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下帷幕,大家最無法準確估分和難以避免失分之處應該就是語文的閱讀理解了吧?還記得17年上熱搜的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一條落在地上的魚的詭異的光是什麼,掀起了網友討論的熱潮。最後文章原作者也在微博上發聲明說,我自己都不知道那詭異的光到底有多少深層的含義。
確實,很多人在寫作時,並沒有時時刻刻想著埋包袱、講寓意,很多時候人們把一個作家、一篇文章神話了,便出現了一個比一個神奇的「哈姆雷特」。
最廣為人知的「強加意義」便是魯迅的文章,每一個字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被做成閱讀理解,讓人絞盡腦汁去分析其中的含義。如果魯迅泉下有知,估計也會覺得人們「內涵」得太多。
小書覺得,文學很多時候一開始都是很私人的事情。一開始純粹是私人感情與想法的表達而已。若是每一步都埋著線索和深意,下筆時反倒會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無法一氣呵成了。
小書記得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回家給媽媽洗腳並寫日記。回家小書給媽媽洗了,她的腳白淨光滑,沒有皺紋沒有老繭,膚質細膩,所以小書就照實寫了,並沒有像大多數日記作業一樣感嘆母親生活艱辛、腳上長老繭,感恩母親的付出等等。結果第二天老師就在課堂上點名,說我是不是根本沒給媽媽洗腳,隨便寫了點東西糊弄交差。
那個時候雖然還是小學,但是小書感覺到了刻意在文學作品裡求深意的悲哀之處。
後來上了初中,有一次作文被老師表揚了,說寫得很好。老師就其中一句「好詞好句」問我,這句話是什麼含義。這句話原話是:陽光照在我的臉上,我閉著眼,一片猩紅在黑幕上蔓延開來。
小書回答老師,這是描述了我課間站在走廊上閉著眼睛曬太陽,陽光灑下來的時候眼睛裡呈現的畫面。老師聽完很失望,說沒有其他含義嗎?我說沒有。老師嘆了口氣。
這是離上一次洗腳作文以後,再一次感受到文學被當作一門科目來研究遣詞造句時的悲哀。
不光是文章,電影也是一樣。很多人認為電影一定要講一個故事,表達一些什麼,不然怎麼能叫電影。在這種觀點下,畢贛導演得到業內人士認可並獲得金馬獎等各類獎項的《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尤其是後者,由於跨年上映,被奔著商業片去的觀眾罵得一塌糊塗。因為這兩部電影,他都用大段的長鏡頭來表達了一個在大多數觀眾看來毫無意義的普通人的夢境。
一個現實生活中存在缺憾的人,在自己構建的夢境裡,彌補了缺憾。見到了自己的愛人、孩子、母親。這其實是一次很好的情感體驗。小書的夢境和電影裡的長鏡頭幾乎可以重疊。但是影院裡卻是罵聲一片,很多人中途離場,打電話的、講話聊天的都有。堅持看到最後的,走出電影院也是說著「這拍的什麼東西。」
小書不知道該羨慕這些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生活苦難和人生遺憾因此沒有共情能力,還是該心疼真正用心注入感情拍的作品卻無人問津甚至遭遇差評。也許很多時候,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小書周邊有不少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就選擇看所謂的大片,沒有特效和3D的都認為不值得看,也看不進去,並且對於花錢去電影院看文藝片、劇情片、紀錄片的人都嗤之以鼻。
這種對於作品的理解方式無疑是淺薄的。和閱讀理解認為一篇文章的每個遣詞造句都是富有深意的觀念一樣片面。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她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她的意識流小說創作開始於小說《雅各的房間》。 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裡的潛意識。
這種對暗含自然主義與宿命論的潛意識的描繪,與畢贛長鏡頭下的人物夢境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缺乏了通常文學作品主流意義上的故事情節,缺少對讀者感官的刺激與調動,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卻更有利於作者在作品中感知自身的情感,省知自我。
小書年輕的時候,更願意看小說,而不願意看散文。但是上了年紀,有了生活和閱歷之後,卻不大能看進去小說了。
不知道在你看來,書影音作品中,情節和具體的深意更重要,還是情感與共鳴更重要?
如果讓你來做閱讀理解,你更願意把那條有著詭異的光的魚當作一條魚去感知,還是更願意把這條魚一刀刀解剖開,看看它肚子裡到底有啥讓他發出了詭異的光?
關注「書影音與人間世」,給您更多新鮮閱讀體驗!
文中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