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特稿】:冰箱裡的孩子

2021-01-12 中國青年報

    18雙黑亮的眼睛,看上去與別的孩子的眼睛沒什麼區別。可只有靜靜地凝望上好一會兒,你才能發現,他們眼睛裡倒映的是一個外人無法走入的世界。

    這是一群患上了自閉症的孩子。一個8歲正換牙的男孩似乎在看你,他的嘴角甚至浮起了微笑,還做出了擁抱你的姿勢,可他撲過來只是死死抓住了你頭上的蝴蝶髮夾。

    一個2歲半的男孩的目光快速地掠過人,然後停留在自己的手上,他把兩個大拇指抵來抵去,他比較著相同的指甲,膝蓋、鞋子,然後是桌上相同的飯碗、相同顏色的積木。事實上,他比較眼前一切相同的東西。

    一個男孩,像追趕著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旋轉,讓他停下來的辦法是,給他另一個旋轉的東西,比如電扇、玩具汽車的輪子,比如畫太陽。他可以一刻不停地畫太陽,一個又一個,一頁又一頁……他的瞳仁裡裝滿了大大小小的「圓」。

    唯一的女孩,用美麗的大眼睛打量身邊的每一個人,突然,這個天使般的3歲女孩,跑到每個人身後,用鼻子聞別人的頭髮、衣服,然後蹙動鼻翼,做深呼吸——她享受著「聞到的世界」,而不是「看到的世界」。

    他們全部身患被稱作「精神癌症」的自閉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20分鐘就有一個自閉症孩子誕生。

    因為眼神冷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被稱作「冰箱裡的孩子」。在珠海「萬香文自閉症康復中心」裡,最大的孩子14歲,最小的只有18個月。

    25歲的魏卓靜靜地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在他眼裡,這些孩子的眼睛,倒映的正是自己的過去。

    他是一個曾被宣判「永遠不能痊癒」的自閉症患者。大學畢業後,他和媽媽一起,選擇成為萬香文自閉症康復中心的老師。

    「老師,什麼是感情?」

    身高1.80米的魏卓看起來「健康、正常極了」,珠海市潮熱的風吹拂著他柔軟的齊肩長發。

    燈泡壞了,水管壞了,他上街買零件,運用中學的物理知識修好它們。他上銀行存錢取錢,輸入密碼時,會拿另一隻手把鍵盤罩著。他會看地圖,坐公交車去很遠的地方買電腦內存卡。他知道心疼媽媽,看到媽媽一頭汗,會去拿毛巾。他喜歡聽周立波的笑話,喜歡看《百家講壇》。他還是電腦遊戲高手,會上網偷菜。

    可跟他交談,只用花20分鐘,就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

    他不愛接觸陌生人,不愛出門,幾乎沒有朋友。來珠海一年,他沒看過海,也沒打算去看海。他吃飯總是坐在冰箱前那個固定的位置。他買東西,總是走固定的路線,去固定的店,買同樣的牌子,甚至同樣的顏色。

    他刻板地執行每一項「命令」。媽媽讓他買兩元錢的菜,他會買上兩元錢的西紅柿、兩元錢的肉、兩元錢的黃瓜、兩元錢的洋蔥——10樣菜,不管這個菜是8元一斤,還是5角一斤,他都跟人說:「我只要兩塊錢的。」

    他很少流淚。最心疼他的姥爺死去,他像個沒事人兒一樣,站在大門口「望了望」。他不知道親戚這個概念,分不清「表兄」與「堂兄」的區別,也理解不了姨媽的孩子結婚,媽媽為什麼要給紅包。他說:「這個世界,除了媽媽,誰死了,我也不難過。」

    魏卓大學裡學的是美術,他最喜歡梵谷的向日葵,理由是「形狀和顏色很美」。他可沒看出梵谷的向日葵「像團火」,他面無表情地說:「那是你們正常人的感覺。」

    他的導師要他「把全部的感情融入畫裡」,他說:「老師,什麼是感情?。」

    他的媽媽、自閉症康復中心的創建者萬香文覺得,經過艱苦地訓練,兒子已經看起來正常許多,但「他就像一幅高明的贗品,只有對自閉症有足夠經驗的人,才能發現他還有自閉症的影子」。

