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縣城位於雲南西北邊陲,這是一個安靜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若一個安靜的處子,躺在怒江大峽谷的深處。
一年四季,貢山都青翠欲滴,安靜祥和。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不會使人感到肅殺的悽涼。
貢山的秋天很特別。立於秋風中,你看不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美風光,也看不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廣闊和遼遠,更感受不到「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寂寥、悽清。貢山的秋天有獨具一格的溫潤、清悠和寧靜。
在貢山,一出門便看見山,這裡山上長著茂盛的四季常青的喬木,放眼望去,滿山疊翠,蓊蓊鬱鬱,充滿了生機。在秋高氣爽的午後,走出縣城,沿著一條山路走入大山深處的村子,你會感覺很愜意,這裡的山路都是用水泥鋪成的,乾乾淨淨,曲徑通幽,村裡的人叫它衛生道,每個星期都有村民來打掃,他(她)們毫無怨言,一直堅持著。
村子周圍到處都是板慄樹,風一吹,成熟的板慄果就會從樹上跌落下來,滾到路邊,咧開嘴巴誘惑著行人。這是秋的祭果,它沉穩而低調,懷著感恩的心靜對這一方山水。伴著習習的清風往前走,你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排排低矮的石板房(用石片來蓋屋頂)掩映在竹林中,低矮的門楣,簡單的竹籬,門檻上坐著一位老人,光著腳板,手裡拿著微型錄音機,側著耳朵聽著當地的音樂,房簷上掛滿了黃燦燦的玉米,幾隻瘦弱的狗懶洋洋地伏在老人面前打盹,一隻母雞帶著一群毛茸茸小雞在覓食,不遠處,一群黑山羊在悠閒地吃著草。一時間,我感覺自己似乎走入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心靈的重荷一下子消失了,有的只是生命原始的怡然。
傍晚時分,一縷縷炊煙準時地從村莊的每個低矮的屋頂上升起,在山間勞作歸來的青年男女們朝著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煙走去,臉上漾著幸福的笑容。望著淡淡的炊煙,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時的故鄉,心裡很溫暖。
踏著夕陽回家,一路上沐浴著秋風,面對著青山、綠樹、白雲,伴著唧唧啾啾的鳥鳴聲,一切是那麼寧靜、清幽、和諧。
貢山是動植物的王國,昆蟲種類繁多,在清秋時節,當夜幕降臨時,月光灑下一地的溫柔,天地便成了蟲的世界,夜晚的「藝術家」們一個個都上場了,各種聲音抑揚頓挫,平仄相和,聲音時而短促,時而悠揚輕柔,和諧悅耳,簡直勝過世界上任何一種交響樂曲,真是「梧桐飄落葉,秋蟲情更痴」。聆聽著這天籟之音,似乎可以放下白天的一切疲憊,生命又回到了原始的本真。這蟲聲讓我想起了童年時在家鄉捉蛐蛐的往事。
在七八十年代,小孩子們幾乎沒什麼玩具,在秋收過後,孩子們都埋著頭在包穀地裡或荒野裡翻著瓦礫和土塊,專心致志地找著蛐蛐。我們小孩子捉到蛐蛐後會把它關在一個用木頭雕刻出來的精緻的小盒子裡。這種小盒子通風透氣,上面部分用藤蔑做成的,簡直就是一座精美的小房子。孩子們都想捉到雄性的蛐蛐,因為雄性的蛐蛐好鬥,外形又漂亮,黑褐色的身體,翅膀上有兩條龍形的花紋,和同性鬥架時很勇敢。可惜,這一切已成為遙遠的回憶,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都不親近大自然了,他(她)們已在網路遊戲中迷失了方向。現代文明豐富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同時,是否也給我們帶來了人性的危機?
中國人是喜歡尋根的,這黑土地、大自然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根,大部分中國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土地上,享受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一切,它應該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我愛貢山,因為貢山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我隨時可以領略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和雅趣。我愛貢山一山的濃翠,一水的縹碧,一方民眾的淳樸……
我愛貢山的清秋,我愛它的寧靜、清幽、和諧。它讓我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裡找到了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