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上的鎖鏈——美國打造的第一島鏈

2021-01-08 KIM哥看世界

1951年1月4日,美國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提出:「美國應該在太平洋建立日本-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的近海島嶼鏈防禦區。」 隨後,美國便與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和韓國籤署了安全條約。從此,由一串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的群島變成了美國打造的「西太平洋上的鎖鏈」。 這就是所謂的「島鏈」,在後來則成為了美國為打壓社會主義國家海洋權益以及控制太平洋的工具。

西太平洋島鏈

從東亞的整體來看,美國打造的所謂「島鏈」已經對我們形成了包圍圈。 但是,就實際戰略價值而言,太平洋上的「三大島鏈」對我們有著最大的威脅,尤其是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組成的第一島鏈。其地理位置距離我們最近,第一島鏈主要位於中國海域與太平洋的分界線。 東海區域的島鏈從臺灣島的西側延伸至日本列島。南海區域則包括菲律賓西部和越南東部的大多數島嶼,上述島嶼構成了第一島鏈。實際上造成了中國近70%的南海的航行面積。

而第一島鏈的最北邊是日本列島,其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側,太平洋的西北部。形狀為拱形群島,總面積37.2萬平方公裡,南北長2500公裡,由數千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 日本列島的都為狹長的島嶼,擁有蜿蜒的海岸和眾多海灣。 而該群島的上的任何陸地與其海岸線的距離都在100公裡以內。

日本地圖

而美國在日本駐紮著大量軍隊,總人數達到36365個。美軍基地是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的產物,在美軍佔領日本之後建立。 至今它仍然是美軍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美軍基地的存在是美日軍事同盟的重要基礎。目前,駐日美軍擁有88個軍事設施和基地,美軍在日本的總部位於東京的橫田基地。

位於日本列島南部的是琉球群島,其位於東海的東部邊緣,從東北到西南,全長超過1000公裡。 主要島嶼為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其中有60多個有人居住,其餘400多個均為無人島。 從歷史上看,琉球群島長期以來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 距中國沿海的上海,寧波和溫州僅700多公裡。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琉球群島被美國長期佔領。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有70%以上集中在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

第一島鏈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臺灣島。作為中國最大的島嶼,自古以來就一直就是戰略要地。它位於東海南部,臺灣海峽以西(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沿海75-220海裡;東面為太平洋,東北與琉球群島相鄰,距衝繩約335海裡; 南邊為巴什海峽與菲律賓北部隔海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裡。臺灣島又長又窄,從北到南約394公裡。 最寬的地方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大約144公裡,佔地35800平方公裡,佔臺灣省面積的99%以上,是中國臺灣省的最主要島嶼。

臺灣島

臺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核心,戰略地位可謂最為重要,臺灣島位於東海與南海的咽喉,若能掌控臺灣島,便可以突破第一島鏈,同時也擁有了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菲律賓群島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西面為中國南海,東面為太平洋。該群島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全部屬於菲律賓。菲律賓群島與臺灣南北相對,臺灣在其北方,而南部則是沙巴,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東北方則是菲律賓海與馬裡亞納群島 。 美國和菲律賓原本屬於軍事同盟,但是,在冷戰結束後,根據菲律賓的相關法律,美國在1990年代中後期失去了在菲律賓駐軍的權利,不得不從菲律賓撤軍。不過近年來,由於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美國希望重新部署其在菲律賓的軍事力量。但是,菲律賓尚未通過有關的駐軍法案。因此,美國只能與菲律賓籤署訪問部隊協議。根據協議,美軍駐紮菲律賓只能視為訪問(通過向菲律賓進行多輪巡迴維持軍事存在)而不是駐軍。

菲律賓

大巽他群島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 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裡曼丹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四個主要島嶼和它們各自的附屬島嶼。 除了加裡曼丹和塞巴蒂克島的北部,都屬於印度尼西亞領土,美國在這裡沒有駐軍。但是在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美國卻擁有許多海軍和空軍軍事基地。 此外,美國還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汶萊,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都進行了協商,以期建立更多新的軍事基地。