    自從2009年萬香文的自閉症康復中心成立以來,無助的母親們帶著她們同樣無助的孩子,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從澳門過來,比如豆豆的父母,每天要背著他來回兩趟穿越人山人海的拱北海關,他們等不及澳門的官辦自閉症康復機構,那裡有幾百人排著隊,每個人一周只能輪上一小時。有的從佛山、深圳、香港過來,一個14歲男孩,父親是佛山一家醫院的副院長,發表過47篇醫學論文,但他被孩子的自閉症徹底打敗了。還有位家長是大學老師,當他還坐在搖籃旁的時候,他就讀著蒙氏教育的書籍,想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但醫生卻告訴他,這是個「終身不能痊癒的自閉症孩子」。

    根本沒有人能說明病因是什麼,也沒有完善的治療辦法。自閉症,這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就像惡魔一樣,每20分鐘就伸出魔爪,從地球上抓走一個孩子,不分種族、民族、家長的受教育程度。

    從第一例自閉症患者——美國男孩唐納德於1943年被確診開始,自閉症已經進入人們生活的半個多世紀。目前,英國的自閉症發生率最高,87個人中就有一個;美國97個人中有一個;日本是112人中有一個。其他國家從1‰~10‰各不相同。各國的統計數據有較大差異,主要原因在於診斷的能力。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全球自閉症平均發生率佔人口總量的4‰。

    我國至今沒有一個完整的調查數據。但按照4‰這個比例數據來推算,我國的自閉症患者約有560萬人。

    很多家長是第一次從醫生那裡聽到這個名詞。他們最初也幾乎想像不到,這個醫學簡稱只有「ASD」3個字母的病症,將怎樣吞噬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

    萬香文是在兒子10多歲的時候,才知道自閉症這個詞的,從她在公共廁所看到的一份小廣告上,紙上所描述的症狀,正是小時候魏卓的症狀。後來,她拜訪了許多醫生,確定了魏卓就是自閉症。

    事實上,1985年,魏卓出生時,國內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自閉症這個名詞。1978年,北京一個叫王偉的男子成為中國第一例確診的自閉症患者。1985年,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醫學工作者留學歸來,中國大陸才有了自閉症的診斷標準。

    幾十年又過去了,魏卓、王偉都已成年。如今,王偉跟著媽媽在北京市一個治療自閉症的康復協會裡做義工,他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掃地、打水、在發票信封上蓋章,還能拎東西到郵局。醫生說,他沒有走出自閉。相比之下,愛看電影、愛讀小說的魏卓要好得多。

    他們不是精神病

    沒人說得清「魔鬼」是怎樣抓住魏卓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權威的腦科大夫也不行。

    但可以肯定,當魏卓還是個嬰兒,媽媽把《牛津英漢大辭典》給他當枕頭,希望他長大成為「大人物」時,這個魔鬼就潛伏在他的大腦裡了。

    「設想你的世界中,每個聲音都像電鑽一樣刺耳,每絲光線都有如電火花般刺眼,身上的衣物好似砂紙,甚至母親的面龐看上去也裂成一堆令人恐懼的碎片。」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卡米拉與亨利·馬科拉姆這樣來描繪自閉症患者的感覺。

    從小,魏卓就不願意被人抱,一抱他就哭,拿手往外推人。他幾乎不笑,眼神活泛,卻很少與人對視。他喜歡看轉動的洗衣機、電扇;喜歡抱著繩子旋轉,幾乎快勒死了自己;他每天不停地轉雞蛋、蘋果、玩具車輪子、比自己還高的大鐵鍋蓋;坐公交車,他哭著要把司機趕走,自己轉動方向盤。

    小魏卓冷漠極了。他不認識媽媽,不認識家,無數次走丟。媽媽找到他時,抱著他哭,他跟沒事人兒一樣,冷漠地推開媽媽。媽媽做飯,切了手,燙著了,流著血,他都不會多看媽媽一眼,就像陌生人。

