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第十七屆青少年愛國主義網絡宣傳教育系列訪談節目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 李川)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時逢清明,又是一年中悼念先輩、緬懷英烈、寄託哀思的日子。
每至此時,我們耳畔總是迴蕩起崢嶸歲月裡革命志士「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的豪言壯志,眼前總是浮現起「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的凜然圖景。
在為了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忘我奮鬥的路上,革命先烈就是一座座屹立不倒的豐碑,佇立在歷史的來路上,照亮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時值清明,劉光典烈士之子劉玉平、廖漢生中將之孫廖飛做客中國青年網,在「清明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第十七屆青少年愛國主義網絡宣傳教育系列訪談節目現場深情緬懷革命先輩,傾情講述先輩們鮮為人知的英勇事跡,引導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依循先輩足跡,闊步前行。
劉光典烈士之子劉玉平在訪談現場展示《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小冊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劉玉平: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建立了紅色江山
一本名為《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的小冊子,被劉玉平視若珍寶般的珍藏著。這本發行於臺灣的小冊子中的故事主角「匪諜」就是劉玉平的父親劉光典烈士。
故事要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個特殊的年代。「當時為了解放臺灣,我們秘密派遣了1500多名隱蔽戰線的『餘則成』潛入臺灣,我的父親劉光典就是其中一員。」據劉玉平講述,劉光典曾先後兩次秘密進入臺灣搜集情報,在第二次赴臺期間,由於情報機構被敵人破獲,劉光典潛入臺灣南部旗山深山老林,掘地為穴,獨自堅持鬥爭了長達4年之久。
「從1950年3月1日潛入深山到1954年2月13日被捕,我的父親劉光典懷揣著堅定的革命信仰,堅持鬥爭了4年之久。」劉玉平說,一個外省人能在臺灣那樣陌生的環境裡堅持鬥爭那麼久,令國民黨倍感意外,這也成為書中他們迫切想要總結和分析的經驗。
1959年2月4日,在新中國成立後第10年,中共優秀地下工作者劉光典犧牲於臺北新店刑場,年僅37歲。
多年間,因為「潛伏」的特殊身份,劉光典等烈士的革命事跡,長期處於保密之中。而自1988年起,劉玉平為了讓這群特殊的無名英雄被更多人知曉,一點點挖掘著他們的英雄事跡。
2008年9月的一天,劉玉平的孩子劉新宇偶然在網絡上搜索到這本名為《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的小冊子,並委託臺灣的朋友購買下來,至此,關於父親那段潛伏鬥爭的故事更加真相大白。
2010年,劉玉平將多年尋找父親劉光典事跡的過程編寫成《尋找父親劉光典烈士的紅色足跡》一書,以慰父親在天之靈。
「在1500多名『餘則成』中,最後至少有1100多名都壯烈犧牲在了臺灣。」劉玉平說,那麼多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捨棄了個人的幸福,前往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白色恐怖的孤島上進行鬥爭,是因為他們心中的革命信仰至為高尚。
如今,自2014年以來的每年清明,劉玉平都會前往位於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進行祭奠。在無名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846名犧牲於臺灣的烈士姓名,其中,就有劉玉平的父親劉光典。
「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特別批准建立的,於2013年秋季落成。」劉玉平告訴記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深切冀望,也成為劉玉平多年來積極踐行的光榮使命,「不忘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這是紅色基因的一個核心內容。」劉玉平說。
退休後的劉玉平更加忙碌。近年來,他多次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延安黨校、井岡山黨校等部門單位邀請前往授課,講述先輩事跡、宣講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僅在2017年4月至12月間,便授課130多堂。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劉玉平看來,傳承紅色基因既需要在硬體方面建設更多能夠現場體驗、宣講英烈事跡的場所,也需要在軟體方面加強影像、書籍等紅色經典產品的製作。
「我們一方面要增強革命英烈的多元化宣傳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同各種污衊、抹黑、詆毀革命先烈的言行作鬥爭,通過立法對相關責任人進行法律制裁。」劉玉平表示。
沒有先輩血和淚,哪有吾輩安和康。「我們的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建立這個紅色江山,我們今天一定要保住它。唯有堅定我們的信仰和初心,傳承紅色基因,才能在實現人民幸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永遠前行。」劉玉平講道。
廖漢生中將之孫廖飛講述紅色基因傳承。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廖飛:紅色基因傳承要融入血液
一幅老照片背後往往就是一段無法忘懷的英雄往事。
1948年2月,身處陝北、時任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的廖漢生將一幅個人照片寄給了身在黃河對岸開展土地革命的伴侶楊白琳,照片旁寫著一句話,「勝利不遠了,不久再見。」
在硝煙瀰漫的戰爭年月,革命必勝的信念中同樣也散發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而在這幅照片寄出後不久,宜川戰役即打響。就是在這場戰役中,廖漢生率部風雪兼程趕到瓦子街,頑強阻擊國民黨軍隊主力突圍,保證了宜川戰役全殲敵整編第二十九軍的勝利。
宜川一役,5000餘名革命先烈長眠於此。
在廖漢生之孫廖飛的印象中,即便是多年之後,爺爺廖漢生也總是會念叨起在那場戰役中犧牲的戰友們,是他們無畏犧牲的必勝信念才最終迎來了革命事業的最終成功。
而今,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對於身處和平年代的廖飛而言,更多的是身體力行的感受和體驗。
從2007年開始參與到全國紅軍小學的項目建設中,11年來,廖飛切實感受到了國家對於紅色革命精神傳承的重視。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給廖飛留下了深刻印象。
什麼是紅色基因?在廖飛看來,「紅色基因主要是一種革命精神,它是我黨我軍從歷來的實踐當中所獲取的,包括瑞金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乃至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由這些革命精神所又孕育而生的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它實際上是一種不怕吃苦、勇於奉獻自己的共產黨人的精神。」
廖飛認為,革命先輩的鮮活事跡需要進入學校、進入課堂去講述,無論是「浸潤式」教育,還是其他教育方式,紅色教育都要從娃娃抓起。
「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
同樣在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都提出立法嚴懲侮辱英雄先烈行為的建議,成龍等3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遞交了一份關於「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的提案,提出對於侮辱國格、侵犯中華民族尊嚴或公開侮辱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應當立法予以懲治。
廖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要讓英雄既流血又流淚。立法很重要,執行很關鍵,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必須對網友的言行進行規範,創建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和氛圍。
在廖飛看來,紅色基因是一種信仰的傳承,體現著艱苦奮鬥、不忘初心的精神,需要青年一代去繼承和發揚。
當下,在奮進新時代的新徵程中,青年一代當有所思索、有所進取,讓家國情懷在青春夢想中釋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不負青春韶華,告慰先烈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