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前後的東北,類似宋煙橋與舒婕這樣的愛國戰士,滿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土地的熱愛一往無前。正是這些信仰堅定的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才可能生生不息。
「我現在心裡只有一個她,祖國。她就是我的愛人,她那麼美,我不許看到有人欺負她,我不許看到有人對她有一點點的不敬。我就是要捍衛她,我沒有任何的勉強……我們終將成為泥土,只有她才是永恆。」如這段臺詞所表達的,《愛國者》就是一部對家國情懷極盡謳歌的劇集。
該劇由汪海林編劇、龔朝暉執導、張魯一和佟麗婭主演,已在江蘇衛視播出30餘集。自開播以來,圍繞該劇的爭議不斷。有網友指出,劇中細節和剪輯的瑕疵不少,比如女主角30多集衣著靚麗不重樣等。但其可貴之處更令人珍惜,比如編劇王力扶這樣評價同行的劇本:「那些因為表達著崇高情感而忽然復活的美好的字句,經常讓我熱淚盈眶。使語言生輝的不是語言技巧,而是它代表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氣質上的純真、熾熱,更是精神上的無畏、無瑕。
從尋找英雄到成為英雄,嚴格來說,這是一部屬於「精神主角」的戲
該劇從1931年講起,東北大地,張魯一飾演的共產黨中央特派員宋煙橋為了營救出原撫順特支書記王振祥,將自己設計入獄。而後,他在佟麗婭飾演的地下共產黨人舒婕、中共特工「趙瘋子」等人協助下,與日本特務岸谷雄一進行了獄中較量、諜戰博弈、雪原廝殺等一系列鬥爭。
從戲份看,宋煙橋無疑是男一號。但劇中,令所有人牽記的還有一個隱形主角,顏紅光。這位獨行俠是活在東北人民口口相傳中的抗日傳奇英雄,也是扎在日本特務和「偽滿政權」心頭的一柄利劍。劇集開篇,包括宋煙橋在內,各方人士都在尋找他,就連觀眾也往返於猜測、推翻「顏紅光是誰」的循環裡。這人是誰,他在何處,相貌如何,一個個謎團接踵而來。
謎底直到顏紅光身份暴露、彌留之際才真正解開。宋煙橋對他說:「你那一票幹得很漂亮。」他答:「那不是我幹的,是別人冒著這個名字幹的。」導演龔朝暉把「顏紅光」比作「佐羅」,是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英雄符號。編劇汪海林還補充一條:「從我的創作初衷來講,犧牲的顏紅光未必就是真正的那一個。」
如是設定,源於真實的抗日英烈李紅光。1935年,李紅光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l軍第l師向桓仁縣轉戰,途中與日偽軍遭遇。激戰中,他壯烈犧牲。為紀念李紅光,後組建了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虛構的「顏紅光」既有「李紅光支隊」的寓意,也集合了馮仲雲、周保中、李兆麟等多位抗聯英雄的事跡。這個名字如同一面旗幟,引領愛國者們尋找英雄、追隨英雄,直至成為英雄。嚴格來說,所謂主角宋煙橋,只是「精神主角」的承衣缽者。在正式「成為」顏紅光後,他深入鄉村開展遊擊隊工作,打土匪、鬥鄉紳、滅軍團,新場景的轉換與新人物的增加拓寬了全劇格局,也呼應了「愛國者永不獨行」的主題。
劇中前赴後繼匯聚到「顏紅光」這面大旗下的人:一腔熱血的舒婕、裝瘋賣傻的趙瘋子、謹慎周密的馮碩英、風華正茂的喬雲、棄暗投明的馮超,以及後期劇情中的村民、土匪、東北軍等等,哪怕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他們每一個都以愛國者自居,以戰士自比。這些人滿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土地的熱愛一往無前,情感濃稠如斯無法不令人動容、欽佩。
詩化的臺詞對於抗戰劇,是矯情還是升華,這也許不該是個問題
抗日、諜戰的題材賦予了《愛國者》諸多密戰、遊擊情節,但不同於大多數同類題材劇,《愛國者》的創作者並沒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計謀或搏殺上,而是反其道甚至「冒犯」大眾的觀劇經驗,用密集的詩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幾乎每一集,都有可摘錄的「金句」。
「你要活著參加我的葬禮,我想我是趕不上了。」「歷史永遠不是罪犯的避難所。」「母親的家被強盜佔了,那正是我們戰鬥的理由。」「我單槍匹馬,但我從未孤獨。」「我就是你的最後一顆子彈。」「應該遠離讓自己喪失雄心的人,卑微的人會越來越卑微,卑微是會相互傳染的。真正偉大的人,會讓身邊的人也可以變得偉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單獨看來意蘊悠長的臺詞,在網上引發不小的爭議。有網友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雞湯式臺詞讓這些抗聯的英雄看起來有些矯情、造作。」但打造過《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作品的製片人嚴從華認為,恰是這些詩一樣的臺詞與人格,讓劇中人在靈魂層面得以升華,使得《愛國者》成為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真正的中國故事」。
劇中有一段對女大學生喬雲之死的唯美渲染。一束追光打下,年輕又筆直的背影不曾動搖分毫。冷風吹落禮帽、吹散發梢,女孩英勇赴死的那一瞬,蝴蝶在光束裡起舞。「九一八」前後,民族最危難之際,固然有宋煙橋這樣堅定且睿智的共產黨人,但更多的是如舒婕、喬雲、樸一生那樣憑著滿腔赤誠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平凡青年。他們也許前一刻還在為個人衣食住行煩惱,後一秒就能捨生忘死投身拯救家國民族的大業。
《愛國者》就是創作者們試圖在泛娛樂化的影視作品裡撬起一道縫隙,透出爍爍光芒。「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乾淨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若沒有披肝瀝膽永不言棄的革命信仰,宋煙橋或是他的原型人物楊靖宇、趙一曼等人,不足以言英雄。若非英雄輩出,中華民族何以在那些苦難而偉大的歲月裡生生不息。
用詩性讓英雄濃墨重彩地留在螢屏上吧,他們都曾經單槍匹馬,但永不獨行。(王彥)
註:原標題為《他們都曾經單槍匹馬,但永不獨行》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