    快4歲了,魏卓還不會說一個字。他不知道錢的概念,聞著麵包香,就進麵包店,抓起來就吃。他行為刻板、重複。無論到哪裡,他都會帶上一個棍子或者傘,胡亂掄,常把大便打得滿屋子到處都是。他只喜歡睡牆角、或者衣櫃,哪怕是在家鄉吉林省四平市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冬天。他喜歡撕紙,每天不停地撕,直到初中,老師還總是在他的課桌右角處發現一堆紙屑。他每天走相同的路線,換了一條路,就大哭大鬧。

    這個古怪的孩子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窮的麻煩。他上幼兒園第三天就被退回來。後來,父母離婚,父親離開家,媽媽萬香文不得不辭職回家,24小時照顧他。

    25年後,萬香文在相距東北家鄉幾千公裡的珠海,看到康復中心的孩子奇怪的舉止,就像穿越了時空一樣。眼前的很多場景,好像是按下了她當年生活的回放鍵。

    溝通障礙、語言障礙、刻板的行為是自閉症的三大核心缺陷。

    這裡的絕大部分孩子,到兩三歲時還不會說話,即使有語言,也很混亂,像來自火星的孩子。有的孩子能說話,卻是鸚鵡學舌,不懂語言技巧。家長說:問阿姨好。孩子說:問阿姨好。哪怕最終花幾個月他學會了:「我叫田田!」可他仍然不能理解「田田是誰」,「我是誰」,更不能理解鏡子裡的人就是自己。

    「這些太難了,他們的思維就像一條直線,只有一個方向!」康復中心的劉老師說。

    他們對某些聲音格外敏感。有的享受塑膠袋揉搓的聲音,有的喜歡聽兩個瓶子撞擊聲。有的一聽到汽車自動鎖門「嗤」地一響,就躁動不安。

    他們對顏色的刻板,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吃午餐時,有的孩子專吃白飯、白饅頭、白魚,魚做成紅燒的都不吃。有的孩子只喜歡吃黑的,米飯非要拌上醬油才吃。有的孩子只願意喝一種顏色瓶子裝的水。

    他們動作反覆、怪異。吃飯時,有的孩子吃一口青菜吐出來,用手捏捏,再餵到嘴裡,不停地反覆這個動作。有的孩子專撿別人臉上的米粒。他們喜歡玩手,可以一整天,讓大拇指和中指揉搓,仿佛永遠有搓不完的泥條兒。他們回家永遠走一條路,家裡的東西,只能按原樣擺放,稍有改變,就會哭鬧。他們有的像時鐘、像導航系統一樣,走到某個地方、在某個時間點、準點尖叫。有的每經過一棵樹,就會尿一點兒尿。

    他們傷心的父母,目前並不知道這些孩子將來的結局。在過去,一些成年自閉症患者的最後結局,是被家人拿鐵鏈拴起來,直至死去。直到最後人們也不知道,他們是「死於自閉症,而不是精神病」。

    跟自閉症的魔鬼戰鬥

    但萬香文並未輕易放棄自己的孩子。她一直在跟那個魔鬼戰鬥。當時,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不知道海馬體、杏仁體,也看不懂大腦結構圖。但她決定用最原始的土辦法,打開孩子的那扇窗戶。

    為了改變兒子的刻板行為,她堅持將家裡的家具每周都挪換地方。媽媽養鴨子、養金魚、小鳥,魏卓每天拿著棍子趕鴨子,打鳥、用手抓魚。媽媽讓他拿牙籤,插水裡泡過的黃豆。這無形中讓魏卓的眼手協調起來。每天晚上,媽媽拉著「看都不看她一眼」兒子的手,一遍遍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多年後,自閉症治療專家把這種一對一的訓練稱作「ABA」。

    萬香文讓魏卓在生活中學習。比如關於「水」,可以讓其感知冷水、熱水、溫水,可以打開水龍頭讓其感受水流大、水流小的區別,可以讓其在洗澡盆中玩水,給他搓背,放各種瓶子給他盛水,告訴他什麼是潑水,什麼是盛水,什麼是沉,什麼是浮,什麼是輕,什麼是重,什麼是幹,什麼是溼。

