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參加貝爾生存訓練營時期,與團員一起攀登蘇格蘭最高峰。
朱煒強在野外的求生能力很強
野外長途跋涉時身體過熱時,吃些乾淨的雪可以補充水分並且降溫。
日前,一檔以野外生存為主題的明星真人秀節目《跟著貝爾去冒險》播出後引發熱議,不少觀眾驚嘆野外生存者的「生猛」和超強能力。其實,在中國也有一位熱衷並擅長野外生存技能的人,他叫朱煒強,被人稱為上海版「貝爺」。
朱煒強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野外生存中,最難吃的是蚯蚓,不僅味道苦澀,放在嘴裡還會不停地蠕動,還有黏液,「生吞蚯蚓是野外生存中突破生吃食物的一個障礙,生吃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的行為,如很緊急的狀態,需要趕路等。」
用幾撮頭發生火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他在紀錄片中的表現,很難將朱煒強和「戶外生存專家」聯繫在一起:略帶書生氣的臉龐,身材也算不上高大壯碩。現實生活中,朋友們稱呼他「小強」。
這個「小強」的確小而強大。
2015年5月10日晚,中央電視臺播放了朱煒強參與拍攝的大型野外生存紀錄片《絕境求生》。該節目在2014年夏季錄製,地點選在稱為中國的「百慕達」的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的黑竹溝。在這麼一片原始森林中,朱煒強和孟鷺「風餐露宿」了三天兩夜。
野外過夜,生火禦寒十分關鍵。
第一晚,因為找到了合適的巖洞,朱煒強很輕鬆就用火石點起了火。第二晚需要露天搭建庇護所,淋了一天雨的植物都十分潮溼,朱煒強找來了含有豐富油脂的箭竹,削下竹皮作為火絨,但嘗試了多次都沒能成功點上火。不過,有著豐富經驗的他,最終借用孟鷺的幾撮頭髮,將火點了起來。
節目中,朱煒強找來扭動著的肉蟲、蚯蚓,以及螞蚱,並將這些食物活活吃掉。在他的眼中,這些都是「野外生存時補充蛋白質和熱量的最佳選擇」。
朱煒強不避諱地說,生吃這些是為了節目看點。蚱蜢、螳螂,吃起來有點腥味,螞蟻卵沒什麼味道。
在他看來,最難吃的是蚯蚓,不僅味道苦澀,放在嘴裡還會不停地蠕動,還有黏液,「生吞蚯蚓是野外生存中突破生吃食物的一個障礙,生吃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的行為,如很緊急的狀態,需要趕路等。」
成為全球10人中的一員1987年,小強出生在上海原南匯區的東海鎮。2005年,朱煒強一人前往英國留學,不久後進入了倫敦的布魯內爾大學,就讀國際商務專業。
大學的社團活動比較多,好動的朱煒強選擇了戶外運動社團,以及射箭和空手道。2007年,朱煒強遇上了克裡斯·凱恩(英國著名野外生存專家),並報名參加了他的戶外生存學校。
第一節課開始,朱煒強就被凱恩吸引,因為他走到哪裡,見到各種不同的野草,都能說出哪些草能吃,是什麼味道。凱恩的學校課程價格十分昂貴,一節五天四晚的課,差不多需要800英鎊。為能順利上課,朱煒強調整大學的課程時段,空出時間去凱恩的學校。為了學費,他送過外賣,還和朋友開公司掙錢。
2010年7月回國後,朱煒強也曾從事不同行業,還曾應聘到馬來西亞駐滬總領事館,擔任商務經理的職務,但他依舊熱衷野外生存。
2013年,朱煒強看到一則「貝爾生存訓練營」的招募連結,動了心。只是那一年,「貝爾生存訓練營」在全球只招募10個人,而報名者超過5萬。報名要求中的一項,是要報名者提供不間斷山路小跑半小時、1分鐘完成100個伏地挺身、不間斷遊泳半小時等視頻材料。
體能是朱煒強的弱項,但經過層層選拔,他最終成為了十名幸運者當中的一人,入選了有著「世界頂級極端探險」稱號的貝爾·格裡爾斯魔鬼生存訓練營。
2013年10月5日,朱煒強來到了蘇格蘭高地。
每天早上7點起床後,先要完成半小時的山路跑,並且要抱著石頭穿過冰冷的河流。之後,是一連串的戶外求生技能訓練,包括如何搭建庇護所、如何做陷阱捕獵、如何在野外生火等。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朱煒強等人要想盡各種辦法尋找食物,保持體溫。蛆、麵包蟲、苔蘚、昆蟲、兔子、各種野草,只要是能找到的食物,他們都會吃。
三四釐米長的白胖肉蟲,從樹皮上摳出來以後,「把頭一擰,拉出內臟,然後就直接放進嘴裡了。」朱煒強至今記得第一次吃麵包蟲時的感受。
「如果有其他選擇,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吃,但身處荒野,如果說不吃的只能夠存活10分鐘,吃了能夠多存活一分鐘,那就必須吃,因為救援可能就在那一分鐘趕到。」貝爾生存訓練營最後的一個環節,是在一個直徑2公裡的荒島上度過三天三夜。當時,10名受訓者當中,有3人因無法繼續而退出。
朱煒強說,當時團隊中有一名澳大利亞女警,是唯一的女性,「她都能夠堅持下來,我一定不能輸。」在這個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120公裡、沒有樹木的荒島上,朱煒強和其他6名受訓者都硬扛了下來。
朱煒強也成為了全中國乃至全亞洲通過貝爾生存訓練營考驗的第一人。
志在教更多人野外自救
遠到蘇格蘭高地、南太平洋無人小島、馬來西亞原始叢林,近至內蒙古老鷹嘴、大興安嶺、浙江桐廬魔鬼十字峽谷,朱煒強戶外探險生存的足跡,遍布各地。
錄製野外生存的節目也是朱煒強忙碌的事情之一。「雖然報酬有限,但有非常好的平臺,可以分享很多東西,可能會幫到需要的人。」朱煒強說,他和團隊在培訓基地也在不斷創新生存的方式,比如野外生火,可以用女生常用的甘油等。
他的目標很明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驢友」能掌握更多的野外生存技巧,減少意外傷亡的發生。為此,他還開設了一個微信公眾號,每天都更新內容,介紹戶外求生、災難自救方面的各種知識和訊息。
「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上看到『驢友』遭遇意外的消息,總是覺得很惋惜。如果這些人能掌握更多的戶外生存技能,或許就能避免傷亡的發生。」
「野外生存,有條件的情況下,我都不會吃生的,畢竟生吃還是有病菌。所以我一直在研究和建議要多掌握些生火技能。」他建議,參與野外生存前,應前期掌握一些野外技能,因為野外生存不僅靠體能,更多偏向用頭腦。例如,野外生火、搭建住所、繩索使用、辨別植物、看星辰等。
「能夠野外生存,更多在於技能和知識的積累,天文地理都要懂一些。」朱煒強還建議,出發野外探險,裝備一定要準備充分,如背包、刀具、乾糧、水、求生工具等。
「你可以不用,但一定要攜帶,這是保證一到緊急情況,可以應急,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他說,到未開發景區探險很危險,即使是他,探險結束後全身也會發疹子,團隊的成員也會遭遇瘴氣、毒氣類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