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國倫敦,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是「大本鐘」,又名「伊莉莎白塔」。伊莉莎白塔坐落於泰晤士河畔,緊靠著威斯敏斯特宮,是宮殿的一部分。每當宮殿內舉行會議時,伊莉莎白塔上方的燈就會點亮。古老而渾厚的鐘聲訴說著由它見證的百年歷史。
看了上面的話,很多人會問: 「那麼「大本鐘」為什麼又叫「伊莉莎白塔」呢?」
其實「大本鐘」是鐘塔裡的「鍾」的名稱罷了。在銘子看來只不過是人們叫得多了,潛移默化下就把它當成了整個建築的名稱。但就像手錶的機芯是來自瑞士的,難道這隻手錶就叫「瑞士」了?所以,「大本鐘」相當於來自瑞士的機芯,並不代表鐘塔真正的名字。它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名字,因為它是威斯敏斯特宮的鐘塔,人們叫它「威斯敏斯特宮塔」顯得既繞口又沒有意義,叫它「大本鐘」卻不代表真正的鐘塔。2012年,英國為了紀念女王迪麗沙白二世登基60周年,宣布名為「伊莉莎白塔」。
今天,銘子就帶大家一起走近伊莉莎白塔。
18位男爵,在1215年組成反王權組織。成員們在男爵們的帶領下,迫使英國國王籤署了英國《自由大憲章》。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蒙·德·蒙特福德男爵召開英國史上第一屆議會。
但是反王權組織並沒有自己固定的辦公場所,於是會議決定在威斯敏斯特宮大前廳召開,並一直都是這樣,偶爾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修士們一起開會。直到1547年,他們才擁有了自己的固定辦公地點——前英國國王主要行宮,舊威斯敏斯特宮聖史蒂芬小教堂。
好景不長,1834年的一場大火讓他們再次處於沒有固定辦公地的狀態。
大火後,議會只能在損壞較小的部分召開臨時會議。這時,建築師斯米爾克建議重新修建兩個建築以供議會使用,該建議果斷通過,建築師們開始夙興夜寐的工作。與此同時,英國人民起義運動勢頭強勁,只有位於泰晤士河畔的位置容易被人民忽略,於是,伊莉莎白塔推開了英國的大門。
97個設計方案為它而生。其中極大部分都是哥德式風格,原因是在16世紀末,英國世俗建築風格大都如此。
至於到底採用了誰的設計?有一種說法是: 由奧古斯塔斯·普京設計,並由愛德華·登特和他的兒子共同建造。另一種說法是: 採用查爾斯·伯利,這位年輕設計師的方案。銘子覺得第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畢竟在許多百科裡都是這樣寫的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開始,鐘的指針和表格的顏色是高雅的皇家藍,但由於工業汙染,英國變成了「霧都」,矗立在高空的塔身和鐘盤也就被染成了黑色。為此,政府耗費了巨額資金與大量資源對鐘塔進行徹底維修,又考慮到鐘盤的脆弱和易髒性,乾脆染成了黑色。

2017年,英國重新把視線轉移到鐘錶上。現在英國已經沒有了汙染,一切都不一樣啦!
於是英國決定對這座經歷了百年歷史,曾被積雪壓慢了,被鳥群逼停了,被時間的侵蝕裂開的鐘塔進行從頭到腳,裡裡外外的維修,可以說是勢必武裝到牙齒!所以,在這為期四年的維修期間,錶盤講再次染回皇家藍!讓伊莉莎白塔,讓「大本鐘」回歸最真實的風採!

馬上我們就迎來2020年,大本鐘再次敲響的日子指日可待。相信經過了四年的精心修理,伊莉莎白塔將展現出最具魅力的身姿,大本鐘也將奏出最悅耳動聽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