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囖~,樓主其實你說來說去都不不太明白4300K和6000K的後面這個K到底是什麼東西罷了。或許你知道那個k是代表色溫,但是色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以前和不是很懂的。 其實是這樣的: 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色溫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輻射在可見區和絕對黑體的輻射完全相同時,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輻射相對說要多些,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輻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稱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準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螢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4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引用了一段定理。其實說白了就是: 光線從光源到我們眼睛或者經過一定的反射再到我們眼睛。我們眼睛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光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少其中一種色的光是很少見的,除非實驗室)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就是藍光的量),有些則偏紅(紅光的量),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和計算光線的顏色成分的方法。 上面更你上了節光學可其實就是讓你好了解下面我說的內容。 就是什麼叫做穿透性,就是光線間都有他們的波長…………糟了,我發現我自己挖下了一個大坑,這樣解釋下去怕不是一兩萬字可以解釋的清楚。 往簡單地來說吧。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暖色穩的光線(低於4500K的光線)穿透性會強。冷光(高於5500K)的穿透性不好。其實這就是空氣中的水分子作怪。無論是下雨天還是還是霧氣天,或者冰雨天。空氣的水分子密度都大。這會慮掉一部分本來很亮的藍光。但我們人眼對白光,和冷光是比較敏感的(這就是問什麼家裡用暖光人會比較放鬆了,沒那麼敏感嘛)。所以我們就是下雨天還是會覺得冷光很亮,也照得遠,但是我們就是看不清楚遠處的東西。 總結一下就是說: 在同一流明值下: 白光、冷光我們覺得比較亮顯眼,醒目,但是經過折射我們總看不清楚細節。 暖光:其實它不是有什麼強的,其實是因為沒有藍光會被水濾掉的弱點罷了,所以光穿過水或者玻璃光的總體強度下降得少損失不會太多。 然後就說說流明這一個東西了。你肯定都知道眼睛對白光是最敏感的。這就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同一流明值4000K一下色溫的光線看起來沒那麼亮。(但是雨天他也不會差很多) 然後就說說,汽車設計前照燈的時候,它既要兼顧自身的照明還有環境過多變性,還有就是別把對頭車的司機照得頭暈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法。 所以就造就了我們一般汽車的前照燈不是很亮的情況。 你說了當然知道「我當然知道4300K的實用性強多了」。這是一個經過多次試驗的折中的方法。你說4300K和6000K差多少,我只能告訴你沒什麼差別。 等等,你先別發脾氣。 這裡的差別就是在於你的車是經常在哪裡開。像我們在南方會常下雨的,或者在四川、重慶,老有霧氣的,我就當然選折暖光的好些(低色溫)下雨天多嘛。有些地方沒什麼霧的,例如西藏啊,新疆,甘肅之類的。車少,下雨更少。路又不好。當然選著強力的冷光燈好啦。 另外你的車說帶了透鏡,我想應該是濾鏡吧。這樣的話光穿過那個濾鏡肯定會減少光的量。(即使你的濾鏡看起來是透明的)。你加了濾鏡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濾鏡,是否特殊材料的,如果那只是普通的有色濾鏡即便你換了6000K的燈,或許看起來亮了些許。但可能實際運用中變化不大(當初你弄濾鏡的時候無非都是想改變燈的色溫罷了,現在既然都要換燈,何不把濾鏡去除,直接換到你想要的燈的顏色呢?)。 另外我比較建議你把燈的功能分開。近光燈用色溫高的(6000K)遠光用穿透性好的(4500K)。如果感覺下雨天還不行的就把霧燈也也改成較低色溫的氙氣燈(有霧燈專用)。這樣既有藍光,又有金光。遠近兼顧,又實用又騷包。 還有現在市面上有一些事可調色溫的氙氣燈。也是一種選擇。 另外關於賺分的。你也可以回答200分的問題嘛,只要用心回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