    為了讓聽力不太好的魏卓開口說話,萬香文用嘴巴貼著他的臉和手背,一次次地反覆吹氣,發音。終於,到4歲時,魏卓喊了第一聲「媽媽」。

    這些並不專業、卻非常有效的辦法,在她後來開辦康復中心的時候,也派上了用場。老師們給孩子吃花生,鍛鍊他們的嘴;把海苔貼在他們下巴上、鼻尖處,引誘他們伸出舌頭髮音。有的孩子在訓練幾個月後,非常想發出「香蕉」這個詞,可喉嚨聳動、嘴角撇來撇去,就是發不出聲,孩子、老師的淚水都在眼眶打轉兒。所有人都等待著那個時刻,終於,孩子發出來人生的第一個詞:「香……香。」

    「喔,這實在是個好日子。」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感慨。

    豆豆是18個月大的時候從澳門來康復中心的。最初,他叼著奶嘴不吃不喝,蜷縮在床的一角,人一靠近就尖叫大哭。

    在康復中心,老師用吹泡泡、扔飛碟,訓練豆豆的眼神跟著物體走。讓他蕩鞦韆,玩滑板,不停地體能訓練,使他忙亂地沒有時間玩手。為了改變他比較一切相同東西的刻板行為,他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落單」,連枕頭都沒有一對兒的。他甚至每天穿著兩隻不一樣的鞋過海關。

    目前還很難說,豆豆會在這樣的訓練中最終變成什麼樣子。不過,大半年下來,豆豆康復得算是不錯。以前從不說話的他每次過海關時,學會了跟工作人員說句「阿姨,明天見」。

    曾被用這些方式訓練過十幾年的魏卓,如今已經成為康復中心裡許多家長看得見的希望。

    在萬香文的訓練下,魏卓最終可以正常地上小學。儘管第一天上學他仍然帶著棍子,但進校門時,媽媽說服他留下棍子,從此,魏卓手裡不掄棍子了,換成了一支鉛筆。

    他甚至在學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並不讓人驚訝。有的自閉症患者,只要看一遍地圖,就能精細地畫出來;有的能背誦一本黃頁,記得上10萬個電話號碼;還有的能在幾秒鐘之內算出8388628的24次方是多少:140737488355328。

    自閉症的孩子面臨的是一種在外人看來很分裂的生活處境:他們在考試時有部分可以達到90多分,但他們的怪異行為常常讓他們不得不離開學校;他們讀黑板字必須按順序,物理老師做實驗,把彈簧拉成了直的,就衝上講臺打老師,說彈簧就「只能是彎的」;放學出校門時,有人會刻板地要求同學站排走,否則在大街哭鬧,不理解學生是自己回自己的家。

    多數情況下,魏卓還算個乖學生。除了偶爾上體育課,他會上樹把毛衣掛在樹頂。語文課臨時換成了數學課,他衝出教室去辦公室找語文老師,哭鬧著一定要上語文課。

    「自閉症患者的每個腦區功能各搞各的,之間缺少協調聯繫,正常人的大腦演奏的是和諧的交響樂,而他們的大腦就像即興演奏的爵士音樂。」一名研究專家說。

    而萬香文和康復中心的老師們,努力讓這場爵士音樂聽起來更像人們熟悉的交響樂。

    套子裡的孤獨人

    魏卓是在大學三年級知道自己是自閉症的。

    他就讀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是「殘疾人的最高學府」。心理學課上,有專門的章節講自閉症,他看到書上列出的10多項特徵,他佔了好多項,他一項項給自己打分,他突然明白了自己是「自閉症」。

    他找來美國的自閉症題材電影《雨人》,看到男主角雷蒙生活像他一樣,非常程式化:吃魚排必須是8塊,穿的內褲必須在辛辛那提市k市場舉冠街買寫著自己名字「雷蒙」的平角褲。他對別人毫無興趣,不知遺產為何物。他有過目不忘、天才般的數學能力,可以瞬間計算複雜的數學運算,卻不清楚一元錢花掉5角,還剩多少。

