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聯星與抗戰英烈趙一曼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提要:「1949年7月,周恩來指示由石聯星主演趙一曼,石聯星因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在國際上獲獎的女演員。」

  在抗日戰爭史上,東北抗聯女烈士趙一曼是家喻戶曉的英雄。而在銀幕上成功地再現趙一曼英雄形象的是著名演員石聯星,她那質樸真切的表演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石聯星與趙一曼有著幾乎相同的經歷。1914年6月1日,她出生在湖北黃梅縣的一個富有家庭。18歲那年,石聯星正在讀高中,學校裡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的老師被反動派殺害了。這件事激發了她對反動派的仇恨和對真理的渴求。不久,她背離家庭,到上海參加革命。她曾加入上海救亡演劇隊,搞過工人運動。後來,她帶著女工們為蘇區繡制的兩大箱紅旗秘密奔赴瑞金。在蘇區,她當演員、編劇本、任導演、當教員,樣樣出色,是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她和李伯釗、劉月華被譽為中央蘇區「三大紅星」。那時候,每周星期一開藝術表演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和許多將領都來觀看她們演出的戲劇《武裝起義》、《我———紅軍》、《女英雄》及自編的歌舞。周恩來對中央蘇區藝術局局長趙品三說:咱們紅軍「星月聯華」真了不起!趙品三為此作詩:「十裡聽歌冒雨來,輝煌燈火照山臺軍民同樂逢佳節星月聯華呈妙才」。

  1932年,蘇區著名將領鍾偉劍一雙深邃的目光打動了她的心,兩人相識、相知、相愛。1934年鍾偉劍參加長徵。石聯星留下來,在瞿秋白的領導下繼續堅持革命藝術活動。在1935年一次戰鬥中,石聯星與趙品三等人一起被俘,受盡折磨,後經營救逃離敵佔區。1936年,石聯星赴南京國立劇專學習。1937年她千裡跋涉到達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童小鵬告訴石聯星,鍾偉劍已經犧牲在長徵路上。石聯星忍下巨大悲痛,立即投身到抗敵演劇隊中。1938年,經歷過戰火洗禮與鐵窗考驗的石聯星與周恩來相逢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石聯星多次提出去延安,周恩來為了統戰工作將她留在了國統區。

  在周恩來的領導下,1940年石聯星與杜宣、瞿白音在桂林創建新中國劇社,田漢是總顧問。那時候生活非常艱苦,她的女兒梅子從寄養的老鄉家領回時腹漲得像個小鼓,日夜哭泣,石聯星用土方打下孩子肚裡的蛔蟲,梅子才死裡逃生。石聯星愛劇團所有的孩子,在桂黔撤退的行軍中,幾乎天天都死人,石聯星弄來輛小車推著孩子們,才使大部分孩子活下來。

  1945年7月,石聯星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到延安魯藝擔任教員兼演員,主演過《水車轉了》、《大地回春》、《日出》、《大雷雨》,參加過延安保衛戰和土改運動。1948年她加入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7月拍攝《趙一曼》時,周恩來指示由石聯星主演趙一曼。歷時九個月的艱苦拍攝獲得成功:《趙一曼》成為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作品之一,轟動國內外。在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中,石聯星獲得「優秀表演獎」,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在國際上獲獎的女演員。因為石聯星與《趙一曼》有著相同的遭遇,所以周總理說:石聯星經歷了那個時代,她與趙一曼融為一體。

  全國解放後,石聯星調到北影。1950年,她主演的《趙一曼》與丈夫凌子風拍攝的《中華女兒》雙雙獲獎。後來她參加了與蘇聯合拍電影《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

  為了丈夫凌子風能專心拍電影,石聯星曾一度退出影壇成為家庭「政委」。961年,她又重返舞臺,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歐陽山尊等一起先後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巖》、《年輕的一代》等話劇。十年浩劫中,林彪和「四人幫」為了誣陷周總理,把他當年領導的抗敵演劇隊和新中國劇社打成反革命組織,上百名劇社成員受到殘酷迫害,並株連了家屬子女。石聯星挺身而出,百折不回地奔走伸訴,終於使這一冤案獲得平反昭雪。

  小時候,我家離石聯星家很近。我與油畫家董希文的女兒董一沙、石聯星的小女兒菊子自幼玩得很熟。後來,董一沙嫁給了石聯星的兒子凌飛。1977年秋,國家為石聯星落實政策,在釣魚臺國賓館對面的南沙溝13號樓給了新房。我們三個兒時的好友興致勃勃地去看這個新家。她家的牆壁上掛的是郭沫若、齊白石、李苦禪的作品,書房裡有一篇石聯星撰寫的懷念瞿秋白的文章,有她的自傳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她創作的多幕話劇《重建家園》,還看到一首開灤煤礦工人寫給她的詩:「年愈花甲趙一曼身經百戰不下鞍今日欣聞戰鼓響一腔浩氣融青天」。石聯星看我愛不釋手的樣子,關切地說,這些文章你可以拿回去看。那天晚上,我讀著她的手稿夜不成眠,心想她就是活著的趙一曼!

