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幾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中華民族走過血與火的洗禮,在歷史的洪流當中並不缺少英雄。這是誕生英雄的土地,是英雄的國度。
在國家傾覆、大廈將傾的時候,總會有人無懼死亡、勇敢地站出來。趙一曼,這是一位巾幗英雄;在日寇的酷刑下,她守住了尊嚴。
抗戰勝利後,英雄的名字開始被後人記載於史書之上。趙一曼女士的遺書也在18年後,輾轉流傳到自己兒子的手裡。如今她的孫女健在,其精神意志依舊在子孫後代的身上熠熠生輝。
一、英雄女烈士,丹心照萬古
1935年恰逢鬼子大掃蕩,趙一曼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負傷被擒。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情報,日寇對其進行長達數月的折磨。
但是這些並沒有讓趙一曼屈服,在多次嚴刑拷打無果以後,日寇將趙一曼送往醫院治療想要感化她。
也是在這一次住院期間,趙一曼謀劃了一次逃跑計劃。但是奈何此時的日寇勢力強大,剛剛逃走沒多久的她又再一次被抓住。
這一次被抓住的她也沒有上一次那樣的好運氣了;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折磨以後,日寇對於這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沒有什麼辦法,最終人能將她送上了斷頭臺。
1936年8月,被日寇長期折磨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被日寇殺害。此時的她才年僅31歲,正是大好年華。在那個國難當頭的時代裡,無數的青年人像她一樣奔赴國家艱難。
作為一名英雄、一名合格的共產主義戰士,她不愧於這個身份。同樣作為一位母親,在為國家救亡圖成奉獻的過程中,她也深感自己在親情教育方面的缺失。
在監獄裡,她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一封絕筆;這封信裡表現出了一個母親對於自己兒子的愛意,同時又表現出了家國不能兩顧的遺憾。
為國捐軀,是她崇高的理想;丹心照耀萬古是後人,對她的不忘。遺書教子,更體現出了親情的拳拳盛意。
二、遺書教子,骨肉親情永難忘
在這封遺書裡,趙一曼親切的稱呼,她的兒子為寧兒。在這封信裡,她講明了自己作為一個黨員的擔當;同時也表現出了對於自己孩兒能夠繼承自己遺志、繼續奮鬥的希冀。
她用自己的親身行動來教育著她的兒子,遺書教子是她對於骨肉親情最深情的回應。這一封遺書,連趙一曼都沒有想到會有如此這麼的輾轉流連。
趙一曼原本留下遺書,只是為了給自己留一個念想。她期盼著這一封信能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冥冥之中也讓她感覺到這封信,最終也不會送到自己兒子的手中。
趙一曼的兒子叫陳掖賢,在趙一曼被日寇殘忍殺害時,這個孩子才年僅八歲。由於輾轉流連,在不久以後,他的父親就另娶了其他的女人,有了和別人生下的孩子。
慢慢的,這兩人的父子關係也就疏遠了。對於自己母親的記憶,當時年僅八歲的孩子又能有多少呢?