    「我就是雨人!」他說。

    2009年的一天,萬香文對兒子說:「我有一個秘密,好些年了一直都沒告訴你,怕傷你自尊心。」魏卓打斷媽媽:「我知道,我是自閉症!」

    然後,母子倆大哭一場。

    只有親自經歷過的人才能了解,「自閉症」這3個字,重量超出人們的意料。

    上小學時,魏卓沒有同桌,他不是一個人坐第一排就是最後一排,他不熱心跟人做朋友,也沒人跟他玩。甚至一個女孩寫紙條給他:「我寧可跳樓,也不會跟你坐同桌,你是冷麵人!」

    同學們在做遊戲、嬉鬧的時間,他總是一個人拿筆在紙上、牆上信手塗來塗去,就像小時候掄棍子一樣,鉛筆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是一次吃完小當家的快餐面,發現裡面有一張卡通畫,他的筆才開始有意識起來。美術老師發現了,說這孩子「素描感覺非常好」。

    「感覺」這樣的詞,對說話一板一眼的魏卓顯然太抽象了。中學時期,他仍然沒有同桌,沒有朋友。他還是每天堅持撕紙,堅持走同樣的路回家,堅持每天吃怎樣也吃不厭的土豆。

    初中畢業後,他報考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繪畫系,第一年高考差了6分。等到第二年高考時,他的自閉症差點兒害了他。

    最後一門專業課考水彩畫,而上一年考的是鉛筆畫。考生都已經坐在考場了,這年高考的調整,讓他大發脾氣,在考場,他大喊大叫,不停地轉圈,就像小時候他堅持「語文課不能換成數學課」。後來,他跑出考場,等到媽媽再把他拽進考場,已經開考一個半小時了。

    結果是,他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進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繪畫專業。他問拿到通知書、大哭不已的媽媽:「哭啥?有人打痛你了?」

    大學裡,他兩度獲得美國助殘獎學金,還當上了班長。當班長不是因為他有個好人緣,而是因為老師認為他能「像時鐘一樣精準地完成任務」。他仍然沒有朋友,同學們說他是「冷麵劍客」、「套子裡的孤獨人」。

    他也偷偷愛上了一個長頭髮的姑娘,可他從沒上去主動說過一句話。他說,「愛一個人就要遠離她,像遠遠看一個風景」。

    2009年,一個澳門人決定投資和萬香文一起建立自閉症康復中心。萬香文決定讓魏卓來這裡當老師。到目前為止,這個決定看上去是明智的。在康復中心裡,一個14歲的自閉症男孩睡覺總抓傷自己的臉,深知這種痛苦的魏卓就按著他的手,摟著他睡覺。

    「一個自閉症摟著另一個自閉症,這恐怕是個奇蹟吧!」那個孩子的媽媽幾乎從沒摟過兒子睡覺,不免有些妒忌地說。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在康復中心,魏卓給孩子們開了一課:學會花錢。

    教室的黑板上,「祖國」、「媽媽」這些詞旁邊貼著紙鈔。每天認完字,孩子們都要溫習一下「五角、一元、十元」這樣的表達。

    到考試的時候,他每次給5個孩子每人一元錢,讓他們去買冰棍。結果,這一次,兩個人半路把錢弄丟了,一個拿起冰棍就跑,一個給了一元錢,卻拿了3元一支的冰棍,只有一個買回來一根價格是5角的冰棍,還拿回了5角錢。

    「父母走了,留下資產,他們不知道怎樣花出去!」這是很多家長擔心的問題。對這些被自閉症孩子困擾的家長來說,他們註定要付出比普通父母多得多的辛苦。

    坐公交車時,孩子會大哭或大笑不止,要不然就沒完沒了地大聲說話,或者突然把頭撞向玻璃,司機一個急剎車,所有的眼睛都望過來,「那目光就像一束束飛過來的鋼針一樣」。走在大街上,孩子會去摸姑娘的後背,結果被罵「沒教養、流氓」,而事實上,孩子只是對姑娘T恤衫背後的斑馬圖案感興趣。

