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載水產品罐頭最早起源於日本,從明治4年,(即1871年),松田雅典作為日本罐頭工業的創始人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個水產品罐頭——油浸沙丁魚罐頭,到明治10年(1877年),北海道開拓,創建了官辦的石狩罐頭製作工場,正式開創了鮭魚罐頭產品工業,這便成了水產品罐頭工業的起源。
而在北美洲,魚罐頭起源於1894年,喬治亞灣罐頭廠(Gulf ofGeorgia Cannery)別看它一片寂靜,但是在百年以前,可是當年卑詩省最大的罐頭廠,被列入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 也是卑詩省旅遊局大力推薦的景點之一。一百多年前,菲莎河谷(Fraser Valley)一帶三文魚資源十分豐富,基本上你用網子隨便一撈就能撈起好些三文魚,全是個大肥美的,這樣商人就看見了商機,於是在1894年選擇靠海的史蒂夫斯頓鎮(Steveston)建立了這座三文魚罐頭廠。
▲魚罐頭生產加工線
西人飲食習慣本來就簡單,如果專門去買魚,還得花功夫去做,這多麻煩,還不如去買罐頭,跟喝飲料一樣,打開易拉罐就吃,所以罐頭廠剛剛建立生意就很火。僱傭來自中國,日本和歐洲的勞工,等到1897年時候罐頭廠已經有了數百位員工,生產的罐頭總量達到了二百五十萬罐,運輸,外貿,相關產業都靠它活著。
等到了二十世紀以後,工廠機械化很普遍了,但罐頭廠還是靠工人手工加工,慢慢就沒市場了,為了適應新形勢,等到1930年時候,罐頭廠就停止生產罐頭了,改為加拿大漁業公司(Canadian Fishing Company)旗下的一個中轉站,生意也慢慢冷了下來。沒想到二戰爆發以後罐頭廠又迎來了第二春,因為打仗,加拿大也是盟軍成員,罐頭是最好的軍需物質,容易保存,吃起來也方便,而且當時老百姓為了怕戰爭打過來,也愛買罐頭食品儲藏。就這樣罐頭廠重新生產三文魚罐頭並受到市場熱烈歡迎,不僅廠家又賺了一筆,運到前線的罐頭也成為了盟軍乾糧,可以說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二戰結束以後罐頭廠的經營又陷入危機,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罐頭廠也面臨著同樣困境,四十年代開始因為長期過度捕撈,三文魚產量猛烈減少,一下子原材料供應大受影響。雖然七十年代初因為打開了日本市場,罐頭廠一度還可以維持下去,但終究成本越來越高,繼續營業已經不可能了。1979年罐頭廠正式停止生產。
1979年,加拿大聯邦政府(Federal government)買下罐頭廠,1984年正式歸加拿大公園局(Parks Canada)管轄,1994年作為國家歷史遺址正式向遊客開放,目前罐頭廠的日常維護由喬治亞灣罐頭廠協會(Gulf of Georgia Cannery Society) 負責。
也是在歐洲人的啟發下,近代中國人開始製作豆豉鯪魚罐頭,19世紀末許多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路上帶食物需要長久保存,就把煎過的魚乾、豆豉油浸放在瓦罐中攜往異鄉享用。商人們覺得有利可圖,有家叫廣茂香的作坊學習洋人製作罐頭的做法,開始生產裝在鐵罐中豆豉鯪魚。開始都是小作坊手工操作,後來才開始機械生產。這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發明的罐頭品類。這至今仍然是中國流行的魚罐頭;而澳門人則常吃的葡國(葡萄牙)老人牌沙甸魚罐頭(沙丁魚)。
▲豆豉鯪魚罐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健康生活,很多人覺得罐頭一般般,其實現代的工藝流水線、高溫、密封、抽真空,根本不需要多加成本加防腐劑了,而且罐頭連骨可以吃,補鈣效果也不錯。
部分內容摘自「北美報告」
「文中部分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