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縣魯村鎮魯村位於沂源縣城駐地西10公裡,國道膠海公路(山東省青島市膠南至青海省海晏縣)橫穿村中。村周邊山嶺綿亙,中間地勢平坦、呈盆地狀,素有「魯村窪」之稱。現為魯村鎮人民政府駐地村。
此處商周時期就有村落。出土文物證明,最遲在漢代建村。因處魯山之陽而得名魯村。該村,自清康熙年間始,農曆二、七逢大集。後來不斷發展,清末民初時期成為蒙陰西北鄉的商貿重鎮。1912年歸蒙陰縣北二區魯村鄉。抗戰初期曾是山東省國民政府的臨時所在地。1944年沂源縣建縣前隸屬蒙陰縣八區管轄。1945年劃歸沂源縣時稱魯村區。1958年修建田莊水庫時成為庫區村。為避水災,村子整體北移遷入現在村址。為了管理方便,20世紀60年代初,由西向東分為魯村一、二、三、四、五5個行政村。2017年3月,魯村被縣政府命名為千年古村落,並列入沂源縣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魯村南北寬1390米,村中偏南有一條東西大街,長1600米。街兩側店店相挨、鋪鋪為鄰,鄉民稱之為魯村街,也是魯村的代稱。南來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來此做買賣,逐步發展為當時魯中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之一。
清末民初,街上常駐人口有2000多人,流動人口無確切統計。最有名的酒店有慶元祥、源聚東、眉壽居三家,布莊字號有恆聖東、龍太昌、恆源祥、福聖和、裕聖和,油坊有泉聖、同聖兩家,雜貨鋪商號有義聖東、增聖東、廣興東等,錢莊有德聚公、永聖東,另外還有中西藥店、染坊、燒餅油條鋪、麵條煎包鋪、牛羊狗肉鋪、澡堂、醬油醋作坊和繅絲廠等。大街石橋東的集廠子大麻市、牲口市等專業市場更是百裡聞名。
魯村西南有洪福寺,西門裡有藥王廟、關帝廟,東門裡有天齊廟等。眾多廟宇中數天齊廟規模最大,佔地百畝,廟房30多間。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日,一直延續到四月初八。前來燒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來此進行物資交流的、說書唱戲的、耍棒賣藝的更是熙熙攘攘,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村裡南北有4個大的藕汪,分別是菱角汪、鬼汪、李家汪和南汪。其中南汪最大,面積235畝。荷花盛開的季節,全村充盈著誘人的清香。西門外是幾千畝的溼地,魯村人很早就在這裡種植水稻,所以這塊溼地又叫稻池。村南緊鄰奔流不息的沂河,河寬150米,河中魚蝦美味應有盡有。特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優質物產和商品的多方聚集,使魚米之鄉的魯村人家,不在江南,卻勝在江南。所以,各路土匪對魯村街這塊肥肉早就垂涎三尺。
1918年春秋兩季,魯村街連續兩次遭土匪搶劫。為保家護商,由鄉紳出面組織青壯年鄉勇隊,選出隊長,購置武器,行武事訓練,以防匪拒匪。
1919年始修築石圍牆,確定標準高度為6.5米,另加垛口。經過兩次集中建修,1927年全部竣工。圍牆周長4300米,築有6個大門、14個炮樓。6個大門分別是:西有景岱門、迎泰門,南有臨沂門,東有望海門,北有秀峰門、魯陽門。14個炮樓是延佛樓、聯魁樓、歌勳樓、愛蓮樓、喜饁樓、文明樓、日觀樓、匯仙樓、春生樓、大成樓、匯泉樓、望月樓、三星樓、承恩樓。每個炮樓上有5門至6門大炮,炮的種類有五子炮、二人抬、生鐵牛、過山鳥等,一打一大片,威力極大。
1927年,魯村街上建起兩個生產兵器的作坊。一個生產快槍「漢陽造」。一個製造大刀、長矛和土炸彈(也叫落地響)。生產的武器全部供給圍上的鄉勇、炮樓使用。圍牆、炮樓看守把關分段到人。30多人的鄉勇隊骨幹隊員,駐紮在街心的公房裡,巡邏查崗,偵察匪情。鋪戶、富戶配有長、短槍枝隨時待命支援。此時的魯村街雖稱不上固若金湯,但使小股土匪望之興嘆。時有民謠曰:「鋼打的坦埠,鐵打的坡(坡裡),魯村堅固帶個多」。
