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功績卓越,卻鮮為人知。他為我國的石油工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促進了中國石油的基本自給,他就是「最帥院士」王德民。2016年4月12日,210231號小行星就是以他名字來命名,能為小行星命名,這在國際上是公認的至高的榮譽,這在我國能夠獲得如此殊榮的人屈指可數。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是對王德民院士一生最好的寫照。默默無聞的他怎麼也沒想到,若干年後,他卻因在北京石油學院註冊卡的學生照片而在網絡上走紅。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顏值高的人往往最能獲得人們的關注。
1937年,王德民院士出生於一個中瑞混血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混血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總是能讓我們眼前一亮。而王德民院士的顏值絕對不輸於當代的一些高顏值的明星,因此網友們將他稱為學術界的吳彥祖。然而他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從小都被當做外國人。
30年代,人民的思想還是相對比較保守,對於這種中外聯姻的觀念還是無法接受。作為一個混血兒,王德民院士在學校中也是得不到小夥伴們的待見,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疏遠他。雖然在學校飽受冷眼,但他是一個積極又有主見的人,對於未來有著明確的目標,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55年,他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高考,他以各科近乎滿分的優異成績出線。這樣的成績,在當時上清華或者北大應該是沒問題的,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他怎麼也沒想到,最後竟然是被排在第五志願的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給錄取了。也許正如他所言:「不是他選擇了石油,而是石油選擇了他。」
雖然沒有如願以償地進入清華北大,但是他依然以優異的成績畢了業。在當時,很多人搶破了頭都想留在北京,但是他卻選擇了去基層奮鬥,」毅然決然地奔赴剛剛被發現的大慶油田,並在那裡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關。「吃得苦中之苦,方為人上人。」老一輩的這種肯吃苦奮鬥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50多年來,王德民院士一直在大慶油田從事油氣田開發工程研究工作。其研究出的分層開採和測試技術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個人更是獲得了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發明專利,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都在垂涎他的專利,甚至開出誘人的條件邀請他,但是都被他一一拒絕。
「和國內相比,國外的報酬確實比較豐厚,但是祖國正是發展的時候,只有中國才是實現我報復的地方。」寧捧故鄉一寸土,不愛他國萬兩金。好一個「最帥院士」。 2017年,80多歲高齡的王德民院士,依然用他的知識於智慧帶領著團隊攻克了」井下油水分離,同井注採」的技術,初步突破了如何有效、經濟地四次採油的難題。這樣的院士才是人民應該真正追崇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