    有的家長把孩子的怪動作比喻成「氣泡一樣」。起初,孩子不停地吐出口水抹在臉上、胸前,好不容易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把吐口水的習慣改掉了,下一個習慣又出現了。「就好像我打了敗仗,天天得面對這個現實。」有家長說。

    由於嗓子不舒服,有的孩子從早晨就開始尖叫,大約每隔20分鐘一次,一直到晚上。睡覺時,路上的一點點噪音又讓他們狂躁,他會突然朝半夜熟睡的媽媽眼睛上打一拳,引起家人的注意。「那一刻,如果手上有一支打下去讓他永遠睡著的針,我也會打的」,孩子的父親,一個神情疲憊的中年人說。

    另一個家長說,如果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佔99%,只有1%的「優點」,那我們也要將這1%的優點放大99倍來看,否則,家長就無法生活甚至無法活下去。

    自閉症兒童幹預的黃金時期是2~6歲,在家長們看來,他們是在跟時間賽跑。很多家庭都是父母有一方放棄工作,專職訓練孩子。尋常康復訓練機構的學費,每月在2000~6000元之間,幾年下來,「一個奧迪都扔下去了」。國內根本沒有一家保險公司願意為這個自閉症提供保險。

    2009年,美國將自閉症列為居癌症之後的第二位人類健康公敵,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的計算結果,每位自閉症人士一生的支出達到300萬美元。

    「等我們老了,他們該去哪裡呢?」在家長交流會上,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流下了眼淚。他們惟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今後能自食其力,但這也是自閉症患者家長的最大心病。

    「多希望這是一場夢,有一天孩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裝了14年,從現在開始,我不玩這個遊戲了!」一個媽媽流著眼淚說。

    家長們常常拿網上流行的一首詩鼓勵自己: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只是往前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走呀走呀,一路上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

    康復中心的老師和孩子在做遊戲

    萬香文和魏卓

    康復訓練

    康複課堂

    魏卓

    喜歡拼圖的自閉症孩子

    

