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行業和全社會關注的東嶽集團150萬平方米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一期工程在淄博投產,這標誌著我國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質子交換膜在技術和裝置生產規模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質子交換膜作為氫能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將為我國氫能產業規模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被稱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的「晶片」。東嶽集團歷經十幾年科研攻關,突破了這一核心技術,成為全球為數不多掌握這一技術的公司之一。據介紹,東嶽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一期工程年產量為50萬平方米,全部達產後,可實現年產量150萬平方米。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6.2億元,分為南北兩個廠區建設,計劃佔地面積約308畝;截至目前,南北區一期項目總投資已達到4.39億元,目前建成投產的是氫能北廠區一期項目。
北廠區主要產品定位為燃料電池膜配套化學產品,為基礎原料生產場地,包括三套生產裝置,產品及規模分別為500噸/年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100噸/年全氟正丙基乙烯基醚(PPVE)及20噸/年含氟綠色表面活性劑、1000噸/年六氟環氧丙烷(HFPO)、配套公用工程車間、中心配電室、綜合倉庫、控制中心、質檢中心、汙水處理等輔助工程。南廠區一期建設研發中心、1#燃料電池膜生產車間以及相應的配套裝置,用於生產燃料電池膜及輔助增強材料。
北廠區項目於2019年5月份開工,11月份完成主體施工,今年6月1日完成安裝調試施工,6月18日取得試生產許可,目前已穩定運行5個月,生產出合格產品。通過項目建設,實現了由實驗室裝置向工業化裝置的平穩過渡,為今後實驗室和中試項目向工業化裝置轉化積累了一定經驗;生產自動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自控率由原來的51%提升至現在的85%;優化同類工藝,對同類型工藝的實施進行了細節調整,如配料系統、乾燥系統、脫水系統、水鹼洗系統、精餾系統,借鑑東嶽集團內各裝置的優秀工藝設計,實現生產系統的平穩運行再提升;實現生產系統環保設計,向設計要環保、向環保要效益;從反應機理出發,將副產物合理回收,實現副產物經濟效益化。
隨著氫能北廠區一期項目的順利建成投產,二期項目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項目二期工程,北廠區計劃建設185噸/年含氟功能單體一期項目、50噸/年全氟離子交換樹脂。目前,單體項目勘察報告、裝置立面圖、規劃文本、安全預評價及環保評價已基本完成。南廠區二期計劃建設全氟磺酸樹脂粉末項目。目前,勘察報告、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安全設施設計專篇已完成,完成施工圖紙的出圖。
在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清潔能源的使用勢在必行,氫燃料電池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在汽車領域,而燃料電池膜更是電池中的關鍵一步。東嶽氫能150萬平方米/年燃料電池膜及配套化學品產業化項目的建設,可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的落地提供堅定的後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