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南極出現了異常情況。
這裡似乎被一種「新物種」入侵了,而且入侵的勢頭非常兇猛。這個「新物種」渾身透紅,遠遠地看上去就如同是血染紅的雪,給人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
「新物種」還入侵了烏克蘭國家南極科學中心,看上去仿佛整個基地都陷入了血泊之中。
科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雪中含有一種叫極地雪藻的微生物,它們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存,並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
但當溫度升高時,就會開始迅速生長。
因為其含有蝦青素(類胡蘿蔔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也有其他類似的藻類會呈現出黑色、棕色或者黃色。也有人將其稱為「西瓜雪」。
「西瓜雪」並非首次出現。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經在《自然諸短篇》中記錄過這一景象。
但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出現頻率正在不斷增加。
此外,科學家也表示:
當冰雪呈現紅色的時候將會降低對陽光的反射、加快融化速度,如果大面積出現將會加劇氣候變暖的情況,威脅到生態系統!
然而,這並不是第一個壞消息!
NASA地球觀測衛星(Landsat 8)分別於2月4日和13日拍攝的兩張圖像,展現了鷹島(Eagle Island)在短短數日內發生的巨大變化。
2月4號的時候,鷹島頂部仍有大量積雪覆蓋。但在2月13日時候,出現了多處明亮的藍點(融化的池塘)和裸露的地面。
據英國《衛報》2月13日報導,巴西科學家2月9日在南極西摩島上測到當地氣溫一度達到 20.75℃。
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 20℃ 氣溫值。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報告顯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
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宛若一陣接一陣的警鐘。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冰雪消融......人類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南極的劇變,無疑是整個地球生物圈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的一個縮影。每一種動物或植物,包括人類本身,無不籠罩在這樣的陰霾之下。
禍不單行,就在科學家測得南極20℃高溫的同一周,還發生了超大型冰川斷裂瓦解的重大事件。
這一冰川,足足有整個馬爾地夫這麼大,面積超過300平方公裡。
從斷裂、瓦解再到消融,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而這樣的物理變化,正在南極多處上演……
同時,很多攝影師都喜歡在冬天去拍攝「氣泡冰」,而最近有這些「氣泡冰」的琥珀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慌了。
因為,這些「氣泡冰」是由釋放的甲烷在靠近湖面過程中凍結形成的。
甲烷在釋放,如果不是因為冰將其凍住的話,會怎麼樣……
現在整個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正在快速融化,裡面含有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現在到處是由冰水化成的湖泊,甲烷冒著泡從湖水中湧出。要知道,甲烷作為溫室氣體,它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8-36倍。
因為全球變暖,像這樣看似仙境,實際卻令人難過的「美景」,還有很多。
比如海洋赤潮——
赤潮,國際上把它稱為「有害藻華」,它發生時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紅色景象,因此被許多人比喻成「紅色幽靈」。
看起來是景色奇觀,其實,它是水中的一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遊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從而引起水體變色現象。
還有螢光海灘——
「一汪湖水,在深夜裡熠熠發光。」
你相信嗎?科幻小說裡描述的場景卻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海洋浮遊生物受到刺激後,身體會發出藍色霓虹燈般的螢光,當它們聚集起來時,就會出現「螢光海灘」的景象。
「螢光海灘」雖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但背後的隱患卻不得不讓人們提高警惕。被統稱為「夜光藻」的這種藻類,不但是重要的海洋發光生物,也是沿岸水域中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
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對海洋漁業有一定的影響。
「美麗」的背後
竟是如此令人憂心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
而人類需要大自然
從今天開始,你會有意識地保護它嗎?
【來源:TOP旅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