東南亞諸島

美國傾力打造所謂的「島鏈」,就是試圖將島鏈作為根據地來阻止我們進入太平洋。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海上力量就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 面對美國的包圍,我們自然不能坐以待斃。 而島鏈之間的海峽自然成為突破島鏈的關鍵。

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石垣水道(石垣海峽)、與那國海峽等,及巴士海峽、菲北海峽群,菲律賓南部海峽群等都是中國通向西太平洋的重要國際航道。大多數海峽都類似臺灣海峽,為各國都能通行的國際水道。中國的軍艦也多次的通過這些海峽到更遠的西太平洋執行各種訓練及訪問、護航、科研等任務。而想要突破第一島鏈實際上並不容易,因為如果中美發生衝突,那麼第一島鏈將會是美軍的「橋頭堡」,島鏈上的美軍基地相當於美軍一個個巨大的航空母艦,會對我國造成嚴重的威脅。

西太平洋

雖然以眼下的局勢,在西太平洋上我國不佔任何優勢,但是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上升並且與島鏈國家關係的不斷改善,同時,美國的霸權主義讓世界各國愈發反感。相信以中國人的大智慧,加上對周邊國家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各個島鏈終會被我們所突破。島鏈,也許會延緩我們的前進步伐,但絕不可能阻止我們前進。

我是KIM哥,期待您的關注!

