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在一對夫妻的生活中,生理需求應該佔有多大的比重呢?
30%?50%?還是70%?
我想,這個答案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更喜歡跟配偶交流,有的人則更喜歡跟配偶接觸……不過呢,如果結婚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那婚姻就可能會變得不穩定。
如果你要問我為什麼……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天,美國總統柯立芝和他的夫人去參觀了一個農場。夫人先來到了一個雞舍,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正在配種,於是就問農場主:「一隻公雞一天需要這樣配種多少次呢?」農場主答道:「幾十次吧」總統夫人笑著說「請把這件事情告訴柯立芝先生」
之後,柯立芝總統也來到了雞舍,農場主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總統先生,總統問道:「這麼多次配種,都是跟同一隻母雞嗎?」農場主說道:「不不,一隻公雞是要跟許多不同的母雞配種的,這樣才能生下更多的雞蛋」
「那請把這件事情轉告給柯立芝太太」柯立芝總統回答道。
在這個故事中,您看出了什麼?母雞……公雞……算了,不說了,總之由這個故事衍生出了一個詞,叫「柯立芝效應」。
這個柯立芝效應是說:一個雄性動物在與一個雌性動物配種之後,會有一段時間的不應期;但是呢,如果再給他另外一個發情對象,那麼它的不應期就會大大縮短。
簡而言之,這就是喜新厭舊。
不過這也沒有辦法,雄性動物為了能夠把基因延續下去,他的策略就是通過尋找不同的配偶,來增加延續基因的機會,這可以說是動物的生殖本能。
而雌性動物雖然同樣也會有這種現象,但是相對於雄性動物,欲望還是要弱得多。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男人容易濫情,而女人更容易專一:
男性本能的生殖策略就是尋找不同的配偶來延續基因,而女性則更傾向於挑選擁有優良基因的爸爸後,專心撫養孩子。
明白了這些,我們再回到開頭那個問題:
為什麼過度注重生理需求,容易導致婚姻的不穩定?
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男女兩性,在生理上都存在著柯立芝效應,面對同一配偶,如果時間長了,新鮮感就會消失,特別是男性,在這種時候更容易越軌,給婚姻帶來裂痕。
所以,如果婚姻只是生理需求導向的話,是做不到穩定的。
人們在尋找配偶的時候,確實會考慮外貌長相身材等因素,這些都是生理需求導向下的審美。
但是我們仍要知道,人類不只是動物,除了自身的生物性,他們還有著獨一無二的社會性。
正是在這種社會性導向下,人類才擁有了愛情,才會想著怎麼約會、怎麼牽手、怎麼看電影、怎麼寫情書……愛情得以維繫的根本並不是生理需求,而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交流。
一段專一的感情,正是因為那種人格上的相互吸引超越了生理需求上的柯立芝效應,才能得以成就其專一。
所以,如果你想擁有一段美好的婚姻,那就應該保持愛情的專一;如果你只是想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那還是不結婚的好,畢竟婚後也不太自由,估計會限制你的發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