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號馳騁43年終至柯伊伯帶,算是到了太陽系崖邊。專家估摸再有10000年其也不能飛出去,因為速度太蝸牛。我想說,即便旅行者號飛行接近光速,亦不能逃出太陽系,逃出去的,是被撕裂的微粒而已。傷心秦漢經行處,空闕萬千做了土。
現下流行宇宙加速膨脹,是有道理的。Adam Riess等解釋為暗能量促進。那麼,何為暗能量?尚無明確定義。
慢慢想哈認為:宇宙無所謂膨脹與收縮。眾多看法是局限在將宇宙作了三維實體的結果,將物質運動單一線化的習慣思維,用三維幾何衡量空間。實則是:不同恆星所發射光速是不相同的,我們實際操作中都將宇宙所有恆星光速作了太陽光速C,便有了實際光速差▽C而產生觀察者的人為加速度,出現被觀察恆星加速離去,造成宇宙加速膨脹的錯誤結論。
其實,宇宙不因為觀察者的認識而運動。有古老公理叫能量守恆和物質不滅,此物質不僅指具備質量的粒,還有非質量的時,此定理承認了宇宙由能量構成,物質是能量運動的片斷,成可感知顯性和不可感知隱性而客觀存在,而不可感知的能量,便被稱呼「暗能量」。
愛因斯坦理論,觀察者是在時間軸上觀察時空,看到的是阿娜多彩的質量即粒性能量團運動。但如果觀察者在質量即粒性軸上觀察時空,會不會看到時間即時性能量團五彩繽紛的運動?該不會世界夢乍成虛無?在質量軸上觀察時間,有愛因斯坦相同的結論。時間在質量中流動,空間仍然彎曲。
能量有兩種形式:質能與時能,兩種能量相互轉化和竟爭,構成物質運動及空間(能量運動場所),按相似能量趨近和相異能量趨離規則,眾能量團複雜運動,便是「宇宙」了。或者大概齊差不離相似能量的趨近便產生了引力,引力並非單一質能趨近而發生,時能的趨近同樣產生引力,引力的大小取決於能量團的相似度。質能與時能共存於能量團中奪舍,遵守局域的能量守恆,便構成能量團既物質的運動,質能被人類認為呈顯性,時能便成了打鴛鴦的棒。
設定E=E質 * E時,E質=mC2,E時=tC2,(當然可能是其它數學式),旅行者號欲進去太陽系外的大C空間,則應補充能量增加E,這種加餐方式在旅行者號已不可能,於是只能撕裂變成小的粒才能提升C,以期達到大C空間的相似能量要求而趨近,便是黑洞的吞噬方式,旅行者號飛出太陽系,已成不可名狀微粒。恆星光速是辨別相似能量的標準。光速狀態質能與時能達成基本平衡。所謂維度,大概便是以恆星光速來劃分了。時間空間和質量空間是並存的。
黑洞不只是粒性的,同時也是時性的,質量黑洞與時間黑洞並存於宇宙。超質微時是當下認知的黑洞,而超時微質的黑洞也許尚未被曉。別再認為時間只是方便計算的假設,它是能量構成的必要元素。
以上只是猜想,沒得理論和實驗支持,請勿拿大能大拿的經典說道來吐槽。倘有信者,乃幸;不信,耳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