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 奠定未來導航基礎,信息將可「加密快遞」

2021-01-16 瀟湘晨報

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模型

實驗裝置

又一個「全球首次」

此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突破了星地單光子時間傳遞、高速率星地雙向異步雷射時間應答器等技術難點,實現了星地量子安全時間同步的技術驗證,獲得了30皮秒精度的星地時間傳遞,此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量子密鑰分發等關鍵技術研究,並於2017年9月29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北京和奧地利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

●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44秒,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

●據新華社今年3月報導,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專家解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在辦公室內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合影(2018年12月13日攝)

量子通信讓信息傳遞有了「加密快遞」為網絡安全和導航定位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在採訪中,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方亮教授告訴記者,現實意義中的「糾纏」多半是擰成一個死結一般地抱緊在一起,但在量子的世

界裡,「糾纏」的概念並沒有這麼實在,而是寬泛得多:兩個粒子,即便距離相隔千裡,但依然存在著「糾纏」的關係。這種關係的顯著表現,便是相互影響。舉個擬人化的例子,一個粒子「站」太平洋的東岸,被人撞到,一個趔趄摔在地上,太平洋西岸的另一個粒子,也會「沒來由地」猛地摔了個屁股蹲兒。這種神奇的現象甚至讓

物理界的大神愛因斯坦也覺得難以置信,於是,他把量子糾纏的運作方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世界裡,粒子們擁有的這種相互影響的技能,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方亮表示,量子加密和量子通信的技術是革命性的。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計算機網絡、金融交易市場、電力能源網絡等領域對於信息準確性和保密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果網絡安全系統被惡意攻擊,導航系統遭遇定位不準等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是致命的。而基於量子的「不可克隆」原理,以單光子量子態為載體的時間傳遞技術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信號傳輸過程的安全性。

「量子糾纏可作為安全信息傳輸的加密技術,即使兩個物體並沒有物理連接,甚至它們之間的距離如宇宙長度般遙遠,也能瞬時產生影響。」方亮解釋,如果把傳統電磁波信息基於量子糾纏技術進行加密,分別配發給接收者和發送者,那麼電磁波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就不可能被竊取。這是因為任何竊取行為,都涉及對量子疊加態的測量,必會引起疊加狀態的坍縮,接收者和發送者就能同時得知現在的信息已經被竊聽。

