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直撲舷窗的巨浪,海島行報導組乘坐的青島海監船駛近小嶼,坐落在嶗山區中韓街道山東頭村南側海面上的這個小島,面積僅0.01129平方公裡,距陸地最近點14公裡。
這樣一個「小不點兒」,在大海中可謂汪洋一粟。
引人入勝的海蝕地貌
從大公島駛近小嶼,從小嶼以南的海面上望過去,一道有名的景觀映入眼帘:小嶼的「南天門」——小島的南面峭壁上,浮雕一樣地凸現著一道略呈方形的海蝕拱橋,形態頗為奇異、逼真。
站在船頭的記者拿出相機,想拍張「南天門」照片,但腳下的甲板劇烈顛簸,記者只能一手抓欄杆,一手拿相機拍,連拍十幾張,都因為船隻在海浪中搖晃而拍不出一張清楚的。「這一天青島海域海上陣風7級到8級,浪高2米到3米。」市海漁局副調研員周健偉介紹,小嶼的周圍都是刀刻一樣的峭壁,一直就沒有人上過這個小島,今天這樣的天氣更無登島的可能。
船隻離小嶼越近,浪就越大,「海面下也是陡峭的礁石。」周健偉介紹。在記者要求下,青島海監支隊的同志把船開到了離這個小島儘可能近的安全半徑內,約50米,「不能再往前走了」,海監支隊工作人員李強告知,再往前就碰到礁石了。
不能上島,就圍著小島多轉幾圈,好好端詳一下這個「個性小島」,風浪再大,也得仔細瞧瞧!船隻從小嶼南面,再向東、向北、向西,一圈轉過去。
「小嶼是基巖島,整個島呈東南—西北走向,島頂呈橢圓形,東南部高,西北部低。」國家海洋局一所海島專家陳勇介紹說,青島的海島在地質構造上和大陸緊密相連,是陸地地質構造的地層及巖體向海域的延伸,在歷史上曾是陸地的山體或丘陵的一部分,後因海水侵蝕而成為海島。
地質構造是形成島嶼的決定因素,而長期強烈的海水侵蝕及風化剝蝕塑造了景觀各異的島嶼地貌,小嶼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海蝕丘陵島嶼。在像搖籃一樣大幅搖擺的船上,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幅幅「海蝕」地貌。
陡直的山崖和巖石,都被縱向切割成一個個長條,從崖頂縱貫而下,「海拔41.9米的小嶼,在海蝕作用下,小島四面都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山脊呈鋸齒狀。」陳勇說。誠如所言,小島的山脊遍布這種鋒利的「鋸齒」,只有橢圓形的島頂,覆蓋著一些綠色,才約略給人一些溫和之感。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處處的懸崖峭壁給人一種感觸:這的確是一個有著強烈個性和張力的小島,這「鋸齒狀的山脊」,無疑給人們的攀援帶來了巨大的難度,咫尺之間,卻讓人可望而不可及,把人類的足跡「拒之門外」。
船隻一路乘風破浪,又轉到島的東面、北面,記者發現,這裡的海蝕地貌同樣十分發育,有多處海蝕洞穴,海蝕裂隙等處處可見。從這裡的角度看,小嶼仍然是道道陡崖,但已不是和海面成90度垂直的,而是構成了100多度的角度。這就是說,即使巖石上沒有「鋸齒」,欲上島的攀援者也需要大幅度仰身才能向上攀登。
「因島體較小,所以叫小嶼,小嶼的海島面積僅為7520平方米。」這是載於文字的對這座島嶼的介紹,但親歷其境,你對這個島的認識就不會停留在這個 「小」字上。在呼嘯的風浪中,我們似乎更走近了一座小島的生命、歷史。島西側有幹出礁,到這裡,這個小島陡直剛毅的線條低緩了下來,一片片矮小的礁巖伸入海中,但依然迎接著不息的浪花拍擊……
名副其實的「鳥島」
據介紹,這個小島上無淡水,基本無土層,只有石縫中長有小山草,在海風中顯現著頑強勁疾。
但小嶼仍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小島。各種海鳥、候鳥在這個小島上生長繁殖,該島與著名的「鳥島」大公島相距1.2公裡。
大公島、小嶼,一大一小兩個「鳥島」,互相之間距離不遠,兩島之間的鳥類是否有聯繫?因為鳥類的棲息,兩島是否存在某種奇妙的呼應?