  石聯星是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1980年,我得知她已患癌症腸道出血,與董一沙和菊子相約再去她家看她。那時她面色蒼白地臥在床上,一疊手稿散在書桌上,寫的是她與幾個老紅軍走訪革命根據地撰寫的回憶錄。我又把手稿拿回家,連夜閱讀。

  1982年,她的癌症開始擴散,我們去看望她時,她帶著和藹的微笑送給我三張珍貴照片:兩張是她演趙一曼的劇照,一張是她與抗敵演劇隊的合影。她深情地告訴我:「我雖然一生坎坷,但我的檔案中有周總理的兩封親筆信,那能證明我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現。我感謝黨。」

  1984年夏,我們再次看望石聯星時,她的聲音已經很微弱,但她還囑咐菊子將來主持我的攝影展。同年8月1日,石聯星病逝,喪事很簡單,她的骨灰安放在革命公墓。

   十幾年過去了,革命公墓安放她骨灰的格子裡常常有熱愛她的觀眾獻上的白色小花,還有人獻上悼詞:安息吧!石聯星———趙一曼,我們心中的英雄。(作者:柳琴/轉自《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影星石聯星 真正的老革命 主演《趙一曼》的好大姐 70歲去世
    1914年6月1日,石聯星出生於湖北黃梅縣。她早在1932年就參加了革命,是蘇區紅色戲劇的開拓者之一。抗戰時期,她曾在廣西省立藝術館擔任教員。1941年起在新中國劇社擔任演員。1944年她來到延安,抗戰勝利後,在華北聯大戲劇系擔任教員。1947年,華北電影隊成立,石聯星是其中的一員。
  • 70年前老電影《趙一曼》,演員大多去世,如今安琪88歲氣質溫婉
    1950年,擅長拍攝戰爭電影的長影廠,出品了一部講述抗日烈士趙一曼故事的同名電影——《趙一曼》,故事主要講述了這位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團結大家開展抗日鬥爭,作為當地的組織者,她自然是敵人攻擊的首選目標。最後,趙一曼英勇獻身,令人感動。
  •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03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銘記太行精神 山西晉中展170餘幅太行英烈紀念碑拓片
    晉中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太原7月1日電 (楊傑英 張雲)7月1日,《太行英烈碑拓片展》在山西晉中開幕。活動中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由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太行英烈碑拓片展》,主體展品分「太行浩氣——左權將軍紀念碑」「漳水血花——八路軍將士紀念碑」「以筆為槍——抗戰文職幹部紀念碑」和「子弟保家——太行英雄兒女紀念碑」等四個部分。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18年後得知生母拒領撫恤金,卻在1982年自縊
    趙一曼,這是一位巾幗英雄;在日寇的酷刑下,她守住了尊嚴。抗戰勝利後,英雄的名字開始被後人記載於史書之上。趙一曼女士的遺書也在18年後,輾轉流傳到自己兒子的手裡。如今她的孫女健在,其精神意志依舊在子孫後代的身上熠熠生輝。
  • 香港抗日英烈紀念碑遭塗汙破壞 市民連夜修復
    原標題:香港抗日英烈紀念碑遭塗汙破壞市民連夜修復海外網9月18日電 香港唯一一個國家級抗戰遺址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昨日(17日)被發現遭大肆塗汙破壞,有愛國愛港市民連夜清理,趕在「九一八事變」88周年之前將紀念碑修復。
  • 9·3閱兵抗戰老同志方隊乘車受閱 老兵平均年齡90歲
    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稱,這次閱兵我軍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2個,由國共抗戰老兵、抗日英烈後代、抗戰支前模範代表組成,其中抗戰老兵平均年齡90歲。 曲睿介紹,這次閱兵,我軍共編50個方(梯)隊。
  • 《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揭曉 抗戰老兵作品獲獎引關注
    參加《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活動的抗戰老兵。  吳隆重 攝 人民網福州11月17日電 (吳隆重)歷時四個月的《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結果16日在福州揭曉,一些抗戰老兵親自撰寫的作品獲獎並引起關注,其中臺灣老兵劉止戈的《平凡的一生不凡的願望——止於幹戈兩岸和平》獲得特等獎,四川老兵李聖言的《讓日本鬼子懼怕的「小蠻子隊長」》獲得一等獎。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 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
    原標題: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頒獎詞:獻給冀東抗戰的良心之作法制網唐山《長城證明》遵循史學嚴謹,以文學之筆再現歷史縱深處,旨在勿忘初心,銘記英烈!作品的力量源於作者人格上的堅韌與獨立,願《長城證明》禁得起時間檢驗和讀者品評!」董連輝接受主持人採訪時感慨地說。
  • 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公布,廣東兩處入選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稱,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現將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予以公布。
  • 為國捐軀的隴上英烈——魏煜
    為國捐軀的隴上英烈——魏煜為尋找抗日救國之路,他於1938年1月離開靖遠到蘭州,經同學萬良才介紹,積極參加了萬良才同志發起並組織的群眾性抗日救國團體「甘肅青年抗戰團」,並義務擔任總務部的工作。  1938年4月,「青年抗戰團」被迫解散,他和萬良才又參加了甘肅省抗敵救援會,被分配到《抗敵報》任記者,萬良才任該報主編。他們利用這個平臺,發表見解,撰寫文章,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 詩化臺詞對於抗戰劇,是矯情還是升華?
    如是設定,源於真實的抗日英烈李紅光。1935年,李紅光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l軍第l師向桓仁縣轉戰,途中與日偽軍遭遇。激戰中,他壯烈犧牲。為紀念李紅光,後組建了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虛構的「顏紅光」既有「李紅光支隊」的寓意,也集合了馮仲雲、周保中、李兆麟等多位抗聯英雄的事跡。這個名字如同一面旗幟,引領愛國者們尋找英雄、追隨英雄,直至成為英雄。
  • 建軍節,老照片、老物件回望冀東大地抗戰烽煙
    在這個日子裡,我們一起回望抗戰烽煙四起的年月,不忘歷史,致敬軍人。當年,正是他們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尊嚴。有冀東八路軍抗戰攝影第一人之稱的雷燁烈士拍攝的照片《冀東是我們的》。冀東,曾經作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域,來源於解放前的河北省冀東道公署。
  • [福州新聞]清明祭英烈 詩詞寄哀思
    [福州新聞]清明祭英烈 詩詞寄哀思 清明祭英烈,詩詞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