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生物學主要是通過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具體三維結構,從最底層詳細闡明各種分子的作用機制,如酶的催化機制、信號通路中互作分子的互作機制以及疾病發生過程中蛋白質摺疊變化等。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蛋白結構解析的論文,其實這類文章結果也沒有想的那麼難懂啦。
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的研究套路。蛋白結構的文章,我們先不管質量咋樣,高大上的結構圖先來一張,什麼結構示意圖、拓撲圖、晶體結構圖....先來一張,外加一張看不懂的蛋白結構的參數表,先把人唬住。
這篇文章主要解析了卡波氏肉瘤病毒ORF57單體和二聚體的結構,ORF57蛋白的穩定有利於促進病毒的複製,而它的穩定性是通過蛋白結構二聚得以實現,所以就研究了二聚的詳細機制。
結構解析出來了,我們就對這個有很多螺旋、片層的三維結構做一個分析,發現蛋白N端有一個長臂,包裹了另一個單體的核心區域,而且兩個單體的核心區域是反向平行的形成相互作用。猜想,N端長臂和核心區域的相互作用介導了ORF57的二聚。
接著作者對ARM進行缺失,突變interface間的胺基酸,之後檢測蛋白的二聚化(之前講到了,二聚化影響蛋白的穩定)。
接下來的驗證實驗大家應該都看懂了,就是缺失ARM後,跑個WB,看下不同缺失對蛋白單體及二聚的分子量大小影響,和對其核定位是否受到影響。
突變Interface上的胺基酸,(小黑板:全長蛋白的截短以及突變AA的選擇性,老闆上回作報告時語重心長的告訴在座研究細胞及機制的小夥伴:你們對目的基因做截短的時候,最好能綜合考慮下我們蛋白的二級結構(helix/sheet),不要隨便一刀切這,一刀切那,切的沒活性白瞎了,直白不我聽了反正跑偏了。對於相互作用界面突變AA的選擇上,我們一般有幾個原則:
文章對interface上的AA進行突變後,又用WB和螢光共聚焦驗證了活性和核定位。
然後這個蛋白有個鋅指結構域,又研究了鋅指結構域對蛋白表達和穩定性的影響,繼續突變鋅指結構域的胺基酸,發現Zinc bindingmotif破壞後會影響蛋白的二聚及穩定性(Q-PCR.、WB、螢光共聚焦)。
主線就這樣走完了,然後就得出重要結論,首次解析了ORF57單體和二聚體的結構,揭示了ORF57的穩定性和二聚化的分子機制,為卡波氏肉瘤病毒相關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好了,今天就策到這裡,6分多的文章就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