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虹膜為褐色或藍色,瞳孔圓形;而有一種脊椎動物,它的虹膜為紅色,瞳孔垂直,酷似惡魔的眼睛,人稱「惡魔之瞳」。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長著「惡魔之瞳」的新物種模式標本正式保藏於華東師大生物博物館,該模式標本也成為首個保藏於上海的陸生脊椎動物模式標本。
(圖片說明:本文通訊作者之一——生命科學學院何祝清高級實驗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等曾發表過魚類的新種,也保留著當時首獲的模式標本;但包括兩棲類、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等的陸生脊椎動物新種,此前滬上博物館尚未擁有這類模式標本。
據悉,《動物分類學(ZOOTAXA)》雜誌日前已刊登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何祝清高級實驗師的研究論文,描述並發表了擁有「惡魔之瞳」的海南島瞼虎一個新種。該新種被命名為「光華瞼虎」,以紀念華東師大前身之一的光華大學。因其為率先發現的新物種標本,故也成了獨家珍貴的模式標本。
【紅眼可怕,體色鮮豔,其實無毒,還挺害羞】
瞼虎是一類夜行性的壁虎,不同於沒有眼瞼、不能閉眼的普通壁虎,瞼虎具有可以活動的眼瞼,因此能夠閉眼,故名「瞼虎」。瞼虎體色以黑色、褐色為主,有3到4條淺色橫條紋。尾巴黑白相間,很像毒蛇的尾巴。
雖然長著紅色的眼睛,且外表鮮豔,但事實上,瞼虎無毒,且性格害羞。它們只在夜晚出來活動,捕食各種小型節肢動物,天亮前即返回石縫或土洞之中。瞼虎卵生,一般一窩產卵2枚,埋在土下,在孵化後具有獨立生存能力,通過不斷蛻皮長大。
(圖片說明:剛孵化的瞼虎幼體,與成體一樣具有橫條紋)
瞼虎主要分布在琉球群島、海南島、廣西及越南北部的巖石地帶,由於生活環境特殊,加上晝伏夜出的習性,之前的研究較少。近十年來,在我國不斷發現瞼虎新種,目前我國包含有瞼虎11種,而全世界僅19種,可以說中國是瞼虎的多樣性中心之一。
【為了新的惡魔之瞳,真可謂「九死一生」】
何祝清研究團隊於2018年暑假,在海南島進行昆蟲考察。由於考察對象主要是蟋蟀、螽斯等一些夜行性昆蟲,因此採集工作也集中在太陽落山後的晚間7點至次日凌晨3點。考察地點一般選在一些原始森林的林緣,沿途隊員們發現了一些霸王嶺瞼虎,它們具有紅褐色的體色以及滿身的黑色斑點(下圖F)。
當隊員們往更高海拔行進時,突然有一條黑白相間的瞼虎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因為根據已有的報導,這類體色的瞼虎是海南瞼虎,與霸王嶺瞼虎並不重疊分布。經仔細查看,他們發現這個個體與海南瞼虎又有些許不同。
據了解,在採集過程中,也有團隊成員查看地形不及,因山上石塊鬆動、滑坡而導致其受傷,之後他們又採集了幾號瞼虎標本,可謂「為了新的惡魔之瞳,真是九死一生。」
(圖片說明:海南島分布的不同種類瞼虎)
【有的模式標本藏於海外,有的模式產地種群瀕危】
帶回實驗室後,通過身體數據測量、鱗片排列方式比較,以及4個DNA分子片段的測序比較,團隊最終確定了該物種是從未有人描述過的新物種,並將其取名為光華瞼虎。據介紹,光華即光我中華之意,取自《卿雲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藉此希望中國的分類學家再接再厲、不忘初心。此外,華東師大前身之一為光華大學,而華東師大生物系也曾湧現出一大批著名動物學家,例如薛德焴、張作人、錢國楨、郎所、周本湘、堵南山、賴偉、盛和林等,新種命名也以此紀念和致敬這些動物學家。
全世界每一種生物在科學家證實發表之時,除了專著或論文外,還指定一些標本作為「模式」,以便後人檢視比較。這也是分類學有別於其他科學的特殊之處,因為模式標本是實驗結果的實實在在的載體。
(圖片說明:保藏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博物館的瞼虎模式標本)
然而,對於世人熟知的動物大熊貓、揚子鱷等,非常遺憾這些中國特有的動物,其模式標本均保存於國外。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分類學蓬勃發展,中國人開始描述並發表本土的新物種。如今,上海終於也開始保藏陸生脊椎動物的模式標本。
何祝清等也介紹,瞼虎因具有鮮亮的外表,作為新興寵物受到不法分子的盜獵,有時還會銷往海外市場。這使得瞼虎的種群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在弄崗瞼虎的模式產地,已經幾乎不能發現該種群。因此,該新種的命名,也是希望更多人能知道有這樣一類瀕危動物,同關心我國的本土物種,保護這些小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