「打個比方,一位北京市民要給一位上海市民發送保險箱密碼,在量子通信的世界裡,這則密碼是以『密碼鑰匙』的形式,通過『加密快遞』發出的。如果發送的過程中沒有遭遇信息攔截或者竊取,那麼在北京市民在發送的同時,上海市民就應該可以迅速收到這個『密碼鑰匙』。如果信息在路途中竊取了,那麼上海市民收到的『密碼鑰匙』就會發生變化,北京市民和上海市民都能及時知道,信息已被竊取了。」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模型。人民視覺 資料圖新華社合肥5月13日消息,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人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物理》發表了該成果。
  • 我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新華社合肥5月13日電(記者徐海濤)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人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
  • 科學網—「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 高精度時間傳遞是日常生活中導航、定位等應用的核心技術。現階段廣泛採用的時間傳遞技術主要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時間傳遞、光纖網絡時間傳遞等。近年來,時間傳遞的安全性得到了廣泛關注。各種網絡系統,例如計算機網絡、金融交易市場、電力能源網絡等,都需要統一的時間基準。如果這些系統遭受惡意攻擊,其引起的時間錯誤將會引發網絡崩潰、導航定位錯誤等重大安全性事故。
  • 【中國科學報】「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高精度時間傳遞是日常生活中導航、定位等應用的核心技術。現階段廣泛採用的時間傳遞技術主要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時間傳遞、光纖網絡時間傳遞等。近年來,時間傳遞的安全性得到了廣泛關注。各種網絡系統,例如計算機網絡、金融交易市場、電力能源網絡等,都需要統一的時間基準。如果這些系統遭受惡意攻擊,其引起的時間錯誤將會引發網絡崩潰、導航定位錯誤等重大安全性事故。
  • 中科大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IT之家5月12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
  • 利用「墨子號」衛星 我國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原理性實驗驗證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然而,當前廣泛使用的時間傳遞技術面臨著數據篡改、信號欺騙等各種攻擊的潛在風險。 量子通信技術為安全時間傳遞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基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以單光子量子態為載體的時間傳遞技術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信號傳輸過程的安全性。潘建偉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雙向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量子安全時間同步方案。
  • 中科大利用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IT之家5月12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於2020年5月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物理》上。
  • 量子通信不是用量子糾纏超光速傳遞信息!其本質是絕對加密電磁波
    量子通信當然不可以超光速啦,信息的傳遞依舊是依靠電磁波,量子糾纏依舊被無數實驗表明:不能傳遞信息!那為什麼還叫量子通信?和量子有什麼關係?量子通信只是利用量子理論對信息進行絕對加密,聽好了是絕對安全的加密。傳統信息再怎麼加密都有可能被破解。
  • 量子安全通話 亮點不在可加密,而在加密方式
    據了解,量子安全通話服務可以理解為「安全通話+量子密鑰」的服務,其中,安全通話與普通通話的區別在於——安全通話是對通話過程中的語音進行加密後再傳送,可實現通話內容防洩漏的功能。「量子密鑰是指使用量子信息技術製備出的密鑰。」
  • 韓國下月商用5G量子加密技術 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
    韓國下月商用5G量子加密技術 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 來源:TechWeb • 2020-08-20 16:58:55
  • 量子計算機將威脅網際網路安全基礎的不對稱加密算法
    上周的2019雲棲大會上,阿里達摩院就有一個宣布,就是其量子實驗室宣布完成了第一個可控的量子比特研發工作。那麼,性能強大的量子計算什麼時候能夠破解密碼?結論是:量子計算對諸如RSA和ECC這樣的不對稱密碼算法構成了生存威脅,這些算法實際上是當前所有網際網路安全的基礎。這個結論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量子計算可行性和含義的技術評估委員會。
  • 量子通信技術助力「新基建」信息安全 | 趙勇
    數字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重心和基礎,而信息安全是當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前提。以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是當前國際熱門的戰略性科技方向,我國在這一領域處於國際前列,特別是量子通信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已有較明確的應用模式,在國內外都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大力推進。
  • 「墨子號」奠定未來導航基礎!它如何在太空完成科學實驗?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究竟「墨子號」是如何在太空做實驗?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又特別在何處呢?
  • 韓國下月商用5G量子加密技術: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
    今日(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於量子的不可分割性,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量子通信,被認為是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的通訊方式,近幾年多個國家都在大力研發量子通信技術。雖然量子通訊還未大規模商用,但量子通訊相關的技術,已開始應用,結合了5G通訊技術的5G量子加密技術,即將開始在韓國應用。5G量子加密技術即將在韓國大規模應用的消息,是韓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SK電訊今日在官網宣布。
  • 量子通信:未來5年市場規模將達903億元,量子互聯如何網惠及大眾?
    原題目《【灼識•新基建專題四】量子通信產業化加速,量子網際網路惠及大眾》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首次將量子通信研究列入重大科學計劃,量子通信更是受到政、產、學界的高度關注,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鑑於未來對信息傳遞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量子通信的產業化發展將步入新階段。
  • 量子通信未來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近日在歐盟「歐洲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在官網發布《戰略研究議程(SRA)》報告。報告中表示,未來三年將推動建設歐洲範圍的量子通信網絡,完善和擴展現有數字基礎設施,為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遠景奠定基礎。放眼全球,中、美、德、日等一些國家紛紛按下「量子通信」布局啟動鍵,開始著手布局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和研究項目,力求在量子通信產業化角逐中站穩腳跟,掌握更多自主權。就我們國家而言,量子通信存在著巨大的增量空間。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
  • 中國量子通信佔領制高點,已實現1120公裡通訊
    量子通訊技術,被稱為人類新信息技術革命性重創舉,量子通信最大的優勢就是絕對安全和高效率性,誰先佔領這個信息技術高地,未來,誰就可能享受到安全等級最高的信息服務,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量子密鑰分發,也稱量子密碼,藉助量子疊加態的傳輸測量實現通信雙方安全的量子密鑰共享,再通過一次一密的對稱加密體制,即通信雙方均使用與明文等長的密碼進行逐比特加解密操作,實現無條件絕對安全的保密通信。
  • 潘建偉:量子科技或將幫助人類實現如今難以企及的夢想
    放眼更久遠的未來,量子科技發展所取得的突破或許將幫助人類實現如今難以企及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說,量子科技正是帶領我們「飛向未來的船與帆」。第一次量子革命為突破「摩爾定律」做好準備量子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普朗克應該算是舊量子力學的祖父。
  • 墨子號衛星的發展歷程.量子晶片.量子加密通話手機量子SIM卡
    ,基於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測量坍縮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量子通信還會將信息進行加密傳輸,在加密過程中密鑰是可變的,充滿隨機性,即使被相關人員截獲,也不容易獲取真實信息,讓量子通信無法被竊聽或被計算機破解,從面保證了量子通信絕對安全,通信形式主要分為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