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大雪
同樣是「大」字輩
降水量差別似乎有點大?
熟悉天氣預報的朋友們應該很熟悉,夏天在預報降雨時,往往是這樣的畫風:
「某地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
而到了預報降雪時,畫風有些突變
「某地有大雪(5~8毫米)。」
同樣是「大」字頭的,而且下到地面感覺都不小,但降水量差別似乎有點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降水原理相同 落地形態各異
要搞清楚雨雪降水量何以天差地別,還要從雨雪從何而來說起。
無論下雨還是下雪,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降水落到地面的狀態,卻要看具體的天氣條件。
近地面溫度,是判斷出現降雪還是降雨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以安徽的降雪條件為例:當近地面的溫度大於2℃時,一般是降雨天氣,近地面溫度低於2℃時,一般是降雪天氣。
同時,高空溫度分布情況也很重要。
如果近地面溫度大於2℃,但是由於高空溫度非常低,降雪到達地面時還未來得及融化成雨滴,則出現的仍將是降雪而不是降雨。如果在3000米高空出現了融化層,那麼上層雲中的冰晶和雪花就會變成低於0℃的過冷水滴,在碰到樹枝、電線、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會形成凍雨。
雪深與降水量大致10:1
公眾對雪下得多大的觀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積雪的厚度。到了這裡,答案也就呼之欲出:同樣的水,作為雨的密度要比作為雪的密度大得多。因此,大雪量級的降雪,實際降水量也就比同級別的降雨小得多。
如果不考慮雪降到地面融化的過程,積雪深度與降水量的關係大概為10:1。比如某地有10毫米積雪,當地實際降水量其實只有1毫米。
降水量相同 各地雪深卻不同
上文所說的10:1對應關係,是在理想條件下。但在各地,這個對應並不完全相同。
北方水汽條件不如南方好,冷空氣是乾冷的狀態,乾冷空氣與溼暖空氣相遇才會產生降水。北方有些地區可能雪很深,但積雪往往是多場降雪累積而成的。而南方不缺溼暖空氣,因此通常一下雪就下很大,20毫米降雪在南方就是「小case」。
從雪的性質上來說,區別主要在於含水量。在北方,通常雪花很大,狀如鵝毛大雪,但其含水量其實並不高。南方通常是溼雪,形態不大,但含水量大,積雪是「壓實」的狀態。因此,在南方,10毫米的降水轉化為降雪可能不到1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