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會甘願坐上那根『大蜡燭』,等著別人去點燃『引線』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非虛構寫作先驅」湯姆·沃爾夫(Tom Wolfe)寫了一本關於太空人的紀實小說《The Right Stuff》。
△ 湯姆·沃爾夫
國家地理頻道把這部小說改編成太空題材劇集《太空先鋒》,上個月新劇在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本劇由「小李子」裡奧納多·迪卡普裡奧的製片公司出品,他本人就是這部作品的總製片人。
《太空先鋒》聚焦1959-1963年美國第一個載人航天項目「水星計劃」,為我們展現出美國航天史上首批太空人的培訓、選拔和執行任務過程中的挑戰。
△ 「水星計劃」太空人七人組
本劇找來七個大帥哥,演繹當年的七位初代美國太空人。
△ 《太空先鋒》劇照
在檢視過這些太空人的真實人生後,我們發現——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比《太空先鋒》裡講述的精彩得多!
這幾個人大都長壽,基本上全程參與並見證了NASA建立和發展的過程。
從地球到太空,他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有的讓人爆笑,有的令人惋惜。
下面我將按照首次飛上太空的順序,介紹七段敢為人先的人生裡發生過的一些 「奇人異事」;
這些小故事不僅能讓你窺到初代「刺兒頭」太空人各異的性格,更能讓你感受到NASA創建時的歷史。
01
艾倫·謝潑德
Alan Bartett Shepard Jr.
1961年,艾倫·謝潑德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因為前有「太空第一人」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謝潑德在全球範圍只能屈居第二了;
而且他當時只在地球亞軌道呆了不到16分鐘。
△ 1961年5月5日,「水星計劃」自由7號太空飛行器中的艾倫·謝潑德
回憶起那次任務,謝潑德曾說:「直到回收完成我才真正感覺成功;降落的時候並不痛苦,痛苦的是突然停下來的瞬間。」
△ 1961年5月,美國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水星-紅石3號派出直升飛機回收任務艙
△ 勝利返航的艾倫·謝潑德
兩年後的1963年,他被查出患上了美尼爾氏綜合症(內耳高壓引發頭暈、方向感變差、噁心等症狀)。
謝潑德曾嘗試隱瞞,但在一次講課時突然頭暈發作,只得向NASA飛行任務主管坦白了自己的病情,被取消飛行許可。
之後謝潑德不得不專注於文職工作。他被任命為NASA太空人辦公室主任(首席太空人),負責安排訓練、調度人員、評估航天設備。
1968年夏,謝潑德聽說有人研究出了美尼爾氏症的治療方法,他覺得這是自己最後的機會了。
他悄悄飛到洛杉磯,冒著極大風險擅自進行了手術,結果手術特別成功。
1969年,謝潑德恢復了飛行許可。他利用自己在NASA裡的行政地位多次斡旋,想要安排自己參加阿波羅計劃。
最終,他以48歲「高齡」進入了阿波羅14號的三人班組之列。
△ 阿波羅14號登月班組中的「老」謝潑德(中)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
在降落月球過程中,阿波羅14號登月艙雷達曾短暫失靈,謝潑德操縱登月艙成功降落,距預定著陸點不超過49米,成為整個阿波羅計劃裡最精準的一次著陸。
△ 登月成功後,在國旗旁邊擺姿勢的謝潑德
發射前他就想「整個活兒」:他把6個高爾夫球桿頭藏在襪子裡偷帶到飛船內。
第二次出艙工作完成後,謝潑德把球桿頭和挖掘工具手柄連接在一起,在月球表面打出兩顆球,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月球高爾夫。
△ 謝潑德玩起「月球高爾夫」
笨重的太空衣讓他只能單手擊球,第一顆球他兩次揮桿失敗,只飛出幾米。
第二顆飛出180米左右。他對地面控制中心戲稱球飛出「很遠很遠很遠」(miles and miles and miles)。
02
維吉爾·格裡森
Virgil Iran 「Gus」 Grissom
維吉爾·格裡森是第二個登上太空的美國太空人,但他被人銘記卻是因為一次重大事故。
1967年1月27日,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34號發射臺的土星1B號運載火箭頂部的阿波羅1號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
三名太空人——指令長維吉爾·格裡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及駕駛員羅傑·查菲,在17秒中喪生。
△ 事故發生前的經典照片:三人對著阿波羅1號祈禱,中間為維吉爾·格裡森
事故當時,監控人員能從閉路電視上看到飛船內瞬間被烈火和濃煙吞噬的太空人們。
將近5分鐘之後,救援人員才打開艙門,但一切為時已晚。
△ 指令艙殘骸
NASA事後組織了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事故原因進行徹查,結果認為引發事故的原因可能是某個線路短路或者電流過載引發的電火花。
△ 指令艙殘骸
在艙內純氧加壓的環境下,再加上飛船內部裝飾物大量採用了可燃材料,讓大火瞬間爆發,短短幾秒鐘之內就奪去了三位太空人的生命。
調查報告出爐後,美國宇航局對飛船包括純氧環境和艙門在內的多項設計進行了重大更改和提升,以確保未來不會再出現類似錯誤。
事故發生前,維吉爾·格裡森曾說:
「如果我們死了,希望人們能夠接受這一點;如果我們發生了任何不測,希望不要推遲項目的執行。徵服太空值得冒生命危險。」
△ 阿波羅1號紀念幣上刻著格裡森那句「徵服太空值得冒生命危險」
03
約翰·格倫
John Herschel Glenn Jr.
