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平洋上,我國有一座因「造型」聞名世界的島嶼——龜山島。
龜山島位於臺灣省東部海域,距離宜蘭縣頭城鎮海岸約12公裡,孤懸在波濤洶湧的西太平洋中,是臺灣唯一的一座活火山島嶼。龜山島東西寬3.1公裡,南北長1.6公裡,面積約2.84平方公裡,在行政區劃上隸屬宜蘭縣頭城鎮。
龜山島因外型像一隻浮在水上的烏龜而得名。大家可以看看整個島的形狀,島上有兩個圓峰,東邊的小峰像龜首,中間的大峰像龜甲,西邊的條形石灘像龜尾。由此,龜山島曾被外國評為全球「造型最酷」的天然島嶼之一,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龜山島最高點海拔398米,加上3米高的兩層觀景臺總高度為401米,被稱為「401高地」。島嶼北部和西部分別有龜尾湖和龜首潭兩個湖泊。獨特的火山島地質造就了島上溫泉、冷泉、海蝕洞、硫氣孔等景觀。
在1977年以前,島上一直都有人居住。根據文獻記載,自1853年開始龜山島上就有人口定居。龜山島屬於私人產業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當年為福建林家所有,1876年時轉讓給臺灣本島的壯圍陳家。龜山島雖是私人產業,卻是個無人島,漁民常到島上休息,逐漸留居,發展成為村落,土地都是向陳家承租的。但漁民因為居住困難與海上交通不便,不少人陸續搬回臺灣本島。
到上個世紀70年代,島上有120多戶、約700人居住,大多是閩南移民,靠捕魚和種植花生維持生計。1977年,國民黨政府將龜山島劃入火炮射擊試驗場的射擊區域,島上居民不得不舉村搬遷到臺灣本島宜蘭縣頭城鎮,從此島上再無人定居,至今龜山島上還留有當時村民使用過的房舍、寺廟和學校等建築。
這期間還有一個小故事。龜山島上原本有一間建立於清朝鹹豐年間,原名為拱蘭宮的普陀巖,當島上的居民在搬遷的時候,將島上的媽祖廟拱蘭宮也一同遷走,導致廟在而媽祖神像已去,駐島的軍人只好將之改為觀音廟,奉祀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以作為精神寄託,改稱「龜山島普陀巖」。
直到2000年,封島20多年後,龜山島才對外開放旅遊。為了保護島上的生態資源,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為封島期,3月到11月底才對外開放,而且每天只開放1800個登島名額,需要提前預約,而最高峰「401高地」每天只有100個登頂名額。
龜山島附近海域是臺灣三大漁場之一,特別是3月至9月是龜山島的賞鯨季節,在這個時節搭船前往島嶼的途中,有很大機率會看到數十隻鯨豚成群結隊,在海面跳躍、旋轉的畫面。
今年恰逢龜山島開放觀光20周年,當地的景區管理部門最近搞了一個慶祝活動,就是徵集姓名中有「龜」字的遊客,可獲得免費登島的機會,不過這個活動也引發不小的爭議,畢竟用「龜」字取名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據說目前只找到4個人。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人符合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