果然,當地人士的說法印證了記者的這一猜測。「該島與大公島相距1.2公裡,處在大公島上各種鳥類的活動範圍內,鳥類常在兩個島之間穿梭往來。」海島專家陳勇介紹,由於小島上人跡罕至,島周圍懸崖高聳,巖縫洞穴密布,良好的棲息環境使小嶼鳥類繁多。而大公島又是海鳥和候鳥的主要棲息繁殖地,是中國東部候鳥遷徙必經之地。
「大公島、小嶼鳥類有100多種,島上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9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8種。」陳勇介紹,扁嘴海雀就是其中一種珍稀鳥類,扁嘴海雀背部黑、肚皮白,也被稱為「青島小企鵝」,青島是它在國內惟一的繁殖地。青島林業局環保志中上次對它的記載是1992年,直到2011年,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曾曉啟教授和市林業局鳥類專家王希明,才再次在大公島上發現了它。
「再過幾天,銅嘴雀就要飛過來了,秋季,從大公島到小嶼的天空,常見這種鳥在飛翔。」青島海監支隊工作人員李強說,這種鳥每年5月、9月都會來。
初秋的海天之間,海鷗,斑鳩,野鴿,三兩隻為伴,時時掠過小島的山脊。「不少鳥類在這裡有兩個落巢點。」嶗山區海漁局海島工作人員季魯告訴記者,大公島是鳥類的主要集聚點,而千米以外的小嶼,因為巖石縫隙多,也是鳥類願意光顧的所在,雖然食物不多,但鳥兒可以飛過去玩耍,把那裡當作它們度假的地方。小季頗自豪地說,他有眼福,常望見這些鳥兒大鳥帶著小鳥,一家子地從大公島上飛過去,小嶼,成了這些鳥類的「第二居所」!
「前幾天,有鷹從大公島飛到小嶼」,季魯介紹說,有的早上從大公島飛到對面島上,晌午、或者傍晚再飛回來。
大公島上,不同的候鳥遷徙時段有所不同,比如,珍稀的扁嘴海雀一般2月上島繁殖,5月離島。但不同的鳥類,許多都會選擇時時飛向對面的小嶼,在安靜的小島上享受自由自在的「度假時光」。對鳥兒來說,這似乎也是一種不可錯過的幸福生活吧。
個性決定命運
望著海面上這座與眾不同的小島,記者想起了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壁立的陡崖,把小島隔絕在人類活動之外,小嶼的這一特點,終究成就了它與眾不同的命運。
業內人士認為,它的地理、植被、動物資源,它的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環境的維護,都在呈現一直未被人為改變和影響的狀況。「對鳥類來說,小嶼一定有著宜居、安靜的環境,不然,銅嘴雀、鷹等,還有不少海鳥,不會把它作為第二居所。」海島專家陳勇笑著分析。
小島未來的存在以及開發利用的前景如何?有關專家談到了這座小島在功能規劃上的情況。「小嶼處於大公島保護區範圍內,屬於市轄—嶗山海島區大公島海島組團內。」海島專家陳勇說,小嶼屬生態保護用島,它的功能規劃為:保護海島生態系統。
這說明,業界已充分認識到這種純粹原生態的海島資源的價值,所以把生態保護放在了首位,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可望而難以企及」,正是小島的這一個性,為自己保留了「不敗金身」,成就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生態資源,一道富有特色的海島景觀,一筆稀缺的、原生態系統的財富。
海島檔案
小嶼位於北緯35°57′46.7″,東經120°28′46.4″,面積0.01129平方公裡,最高點海拔41.9米,海岸線長610米。
該島為基巖島,島西側有幹出礁。島上無淡水,基本無土層,石縫中長有小山草。各種海鳥、候鳥在島上生長繁殖,鳥糞很多。該島與大公島相距1.2公裡,由於島嶼周圍峭壁林立,暗礁叢生,小嶼至今還是一個「上不去人的島」。(錢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