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準確的論斷,發表了《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等著名論著;他注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數百名病理學人才。
09蔡翹(中國生理科學奠基人之一)
蔡翹(1897 10.11 - 1990 07.29),出生於廣東揭陽,生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生理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之一、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蔡翹在中國多所著名醫學院校擔任學術領導及教學、科研工作,在神經解剖、神經傳導生理、糖代謝和血液生理等領域有許多重大發現,並為中國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10馬大猷(中國現代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
馬大猷(1915.3.1—2012.7.17),男,漢族,廣東汕頭潮陽人,生於北京,國際著名聲學家、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享譽世界的聲學泰鬥。馬大猷畢生致力於聲學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兩項重要的開創性貢獻:創立了聲學中的簡正波理論,並將其發展到實用階段,在建築聲學和電磁理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微穿孔板理論並應用於建築聲學和噪聲控制領域,在氣流噪聲研究中取得獨創性成果。
11侯祥麟(中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侯祥麟(1912.4.4—2008.12.8),廣東汕頭人,中國化學工程學家,燃料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侯祥麟是中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組織領導和指導支持了大量科技攻關,為國家填補了石油石化領域的許多重大科技空白,解決了石油石化產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事關國家科技進步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建議。
12鄧錫銘(中國近、現代科學史上開拓者之一)
鄧錫銘,光學、雷射專家。廣東東莞人,中科院院士、光學和雷射專家,中國近、現代科學史上開拓者之一。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高功率雷射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氦氖氣體雷射器,獨立提出雷射器Q開關原理,發明了「列陣透鏡」,提出了「光流體模型」。
13凌道揚(中國近代林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凌道揚(1888-1993),生於廣東省新安縣布吉村豐和墟(今深圳龍崗布吉街道老墟村),漢族客家人。中國近代著名林學家、農學家、教育家、水土保持專家。中國近代林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林學會的前身中華森林會的創始人之一和首任理事長。凌道揚一生著述甚豐,著作有《森林學要覽》、《中國農業之經濟狀況》等,論文有《振興林業為中國今日之急務》、《大學森林教育方針之商榷》等。
14何炳林(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2007年7月4日),廣東番禺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炳林的科研內容主要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新型吸附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高分子樹脂在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活性、選擇性與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生物醫用材料的結構、性能及其在血液淨化與釋放的應用;離子交換的「交換反應動力學」研究。
15楊遵儀 (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
楊遵儀(1908年-2009年9月17日),廣東揭陽人。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楊遵儀對無脊椎古生物的門類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對腕足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的研究造詣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