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明祭英烈:我們該從先輩那裡汲取怎樣的精神力量
又到一年清明時。連日來,全國各地緬懷英烈的氣氛日漸濃厚,無論是烈士陵園祭掃、革命紀念館參觀悼念,還是網際網路上獻花留言,都是為了那不能忘卻的紀念。
回顧歷史,在民族危亡之際,是先烈們以「萬裡崎嶇,為國效命」的擔當,激勵和帶領人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和平年代,為保一方安寧和國家利益,英雄們不惜流血獻身。
他們中大多數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暫而絢爛,卻將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間。今天的《解放軍報》刊發文章《紀念,為了更好地前行》,讓我們在對先烈的祭奠中,重溫民族記憶,激蕩家國情懷,從不朽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紀念,為了更好地前行
——我們該從先烈那裡汲取怎樣的精神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節,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吟詠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主席強調,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清明節,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對歷史的敬畏,都在試圖從先烈的事跡和精神中汲取強大的力量。
(一)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是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回望歷史長河,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先烈們身上所迸發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都猶如長風出谷、雷霆萬鈞,噴薄萬馬奔騰的氣勢,迸發摧枯拉朽的力量,激蕩橫絕星空的鳴響。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指面對戰爭、危險和困難時,表現出的一種無所畏懼的人格特質,集中體現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氣概。正如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所言:「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其實,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大擔當、大襟度、大涵養、大識見。
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正是憑著這股精神,才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與洗禮,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次又一次勝利。
(責編:王璐(實習生)、閆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