由於父子關係的疏遠和父親工作的特殊性,陳掖賢出生以後便一直是由自己遠在重慶的伯父陳嶽雲撫養。對於母親的記憶更是少之又少。
再一次喚醒他對母親的記憶,是在1956年。這個時候也是這封遺書寫完的18個年頭以後,此時的陳掖賢早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當時的他作為中國人大的高材生,積極投身於新中國的工業建設當中。在當時百廢俱興的背景下,國家發展了工業人才培育的號召,此時的陳掖賢也毫不猶豫地投入其中。
在得知了趙一曼是自己的母親以後,1956年他來到紀念館。面對著靜靜躺在展館裡的親筆書,這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也忍不住內心的悲痛,失聲痛哭起來。
由於這件展品的特殊性,陳掖賢也無法將其拿回,將只能手抄一份作為紀念。這封遺書也成為了他對於母親的唯一掛念。
相隔18年以後,年少時的記憶再次被喚醒,母親的身影又浮現眼前。為了記住自己的母親,陳掖賢親手在自己的手上用鋼針刻下了趙一曼三個字。
骨肉情深在經歷了歲月的磨蝕以後,卻依然熠熠生輝、刻骨銘心。
不領撫恤金,英雄後代創佳話
為了國家奉獻的她,在加入了鬥爭的過程中,毅然決然拋棄了自己的姓名。當時她二姐李坤傑在經歷了多方求助和組織的查找、認定之後,最終確定了李坤泰就是趙一曼。
國家也在經歷了一番調查以後,發現了趙一曼的原名叫李坤泰。在確認了趙一曼的身份以後,國家為表示對英雄烈士的安慰,給陳掖賢發放了一筆撫恤金。
當時的政府通知陳掖賢去領取撫恤金的時候,卻被陳掖賢拒絕了。他認為自己的母親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同時他也知道母親為國捐軀,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奉獻的;他能夠對於母親唯一的紀念與尊重,便是肯定母親的影響與信念。
在母親精神教育之下,陳掖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1955年,剛剛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陳掖賢便被分配到了北京工業學院任教。
在這一段時間裡,他積極擔負起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英雄後代不領取撫恤金是體現了他對於自己革命先輩的尊重,同時也是對其精神品質的繼承。
時代在遙遠的過去,帶來了逆流。此時的他,也無法逃脫時代逆流的阻隔。不幸的下場雖然早已註定,但卻不影響精神品質的熠熠生輝。
四、難逃時代洪流,獨子最終自殺
就在陳掖賢想要大展拳腳、為國家工業建設貢獻一份熱血的時候,那個特殊的時代到來了。1969年,北京工業大學被解散,陳掖賢也無法繼續教書。
更是因為當時那個混亂的時代,生父身份的特殊性。陳掖賢被關到了牛棚裡接受審判,在一次又一次的批判當中,他都咬牙挺下來了。
但是,這場劫難所蔓延的時間太過於漫長。其間不斷遭遇打擊的陳掖賢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中站立,又在一次又一次的被鬥中被打倒。
1982年,熬過了那場災劫的影響。但這一次,陳掖賢再也熬不下去了。在落日的餘暉中,他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對於女兒的教育當中,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的女兒。經常告訴她的女兒,不要因為自己的奶奶是對於國家有功的先例,就有什麼了不起,要憑藉著自己踏踏實實肯幹、能幹才是正道。
當時一件讓他一直掛懷的事情,便是由於生活比較拮据,生父曾經用自己的身份讓他享受了一次所謂的特權。
這樣的尋常小事更是檢驗一個人節操的重要標準。這讓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的陳掖賢,認為自己是走時代的倒車。也正是這一件事,讓他一起處於苦惱之中。
陳掖賢沒有辜負自己的母親,同時也沒有辜負任何人,但是時代的逆流卻是將他碾成塵埃,承擔最不下去的他最終選擇步入了滅亡。
可是此時此刻並不意味著趙一曼的意志傳承就此結束;她的孫女依舊健在,繼承了她熠熠生輝的精神品質。
五、意志傳承,精神品質後繼有人
陳掖賢的女兒陳紅繼承了父親的品質,更繼承了奶奶的意志。陳紅的長相和記載的趙一曼非常神似,趙一曼的銅像都是以陳紅為原型塑造的。
在趙一曼的故事被搬上了銀幕以後,鏡頭和聚光燈開始找上了她。同時一個參加過戰爭的日本老兵,帶著電視臺和記者來搞了一場所謂道歉的秀。
但是深知其中險惡用心的陳紅,嚴詞拒絕了他的道歉。並且對於日本人所提出的經濟補償,陳紅更是不屑一顧。背負著國讎家恨的她,對於日本人更是有著難解的仇恨。
在這些別有用心的人一次又一次的鼓動之下,陳紅都堅定住了立場。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更代表了趙一曼的精神,代表自己死去父親的精神。
時光荏苒,如今的陳紅早已為是一位樸素的老人。但是她卻一樣有一股倔犟的精神,每當有人邀請她去宣傳趙一曼精神,無論山高水長,她都會堅持去宣揚不屈的愛國精神。
對於國讎家恨、對於過往歷史有著更深了解的她,同樣知道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先輩們的功績後人不能忘懷,感念他們更是為了記住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任何時代都需要趙一曼這種信念;有了這種信念,人民才會優秀,民族才會富強。陳掖賢和他的女兒為了不辜負趙一曼,做到了他們該做的事情。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