相關焦點

  • 冰箱裡這種食物別給孩子吃,大人圖省事會讓孩子遭罪
    小天的奶奶比較節省,每次做飯都是按人頭做,即使有剩飯也會收在冰櫃裡等下一頓飯一起吃。小天的媽媽發現,小天的奶奶有這一行為之後曾多次規勸「媽,如果做飯有剩飯的情況下就丟了吧,不要放冰箱裡,孩子和你們吃了都不好。」
  • 【冰點特稿】:灰色很明亮
    他還自製顏料,讓盲人感受「色彩的味道」——在黃顏料裡添檸檬汁,在綠顏料裡添加青草,在紅顏料裡揉進玫瑰花瓣……他給盲人講電影《香水》,因為那部電影裡說,每個女人有不同的味道。     他帶盲人學生看大海,他布置的作業不是「浪花」,而是「遼闊」,一個盲人用沙灘邊一個人的頭髮、衣襟飛揚的背影、墨的濃淡與留白,表現出一片大風裡的海。
  • 冰箱壓縮機不工作是什麼原因 冰箱常見故障有哪些
    冰箱壓縮機不工作是什麼原因冰箱壓縮機不工作是因為環境溫度過低,PTC啟動器故障,過載保護器故障。1、環境溫度過低(1~10℃)時,如果冰箱為人工補償方式,此時需要打開補償開關,如果磁性溫度補償開關,則需要檢查磁性開關是否正常:因為環境溫度過低,特別是對於雙溫單控冰箱的冰箱,只要壓縮機工作很短時間冷藏室就達到了預定的溫度(1~10℃),同時由於環境溫度低,冷藏室的溫度回升很慢或不回升,壓縮機長時間不工作,停機的時間過長,而造成冷凍室的溫度過高,達不到-18
  • 一杯熱水和冷水同時放進冰箱,熱水會先結冰,這是為什麼?
    一個常見的事實是,如果你有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然後把這兩種水都放在冰箱裡,那杯熱水就會先結冰。這個看似違反直覺的說法有什麼道理嗎?沸水真的比冷水凍得快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冷的一杯會先結冰,因為它會很快到達冰點。
  • 特稿《太平洋大逃殺》將拍電影
    這起真實發生的案件在當時轟動全國,雜誌記者杜強經過多年的調查和採訪,還原了整個故事,這篇特稿於今年1月14日在網絡推出,短時間內引發極高關注,僅僅在微博上,這篇特稿的評論就達10萬以上。       據悉,《太平洋大逃殺》這篇特稿推出後不久,陸陸續續有十幾家影視機構、國內知名導演聯繫到這篇特稿的記者、作者杜強,希望能夠將這篇非虛構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以期達成合作,但均未能成功。       最後,樂視影業因其品牌影響力和給出的高價格,最終打動了李海鵬和杜強。
  • ...國土冷如鑽冰箱,看看你那裡身處冰箱第幾層?(附孩子冬季穿衣指南)
    你如果出門就會發現,開門就像開冰箱門,天上的太陽就像冰箱照明燈,出門的大家只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凍,區別只是身處冰箱哪一層!中國天氣網推出全國「冰箱冷凍」地圖:今天(1月7日)全國有近九成國土冷如鑽冰箱,看看你那裡身處冰箱第幾層?你那裡身處冰箱第幾層?
  • 冰點槽(瓶)和水三相點瓶
    在《JJG229-2010工業鉑、銅熱電阻檢定規程》中,需要的配套設備有「冰點槽」和「水三相點瓶及其保溫容器」,本文分別介紹以上兩種設備在實際工作中的用途和技術要求。冰點槽(瓶)1、用途:產生0℃的恆溫裝置。
  • 冰箱冷藏室溫度設置多少比較好
    電冰箱冷藏室溫度冰箱冷藏室作用:主要是低溫儲存食物,放置一些不方便冷凍,或者不需要冷凍,隨時可以取用的食材,如水果,蔬菜,熟食,飲料等。溫度越低,對微生物的抑制越明顯,溫度在冰點以下,水分子活動力下降,影響其吸收水分。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離開水,長時間缺水,都難以正常生存。在冰點以上,溫度下降的速率越快,微生物的適應性越差。所以冰箱的低溫儲放,主要是通過降低溫度,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進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期。
  • 全國近九成國土冷如鑽冰箱,看看你那裡身處冰箱第幾層?(附孩子冬季...
    你如果出門就會發現,開門就像開冰箱門,天上的太陽就像冰箱照明燈,出門的大家只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凍,區別只是身處冰箱哪一層!  1月7日,中國天氣網推出全國「冰箱冷凍」地圖:全國有近九成國土冷如鑽冰箱,看看你那裡身處冰箱第幾層?
  • 親測你在「冰箱」第幾層!快...
    小編親測上海在「冰箱」第幾層 7日,全國有近九成國土冷得像鑽冰箱 看看上海在冰箱第幾層?
  • 上遊•文薈丨冰箱冷知識 · 安全隱患丨冰箱取可樂,孩子臉上縫了...