1930年,原國民黨蒙陰縣常務委員馮自成先生辭職回到家鄉魯村,率先捐資購槍,武裝鄉民,參與指揮父老鄉親抗匪衛鄉。1931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混世魔王、悍匪巨奸劉黑七率部來到與魯村不遠的張家旁峪村綁架勒索、燒殺擄掠,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張家旁峪慘案。匪徒們攻破該村圍子後108名鄉民遭殘殺,26人受傷致殘。成年男子僅剩8人,10歲左右的兒童只剩18人,有6戶斷了後代。全村房屋被燒毀,財物被搶劫一空。時隔不到兩月的農曆九月二十四日夜,時稱山東警備軍的劉黑七部千餘人東經田莊、店門村方向奔襲魯村。揚言「打開魯村街,吃喝樂兩天,魯村窪裡住下來」。悍匪們蹚過沂河的聲響驚動了在村東南沂河北岸看護菜園的鄉民呂憲忠,他迅速報告到圍上。信到人動,村裡16歲以上的男人,各自拿起武器上圍迎戰。此時土匪的3架雲梯已豎到圍牆上。當時,鄉勇隊隊員魏昌德正在圍牆上持槍值夜。他在垛口立即開火,將豎梯子的幾個匪徒先後擊斃。就在此時他被土匪亂槍擊中,險些跌下圍牆。10幾個亡命徒趁機爬進圍子,砸開鐵鎖,冒死奪取了東門(望海門)。60多個土匪從東門湧入大街。手拿木棍阻擊東門土匪的張懷清老人不幸中彈身亡。這時,村民、鄉勇迅速向東門集結支援,並對門外以小河溝為掩體的土匪群進行火力封鎖。有個土匪頭目氣急敗壞地說:「打開魯村,殺他個孩丫不留」。3個鐘頭內,土匪們先後發起4次進攻,始終未能靠近圍牆,且傷亡嚴重。圍內的土匪同樣受到有力阻擊和分割包圍。鄉勇隊負責人鄭連第率領隊員和鄉民,把住各個街口、牆頭和房頂,使土匪無法前行。因天黑,地形不熟,亦匪亦軍、亦偽亦頑的悍匪們只好龜縮在東南一隅待援,但見無後續跟進,擔心葬身圍內,於是拼命掙扎著退出東門。鄉民唐瑞奎在追殺土匪時陣亡。東門外的土匪們遭到圍上槍炮的擊傷後哪敢戀戰,連滾帶爬,倉惶向東潰逃。魏昌德身負重傷後,高燒不退,昏迷中還念叨著要擊退土匪,保護全村。後因搶救無效,5日後停止了呼吸。
魯村保衛戰在鄭連第的統一指揮下,鄉民團結一致,奮勇殺敵,上圍持槍作戰的就有300餘人。戰鬥從晚10點打響,到凌晨3點結束,雙方激戰5小時。東門圍牆內外屍體交錯,血流成河。土匪們遭到致命打擊,死傷70多人,魯村鄉民戰死6人、傷4人。
戰後,魯村街隆重召開了悼念會和慶功會,周邊鄉鄰前來慰問和參加大會的共有數千人。魯村鄉民對保衛家園英勇獻身的魏昌德、張懷清、唐瑞奎等6人做了妥善安葬,對其遺屬做了優待撫恤。魯村屠戶憤怒地割下匪屍的頭顱,掛在會場示眾,以紀念這次抗匪鬥爭的勝利。此後,禍國殃民的各路悍匪再無敢來侵擾這一寶地。
功在桑梓,遺愛千秋。魏昌德為救全村免遭塗炭,面對悍匪,無所畏懼,犧牲時年僅27歲。留一子,名紹慶,年幼無知。其遺屬丁氏年方22歲,且身懷六甲。但丁氏胸懷寬闊,堅持不收撫恤,願為魯村街的平安吉祥作出貢獻。次年4月,丁氏生一女,一直拉扯著兩個沒爹的孩兒過生活,終生未改嫁。為牢記魏昌德烈士功績和其家屬大德,眾議立碑紀念,區縣批准同意旌表。農曆的1932年4月上旬,魯村大街豎起了一塊高大的石碑。碑身由青石材質製成,高1.45米,寬0.625米,厚0.22米。平頂齊肩,無碑帽。碑的正面文字均為豎排,陰刻。右書:「蒙陰縣縣長河北文安王鴻績篹書」,左書「為烈士魏昌德立」。碑的正中間是「桑梓千秋」四個楷書大字。背面碑文的標題是「烈士紀念碑記」。碑文的具體內容是魯村保衛戰的戰鬥經過、魏昌德烈士的功績、立碑過程及意義。文字為陰刻,豎排。落款是「魯村全體民眾」,時間為「民國二十一年歲在壬申餘月上瀚榖旦」。
此碑最初立在魯村大街東門裡,村子整體搬遷時由魯村五村第一生產隊及烈士後代收藏管理。後立在魯村電影院前東側,現存魯村溼地公園新修的天齊廟東南,面南而立,以教後人。(譚立忠 張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