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捐軀的隴上英烈——魏煜
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
□宋瑞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舅父生前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最後犧牲於新中國成立前夜。隨著歲月的推移、閱歷的增長,舅父當年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越來越使人感動。
魏煜,本名魏昱。在革命年代因工作需要,又曾用名魏子儀(義)、魏志義、石磊、李逢源等。1914年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一個普通家庭。外祖父魏國鈞,是縣城有名的烹飪大師,在城內開飯館「鈞美園」(後改名節約食堂)以維持家中生計;外祖母張氏,賢惠善良,勤勞持家。舅父為家中長子,另有二舅魏旭、三舅魏明和母親魏昭,名中都含有一個「日」子,意即光明的好日子到來。
舅母為縣城徐氏大戶人家。舅母在舅父的影響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曾就讀於延安邊區師範,後為陝甘寧邊區保小生活老師。二人共育有二女一子。長女魏小琴,1936年7月出生于靖遠縣城,小學高級教師,1991年離休於甘肅省實驗小學。現雖已年過八旬,但仍精神矍鑠。據魏小琴回憶,在解放戰爭期間,她隨父母曾夜裡翻過懸崖峭壁、走過羊腸小道,也曾爬過雪山,走過草地,夜宿麥垛、馬路、窯洞,還曾挖過野菜來充飢,真是嘗盡了酸甜苦辣,受盡了苦難;次女魏小玲,1943年出生於陝甘寧邊區慶陽,戰爭年代隨軍轉移,是馬背上的常客,搖籃裡的子女,畢業於原蘭州軍區軍醫大學,曾被分派到武威陸軍第十醫院工作,後調入蘭州空軍醫院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為團級幹部;另有一子未滿一歲即夭折。
雖然家庭條件有限,但是在外祖父國鈞公的堅持下,舅父兄妹四人都進入了學堂。舅父1925年就讀於縣城敷文小學(現靖遠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他喜愛學習,聰穎好問,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很受老師的賞識。1930年,打入國民黨內部的中共黨員張東膠、高崗等人隨國民黨騎兵第四師第十五團王子元部進駐靖遠,張東膠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學兵隊隊長,高崗為副隊長。他們利用這一陣地,用組織讀書會、排演劇目等形式,宣傳進步思想。舅父也積極參與,曾扮演角色登臺演出。學兵隊的宣傳在靖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思想受到很大啟迪,革命的火種在他幼小的心裡播種。
1931年冬,舅父以優異的小學畢業成績考入蘭州省立中學(現蘭州一中)。同年加入由萬良才(曾任甘肅省委秘書長、省委委員等職)組織成立的「蘭州同仁消費合作社」,一起銷售閱讀進步書刊。求學期間他結識了一批進步青年,一起討論國事,對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對外軟弱無能、屈膝投降、不敢抵抗日本侵略,對內瘋狂鎮壓人民群眾的反動統治深感不滿,他急切地希望能加入真正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救國的中國共產黨隊伍中來。
1935年舅父任靖遠縣烏蘭小學校長,同時兼任甘肅省靖遠簡易師範學校算術教員。1936年到1937年冬,擔任河畔小學(現會寧縣河畔鎮境內,當時屬于靖遠縣區劃)校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棄教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浪潮中。為尋找抗日救國之路,他於1938年1月離開靖遠到蘭州,經同學萬良才介紹,積極參加了萬良才同志發起並組織的群眾性抗日救國團體「甘肅青年抗戰團」,並義務擔任總務部的工作。
1938年4月,「青年抗戰團」被迫解散,他和萬良才又參加了甘肅省抗敵救援會,被分配到《抗敵報》任記者,萬良才任該報主編。他們利用這個平臺,發表見解,撰寫文章,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不久《抗戰報》贏得了很好的聲譽,社會反響很大。但朱紹良(時任甘肅省主席)下令解散救援會,《抗戰報》被勒令停刊。在此期間,舅父閱讀了《國家與革命》《新哲學》《人生觀》《大眾哲學》《解放》《群眾》等革命書報,通過閱讀,他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轉變,開始將個人信念和價值取向與國家興亡、民族盛衰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研究社會時局,意識上有了新的飛躍。1938年7月,經八路軍駐甘(蘭)辦事處伍修權介紹,赴陝西旬邑陝北公學分校工區隊35分隊學習。8月,經吳名、張毅生同志介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他多年的夙願。