約翰·格倫是七人中第一個登上地球軌道的美國太空人,因此獲得了不少殊榮。
△ 在完成「地球軌道」任務後,約翰·格林與小甘迺迪同車遊歷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格倫口才極佳,這點在《太空先鋒》裡有所展現。
△ 《太空先鋒》中,約翰·格林由美劇明星派屈克·亞當斯飾演
1964年退役他後進入政界,成為一名參議員。在國會期間,他一直是美國宇航項目的堅定支持者。
△ 參議院格倫
1998年,77歲的約翰·格倫於參議院退休前夕,隨發現號太空梭執行了STS-95任務,從而成為宇航飛行史上年齡最大的人。
在為期9天的宇航飛行中,他參加了好幾項科學試驗,以便讓科學家評估宇航飛行對老年人的影響。
2016年格倫過世後, 「Godspeed(一路平安)」一時成為熱門詞彙,這是他1962年環繞地球飛行時得到的著名祝福語。
04
斯科特·卡彭特
Malcolm Scott Carpenter
在執行完水星計劃後,斯科特·卡彭特走向了與太空完全相反的方向。
他於1965年夏天以「深海太空人」的身份參與了SEALAB II(海底實驗室)計劃,成為一名深潛員,達成「上天入海」成就。
在為期45天的試驗中,他在海底生活和工作了30天;而在此後SEALAB III計劃期間,他再次重返深潛系統項目。
△ 卡彭特的海底生活
199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底實驗站成為當時世界上四個僅有的海底研究站點之一。
△ 斯科特·卡彭特Scott Carpenter海底實驗站
在上面提到的STS-95任務執行期間,斯科特·卡彭特實驗站同期進行了11天海底不間斷停留作業,實現了一次另類的「天海聯動」。
當時的海底基地的參與者中,還有一位著名的深海迷——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 導演卡梅隆是海底任務的積極參與者
05
瓦爾特·施艾拉
Walter 「Wally」 Marty Schirra, Jr.
瓦爾特·施艾拉的航天生涯比較平穩,他是唯一一名在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及阿波羅計劃中都執行過任務的太空人,見證了NASA早期的每個發展階段。
在執行阿波羅7號任務時,施艾拉在太空裡得一次「著名」的感冒,他在飛行外科醫生的指示下,服用了Actifed感冒藥並治癒。
幾年後,他成為了Actifed的一名代言人, 出現在電視廣告中給產品打廣告。
06
戈爾登·庫勃
Leroy Gordon 「Gordo」 Cooper, Jr.
戈爾登·庫勃最早的名聲來自於他在太空裡停留的時間:1963年5月15日至16日,他在宇宙中呆了34小時20分鐘,提前結束了「水星計劃」。
但在整個NASA內部,最出名的應該是他的爆脾氣。
一本2004年出版的傳記詳細紀錄了戈爾登·庫勃的一次「超低空飛行」:
1963年水星-宇宙神9號任務選定由戈爾登·庫勃執行,距離發射兩天前,庫勃得知自己的太空衣被調整了,但沒有任何人問過他的意見。
他認為這個舉動違反了「未經太空人同意不得修改為每人量身打造的太空衣」這條不成文的規定。
為表明態度,他跳進一架F-106戰鬥機,超低空飛過卡納維拉爾角的NASA大樓,把當時在大樓裡的NASA高管嚇得差點兒犯心臟病。
△ 當年F-106戰鬥機被用來累積太空人的飛行時數
隨後NASA管理層緊急開會商議,要不要取消庫勃的任務資格。
但多名太空人辦公室的太空人站出來力挺戈爾登·庫勃,使這次「低飛」事件不了了之,庫勃按原計劃執行了水星-宇宙神9號任務。
07
迪克·斯雷頓
Donald Kent 'Deke' Slayton
迪克·斯雷頓是七人中唯一沒在「水星計劃」裡出過任務的太空人,他因為被查出心臟問題(先天心房纖維顫動)而遭禁飛。
斯雷頓1963年從空軍退役,以平民身份繼續為NASA工作,負責太空人選拔。
他在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選擇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包括決定誰將第一個登上月球。
斯雷頓對其他仍然繼續擔任太空人的水星計劃六人始終保持關心,一直保證他們能夠得到飛行任務,包括上面提到的「低飛」事件,斯雷頓也站在了戈爾登·庫勃一邊。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斯雷頓的太空生涯迎來了轉機。
1973年經過長期的醫學治療的斯雷頓終於治癒,獲得飛行許可。
當時已49歲的他選擇了自己作為阿波羅-聯盟號的對接艙駕駛員,負責測試美國的阿波羅太空飛行器與蘇聯的聯盟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對接。
△ 整裝待發的斯雷頓
1975年7月17日,兩國的太空飛行器在地球軌道成功對接,美國與蘇聯太空人在太空中握手,太空探索進入國家合作階段。
△ 斯雷頓與蘇聯太空人Aleksey A. Leonov
△ 從「競賽」到合作
今時今日,太空探索的代際更迭已經日新月異,我們也許很難再見到像這老七位這樣我行我素的太空人了。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太空先鋒》中幾位太空人的故事,11月20日Disney+還會上線一部紀錄片《真正的太空先鋒》,太空迷們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