突破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圍堵中國,美國精心劃出5條島鏈封鎖,第一島鏈名存實亡?
    美國部署的五大島鏈有什麼不同?第一島鏈名存實亡是真是假?第一島鏈指東亞海岸線向東延伸的廣袤狹長的海域,北起千島群島,南經日本本土,向南依次為琉球群島、菲律賓、大巽他群島,最南端至印度尼西亞的加裡曼丹島,相當於沿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完全隔絕亞洲大陸和外部海洋。
  • 專家:海軍穿第一島鏈次數增多 打破60年絞索
    李傑新華網9月21日報導,「第一島鏈」,在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處心積慮設計的扼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道絞索,在新世紀則成為美軍加緊實施「重返亞太」和「亞洲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抓手。近年來,美國進一步挑唆日本、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包圍中國,不斷加大了「第一島鏈」的封鎖和圍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島鏈上各個海峽水道的封鎖力度。
  • 美國構建第一島鏈,為何說臺灣島是關鍵,看我國如何突圍!
    這個島鏈戰略從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提了出來,用來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各國形成威懾。美國著名的軍事家麥克阿瑟甚至將第一島鏈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第一島鏈最近處距離我國僅有160公裡,從而可以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投射力量。不得不說,這個戰略思想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這樣就能把中國給封鎖起來嗎?位於日本九州島最南端的大隅海峽,就是所謂的第一島鏈地帶的重要海峽。
  • 真的不能突破第一島鏈嗎?096型或將改變...
    如何看待我國核潛艇被美國商業衛星追蹤到這件事呢? 拋開事件的真實性來說,如何看待我國核潛艇被美國商業衛星追蹤到這件事呢?事情的嚴重性絕對比你腦海中預想的後果還要嚴重。了解印太地區地理的人應該都清楚,在亞洲東部和太平洋的西部地區,存在這三條鎖鏈狀的島嶼分布。
  • 遼寧艦突破所謂「第一島鏈」,進軍太平洋,需要面對多大的壓力?
    中國軍事力量在亞洲排第一以前很多人可能認為中國軍隊徒有人多優勢,可如今我們已經把人海戰術轉化為高科技戰略。去年,我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美日德三國的總和,可以招募的士兵人數超過了兩億,就單單從軍隊數量上就已經掃平了亞洲大陸。
  • 中國艦隊穿宗谷海峽 「第一島鏈」被撕得支離破碎
    尹卓認為,我們跟俄羅斯合作,進入北太平洋,這是一個不針對任何國家的一個完全和平的行動。「第一島鏈」被撕得支離破碎在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的構想中,由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組成的「第一島鏈」能夠有力阻止中國海軍向遠洋發展。
  • 關島在遙遠的太平洋西岸,美國是如何把關島變成本國領土的
    二戰之後,為了維護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對部分亞洲國家進行封鎖,美國提出了所謂的「東方弧線」新月防線。其具體方案就是在亞歐大陸邊緣,各太平洋島弧鏈上駐軍,將亞洲國家的海軍力量限制在島鏈之內。一旦有戰爭需要,這些島鏈又能成為進攻亞洲大陸的跳板。
  • 附三大島鏈知識點
    到了美國,到書店一看,發現世界地圖變了樣,中間是美洲大陸,中國被挪到了左邊,而歐洲大陸跑到了右邊。這一種習慣了的視覺記憶被改變,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新鮮感——原來世界可以變成這樣。中國的地圖形狀像一隻大公雞,而日本的國土像一隻襪子。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所以河流大多是從西往東流,所謂「水從高處流」。隋煬帝發現南方的糧食因此不能北運,於是修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北京一直修到杭州。
  •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根據夏威夷-帝王島鏈的重新定年與澳洲-南極洲板塊重建的結果,還原了五千萬年前太平洋板塊運動轉向的機制。  夏威夷-帝王島鏈是早期研究熱點與板塊運動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其中:帝王島鏈位置較北、南北向分布;夏威夷島鏈位置較南、西北-東南向分布。
  • 距離中國僅有3000公裡的關島,怎麼就成美國領土了?
    美國遏制中國的第一島鏈,由日本列島、衝繩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構成;而第二島鏈則是由馬裡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等組成。第一島鏈是排在前面當炮灰的,第二島鏈就需要美國自己出手幹了。隨著中國海軍力量的崛起,第一島鏈逐漸喪失作用,衝繩和橫須賀的美軍基地逐漸地位下降,關島越來越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最重要戰略支點。如此重要的地方,距離美國本土那麼遠,美國是如何取得的呢?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板塊俯衝如何起始仍有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的研究熱點。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開展多個鑽探航次,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美國將在西太平洋軍演 與中俄軍演時間重疊
    境外媒體:美國將在西太大規模軍演與中俄軍演時間重疊參考消息網9月10日報導境外媒體稱,中俄9月12至19日將在中方主導下,於南海舉行「海上聯合-2016」大規模軍演。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9日報導稱,軍事專家指出,反潛對抗與島礁區的攻防作戰將是這次演習的重點,宣示意味濃厚。
  • 西太平洋上多颱風「共舞」
    8月6日下午,隨著西太平洋上10號颱風羅莎的生產,西太平洋多颱風混戰情況再升級,西太平洋形成了8號颱風範斯高、9號颱風利奇馬和10號颱風羅莎三颱風共舞的情形,代表著8月迎來颱風極盛期。而在這當中,9號颱風利奇馬的目前是西太平洋颱風舞臺的主角,8月6日下午,無論是從可見光衛星雲圖上還是紅外雲圖上看,9號颱風利奇馬的對流匯聚到中心,發展成為了密集的核心雲區,
  • 國產轟20或將亮相,英媒:打擊範圍達12000公裡,可突破島鏈封鎖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消息,美媒認為,中國全新的轟20遠程隱形轟炸機,將給美國帶來新的麻煩,他們認為,轟20的出現,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核三位一體打擊能力,攻擊範圍大大增加,幾乎覆蓋了美國本土。
  • 太平洋上的新大陸:垃圾島共和國
    這片新大陸散布在廣達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太平洋海面上面積大約是美國德州的兩倍也是臺灣的 42 倍它從舊金山外海約八百公裡的地方開始一直延伸一千三百公裡幾乎快要銜接到夏威夷這就是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帶把沿岸所有的垃圾以每小時六公裡的速度像一條巨大的輸送帶一樣推著向東環遊世界它們飄流了一萬五千公裡之後沿著美國西海岸南下在加州外海與北上的墨西哥洋流正面交鋒而被迫轉往西,向夏威夷方向推進在舊金山外海八百公裡到兩千公裡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而把北太平洋沿岸所有的垃圾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論文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三級颶風駛往夏威夷,進入太平洋中部!
    颶風道是最近一次穿越太平洋向夏威夷群島移動的颶風,氣象預報員沒有排除「直接影響」的可能。颶風萊恩是一種主要的颶風,它正在穿越太平洋向夏威夷移動。根據最初的預測,氣象預報員認為風暴將沿著夏威夷群島南部移動。颶風路徑:風暴將接近夏威夷群島西部。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