    ,來一瓶冰鎮的飲品是個不錯的享受,但是如果冰箱本身存在安全隱患,或者使用方法不當則會帶來許多安全問題。上海嘉定一男孩從冰箱拿出一罐冰凍可樂,開啟瞬間發生爆炸。因氣體噴發力度大,罐口拉環直接劃到孩子臉上,傷口直接穿透臉腮,在醫院外縫31針內縫7針。
  • 【冰點特稿】:房子那些事兒
    隨行的國家建委副主任張百發回憶,鄧小平先是「問居民住房可否成為商品,當時現場的同志沒有人敢回答」,他又「自言自答說,如果房子算商品,我這幾年也還有點積蓄,想買套房子給樸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顧,只有這個樸方,是因為我致殘的,我需要照顧他」。     當時不像現在,房子尚未成為商品,中國大多數父親也還沒有替兒子買房的打算。
  • 【冰點特稿】租房五年,我搬了七次家
    我跟她們加了微信拉了群,在群裡分攤水電費。我們就像住在同一層酒店的客人,除了在廚房碰見時會聊聊天,平時幾乎不打照面。我開始舒坦地生活,摸清了附近最新鮮的菜市,不出差的日子在家學著做減肥餐。兩個月後的一個周末下午,我突然聽到大門傳來「咣咣咣」的砸門聲。一個憤怒的中年女人在外頭喊,自己住樓下,我們房裡的人在她家門口吐痰,讓我們出來「把痰舔回去」。
  • 冰箱裡的愛馬仕,來自埃特納火山的TCL X10養生艙冰箱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冰箱一直只有一個功能:對食材保鮮。其實,隨著冰箱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現代冰箱不僅外觀設計上會被賦予極美好的精神寄託,在功能設計上也會搭載一系列的黑科技技術,儘可能的讓每一個顧客都能享受極致的美好生活體驗。
  • 溫度波動越小食材保鮮效果越好,關於冰箱低溫保鮮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冰箱冷凍室溫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因為這樣可以達到速凍的效果,像需要長期放置的魚、肉,可以很快達到很低的溫度,從而在儘量不破壞肉質的情況下滿足保鮮的要求。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一般冰箱在化霜的時候,熱氣會進入冰箱冷凍室,從而造成冷凍室溫度波動,有一些品質稍差的冰箱,甚至溫度波動差高達10℃。
  • 國際特稿專線1月9日發稿預告
    國際特稿專線今日待發重要稿件: 1、【特稿】遭推特「永久封禁」 川普會否「被沉默」? 2、【特稿】日本多地要求發布疫情緊急狀態 3、【特稿】韓國新增病例數降至1個月以來最低 4、【微特稿】韓國通過「鄭仁法」加強兒童保護 5、【微特稿】罕見暴風雪襲擊馬德裡 今日已發重要稿件:
  • 全國有近九成城市冷得像鑽冰箱!江蘇人身處冰箱軟冷凍室!
    >你們都懂的受寒潮天氣影響6日開始江蘇省氣溫明顯下降7日沿淮和淮北大部分地區氣溫創入冬以來新低7日最低氣溫淮北中北部-12~-14℃沿淮及江淮之間北部-10~-12℃江淮之間南部及沿江地區-6~-10℃蘇南南部-5~-6℃昨天白天全省最高氣溫均在冰點以下
  • 冰箱裡的肉凍多久就不能吃了?一張表總結得清清楚楚
    家家戶戶都有冰箱。許多人常常把食物往冷凍室一放,就以為放進「保險箱」了。 有些肉在冷凍室裡甚至能放上一年多。 家禽、海鮮、河鮮應掏淨內臟、裡外洗淨再冷凍;其他食品和肉類在冷凍前也需仔細清洗,除去表面的細菌。
  • 俄羅斯14歲女生在家秘密分娩後將嬰兒藏在冰箱裡,新生兒已被凍死
    據報導,俄羅斯14歲的女學生阿納斯塔西婭(Anastasia)在家秘密生下一名男嬰,並告訴醫護人員,她在家中將「嬰兒藏在冰箱裡,不讓大人看到」。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這位14歲的俄羅斯女生在懷了前男友的孩子後,秘密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孩,然後將他放在家裡的冰箱裡等死。這名女孩名叫阿納斯塔西婭,她的母親在聽到女兒整夜的「呻吟」後,開始擔心女兒的健康,隨後將其送往醫院。她擔心女兒患了闌尾炎,於是叫了救護車,結果發現女兒在大出血。
  • 冰箱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就有了,愛因斯坦也申請過專利
    ,吃上了新鮮的食物,我們在夏天能吃上冰棍也是冰箱的功勞,但是你知道冰箱是誰發明的嗎?今天就科普一下冰箱的發明過程,先從我們冰箱的起源說起。 冰箱的起源 早在公元1000年前,我們中國人就已經學會切割並儲存冰塊,放在地窖或者密封的房子裡,其製作的器具就有著名的銅冰鑑,一種用來冰鎮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