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論文都是修改出來的,要想論文成功發表,少不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不少科研工作者會問,怎麼進行修改呢?這時候,借鑑成功發表的SCI過來人經驗就非常重要。下面就來說說,SCI投稿前,他們是怎麼修改論文的?
一、撰稿人的自我修改
醫學SCI論文修改中,研究的主要承擔者通常在實驗和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過程中開始轉告。在轉告過程中,自身作者和通訊作者(通常是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一般也會參與。大多在資料分析完成之後不久,可以形成初稿。
一篇SCI論文的初稿完成後,撰稿人在投稿之前必須靜下心來檢查和修改SCI論文的內容、文體和格式,其目的是提高SCI論文質量和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一篇高質量SCI論文往往要經過多次自我修改,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作者,也難以一次定稿。那麼,SCI如何修改呢?
第一步
關於文章的結構,我們要調整文章的結構,結構的條理要清楚,但是要尊重文章的原有結構,否則可能越改越亂。 第二步
關於文章的數據,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對那些表述模糊的數據和案例要進行適當的刪減,如果數據不充分的話,需要尋找相關的數據進行補充。第三步
對論文的材料進行再次的整合與修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引用的材料進行整合,使其能夠簡練準確地支持論文的觀點。對不能支持文章的觀點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刪除,否則就會造成論文的冗長。對於證據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尋找充分的證明材料。對於引用的數據和名言之類的一定要保證其真實性。 第四步
關於語病的問題。由於一般論文的學術性很強,在語言的表達上面需要表達準確,同時要保證語句沒有語病。如果論文投的是外文期刊的話,需要對翻譯的句子進行修正,最起碼要符合外語的表達習慣,不要出現語法的錯誤和單詞拼寫的錯誤。審稿人一般會對我們的論文提出意見,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能改變論文原本的中心論點。在整體的表達上面,表達的脈絡要清晰,語句上要表達通順,論點清晰,論據充足。
二、外部專家的審閱和修改
現代醫學研究常常設計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團隊人員的組成往往有限,不能涵蓋所有專業,這時就需要請外部專家幫助審閱SCI論文。
三、合作者的參與和修改
現代醫學研究往往很複雜,通常需要多名作者參加。初稿形成後,應該講SCI論文的初稿送給各位合作者閱讀。因為每名合作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均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從各自的角度來閱讀SCI論文,發現撰稿人未能發現的問題,包括對分析的方法、結果的解釋、SCI論文的表達方式等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有些合作者甚至可以直接幫助修改SCI論文,提高SCI論文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