舅父在陝北分校學習半年後,黨組織派遣他到甘肅徽縣開展黨的秘密地下工作。在那裡,他和徽縣北街小學校長吳治國(中共地下黨員)取得聯繫後,被安排到北街小學任教。以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歷任徽縣地下縣委組織幹事、黨組成員、支部書記等職。但1939年11月,他被當時在徽縣做特務工作的王漢傑(原《抗敵報》社長)發現,時時派人監視他的一言一行。為了不影響下一步黨的工作,組織決定讓其離開徽縣。他於1940年重赴蘭州,接著又受甘工委指示,回靖遠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組織上主要考慮到他作為靖遠當地人,地理環境和社會交往較熟,便於開展黨的工作。經努力,他打入縣民眾教育執行委員會,並任教育視導員。在地下縣委的領導下,他協助北灣、乩肚子(今三合)、城關、陡城、三角城(今三灘)等一帶黨的地下組織同志,充分利用這個合法陣地,積極開辦民眾夜校,教會農民讀書識字,講抗日故事,教抗日歌曲,激發了農民的抗日鬥志。對靖遠地下黨的建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掀起了抗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管轄區政治形勢很是嚴峻。1940年8月,據甘工委指示,舅父等四名身份有可能暴露的靖遠地下黨員奉命返回延安,參加延安整風運動。隨後其在靖遠的家人遭到威脅和迫害,三青團、教育局的工作人員追問他的去向,揚言要殺害其妻和三歲的女兒。母女倆慌亂中離開了家(靖遠縣城南關),騎著毛驢走了幾個月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鄭重遠(曾任中共甘肅蘭州地下黨委書記,當時在西北局民運部工作)派人把母女倆安置住了幾天,之後又派人把她們送到延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連當時在西關小學上學的三舅父魏明也被拷打追問。後來甘工委遭到破壞,1942年在慶陽城重新組建了甘寧工委,他調任工委機關工作。1943年春,延安開展「搶救運動」,康生等領導的中央總學委憑空臆造甘肅地下黨組織為「紅旗黨」,舅父等去延安的甘肅地下黨員都被關押審查,後甄別平反。對此,他始終沒有怨恨過黨,而毅然堅定信念,把更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戰鬥中。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甘工委恢復工作,舅父被調到甘寧工委機關工作。1946年6月蔣介石在全國範圍內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向解放區進攻,要調集重兵企圖佔領延安。1946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開工作會議,研究了黨在甘肅的地下工作。決定在隴東解放區邊緣地帶建設和發展黨的地下組織,大力發展秘密武裝力量。8月初,在中原戰場突圍的王震將軍率部隊到陝北、隴南一帶。為了迎接這支部隊,保衛邊區、牽制敵人,開展黨在甘肅的工作,經中央西北局決定,8月中下旬,先後組建了中共隴南工委、華平工委、海固工委及其三支武裝力量。陳治中任海固工委書記,馬思義、趙崇德、黨永亮、魏煜任委員,他同時兼任工委秘書、電臺臺長。8月31日,由於國民黨部隊圍攻中共隴南工委,為了配合隴南工委反擊敵人的圍攻,海固隴南武裝大隊由司令員馬思義統一指揮,魏煜率海固工委及武裝工作大隊,從環縣廟兒掌出發,沿六盤山一線,向隴南方向迅速出擊,向著敵後挺進,以牽制國民黨部隊。
9月1日,武裝工作大隊在固原營關街鏖戰一場,取得首次勝利。俘敵39人,繳槍22支。9月10日夜宿蘭大莊附近,11日拂曉,武裝隊300餘人在化平(今屬涇源)縣南冶家、馬家莊(龍潭村)、南營一帶宿營吃飯時,突然被敵97師新編1旅、騎1旅和保安三團共三千多人包圍。他們持步槍、機槍、迫擊炮等武器,使得我軍完全陷入重兵包圍之中。當時天不作美,烏雲密布,風雨交加,道路泥濘,再加上地理位置險峻,河谷深邃,坡陡路險。就在這樣極端困難、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武裝工作大隊的戰士們仍奮不顧身,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這次戰鬥中,為了掩護部隊突圍,舅父和慶陽軍區回民支隊的排長馬智儉、司務長馬玉德、班長馬玉琪、戰士米國倉一起迅速佔領了南冶家後背山梁,居高臨下,打退了敵人的三次進攻,在彈盡糧絕的危急時刻,他們衝進敵群,繼續激戰直至壯烈犧牲。魏煜腿部受重傷後,伏地以手槍阻擊敵人,連斃數敵後獻出了寶貴生命,時年32歲。之後,被當地開明進步人士於建功安葬於涇源縣老龍潭。
舅父為國捐軀,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1951年春中共靖遠縣委、靖遠縣政府在隍廟大堂(靖師附小)為舅父、黃鼎等犧牲於新中國成立前的靖遠籍革命英烈一同舉行了追悼會。
1953年、1963年中共靖遠縣委、縣政府均為其家屬送了木質匾額,上書「光榮烈屬」四個沉甸甸的大字。1953年靖遠縣民政局為其家屬頒發了「烈士證書」,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將這些珍貴的材料保存下來。1983年5月17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現由魏小琴保存。1992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人民政府為緬懷先烈,弘揚革命精神,在固原市涇源縣國家森林公園老龍潭烈士墓旁建亭樹碑。亭內立一石碑,碑陽刻有「龍潭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陰刻有碑文記述當年戰鬥經過。在烈士墓紀念亭旁,有舅父的墳墓,墓碑的正中間寫著「魏志義革命烈士之墓」。
舅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的名字將永遠載入史冊,他是甘肅人民的驕傲,是靖遠人民的驕傲。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