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張一山、唐藝昕領銜主演的古裝武俠輕喜劇《鹿鼎記》熱播中。該劇改編自金庸同名小說《鹿鼎記》,以清代歷史為背景,講述了出身市井的痞賴少年韋小寶因機緣巧合闖入江湖和皇宮,憑藉超凡智慧周旋於武林門派和朝堂官場之間,並走向人生巔峰的反轉傳奇故事。雖然張一山版《鹿鼎記》被很多人詬病,但這也只能說是劇組的問題,張一山本身演技還是很在線的,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也一直是經典之作,一直被翻拍。
說起《鹿鼎記》,其中出現了不少地方,大家都能一目了然,比如揚州,五臺山,寶島臺灣,雲南沐王府等,而有一個地方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哪裡,那就是神龍島。在金庸小說中,神龍教為明末清初的江湖勢力極為龐大的一個邪教。神龍教也極擅長用毒,教徒功夫也是了得,其總部神龍島也是毒蟲橫生,十分兇險,易守難攻。據揚州水師提督施琅描述,神龍島十分兇險,尋常人前去只是送死,雖率水師攻打,但收效甚微。後韋小寶領旨在準備攻打神龍島時,施琅說了一段話:「卑職聽說大人是要從大沽經海道前赴遼東,是以預備了這一帶的海圖,卑職一向喜歡海上生涯,海圖是看慣了的」,由此可見,神龍島應在遼東一帶。其實,金庸在寫神龍島時,是有參考原型的,那就是位於遼東半島的大連蛇島。
蛇島不大,面積僅0.73平方公裡,距陸地最近處約10公裡。島的輪廓呈不規則長方形,由西北向東南延伸,長1500米,寬700米。島的周圍除東南方向有一小片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地形西南高,東北低;主峰在西南角,海拔216.9米,呈單面山。由山脊斜向南、東、東北和西北切割成扇狀形6條衝,溝地面緩傾,但崎嶇不平。小島有2萬多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蛇類蛇島蝮蛇,鮮有人敢登島。現在看來,原來所謂的「神龍」,只是洪教主嫌「蛇」不好聽,自稱為「神龍」而已。
幾千萬年前,原先這座島不叫蛇島,或者說它還不是島,因為它是與大陸連接的一座座小山峰。後因造山運動,使渤海地區下陷,最後形成渤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被海水隔開了,蛇島也是在那場造山運動中形成的。通過它四周懸崖峭壁,還能看出斷裂的痕跡。蛇島在形成的過程中,與大陸的分分離離,導致動物大量滅絕,慢慢島上只有善於忍飢挨餓的蝮蛇和會飛的候鳥存活下來。
蛇島具有獨特的石縫結構,對蛇的生存至關重要,蛇過冬需要2-4℃的溫度,而天然的石縫,為其過冬提供了適宜的溫度,同時在石縫中,還有老鼠的洞穴,為蛇提供了過冬的食物保障。另外,蝮蛇的生存能力特別強,一年只吃「兩頓飯」,春秋兩季遷徙的候鳥路過蛇島,短暫停留時,它們就成了蝮蛇一年的口糧。
四周的許多小島,由於被千百年來漁民上島亂砍亂伐,都已經光禿禿。蛇島也因為毒蛇遍布,沒人敢上來,反而保護了蛇島,使蛇島上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風景秀美。
雖說蛇島環境保護了,但蛇的數量卻在減少,這麼危險的島嶼,一般漁民不敢登島,但極少數大膽的獵蛇者不在其中。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民間有用蛇泡酒治病的謠言,蛇島因無人管理,濫捕濫獵,周邊經營蛇酒生意的現象較為普遍。為了保護蝮蛇,保護蛇島生態環境,從80年代開始,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封閉了蛇島,還有工作人員輪流長年住在島上,做起了保護蛇島的善良"神龍教徒",一晃就是40年。
蛇島盛產的蝮蛇是一種從眼睛到口角貫穿一條黑褐色寬眉紋的「黑眉蝮蛇」,體長可達1米左右,比一般蝮蛇毒性更烈。它也是是世界上唯一只生存一種蛇的海島,毒蛇或掛在樹上、或在巖石上,或蜷曲在草叢中。科學研究證明,島上蛇所產生的蛇毒是寶貴的藥用資源,它製成的藥劑對治療各種神經肌肉、血液循環等疾病能起到良好效果。為了島嶼的持續發展,現在大連建有蛇島製藥廠、蛇島醫院、神龍藥業、大連蛇島旅遊公司和蛇類生物研究院。
如今,蛇島已經有部分安全的區域對外開放,如果你藝高人膽大,不妨來蛇島體驗驚險刺激的感覺。對這座現實版的神龍島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