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華網9月21日報導,軍事專家李傑稱。隨著中國海上力量的不斷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範圍擴大,中國海軍艦艇飛機穿越「第一島鏈」的次數日漸增多,特別是穿越宮古海峽和三巴海峽的次數遠比其他海峽水道的次數要多。中國海軍正在突破封鎖,走向深藍。
近年來,隨著中國海上力量的不斷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的範圍擴大,中國海軍艦艇飛機穿越「第一島鏈」的次數日漸增多,特別是穿越宮古海峽和三巴海峽的次數遠比其他海峽水道的次數要多。
李傑
新華網9月21日報導,「第一島鏈」,在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處心積慮設計的扼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道絞索,在新世紀則成為美軍加緊實施「重返亞太」和「亞洲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抓手。
近年來,美國進一步挑唆日本、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包圍中國,不斷加大了「第一島鏈」的封鎖和圍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島鏈上各個海峽水道的封鎖力度。
中國的海上力量,也正在加大穿越「第一島鏈」的力度,一步步走向深藍。
意在扼殺的絞索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有關部門就提出了對亞洲國家實施名為「東方弧線」的新月形包圍遏制戰略。
1950年1月12日,美國時任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正式對外宣布:「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
1951年1月4日,美國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說得更加具體直白:「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務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近海島嶼鏈。」
1954年12月,美國和臺灣當局籤署了共同防禦條約(該條約於1979年廢除)。這項防禦條約闡述得非常露骨:臺灣島「構成了太平洋西部邊緣上所謂的 島嶼鎖鏈 中的重要環節」。
至此,「第一島鏈」的概念得到完善,它主要包括:西太平洋、靠近亞洲大陸沿岸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群島。
按照美國當年的戰略設想與前沿部署,「第一島鏈」是其扼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道絞索。
與中國關係密切的海峽水道
起初,「第一島鏈」最北邊從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至日本群島,主要是針對蘇聯的,防止戰後和冷戰時期蘇聯的太平洋艦隊東進、南下;而朝鮮半島的韓國、日本的九州島、琉球群島、臺灣島至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則主要針對中國。我國的臺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是該「島鏈」距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近的一環。其戰略位置使得其可以有效地扼控東海與南海間的咽喉通道,掌控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遠洋的便捷之路,因此它是整個「第一島鏈」的中間樞紐。
目前,普遍公認的「第一島鏈」,已除去最北端的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共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
北部從日本九州島,經琉球群島,一直到與那國島西端的西崎,共有470多個島嶼,綿延1600餘千米。在東海海域,「第一島鏈」距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遠處為700餘千米,而最近處不足400千米。
「第一島鏈」的中部則從與那國島的西崎至臺灣島東北端的三貂角,而後又從三貂角向西南,沿臺灣島東海岸至該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由此再向東南至菲律賓的亞米島東端。島鏈在這部分的長度為650千米,據中國大陸最遠處也不足500千米。
南部主要包括:菲律賓群島、加裡曼丹島,向西直至馬來半島的帕紐索普角。這部分長度約為3500千米,其內島弧距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遠處達2200千米。
整個「第一島鏈」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5700餘千米,共有大小島嶼2萬餘個。在整條島鏈及其附近海域,布有各種海峽水道無數,其中重要的海峽水道多達數十個。這些海峽水道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在軍事安全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極其顯著。
在「第一島鏈」諸多重要的海峽水道中,與我國關係最為密切,也頗為重要的海峽水道從南到北主要有:馬六甲海峽、卡裡馬塔海峽、巽他海峽、巴拉巴克海峽、民都洛海峽,三巴海峽、宮古海峽、大隅海峽、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等。
美國等加大水下監聽力度
自2009年歐巴馬入主白宮以來,美軍加緊實施「重返亞太」和「亞洲再平衡」戰略,進一步挑唆日本、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包圍中國,不斷加大了「第一島鏈」的封鎖和圍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島鏈上各個海峽水道的封鎖力度。例如,日本在所有重要的海峽水道兩岸都設有雷達探測設備,水下則設置有水下監聽基陣,空中還隨時出動P-3C反潛巡邏機及各種反潛直升機。
一些國家的飛機和艦艇,只要駛近「第一島鏈」的海峽水道,立即就會進入日本、菲律賓等國的雷達監控探測範圍之內,並隨即派出飛機、直升機進行跟蹤監視。水下潛艇也是如此,如果從水下通過海峽水道,也會被水下監聽基陣監聽跟蹤。
美國這些年持續加大日本、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島礁的水下監聽布設力度。潛艇無論從哪一條海峽水道通過,美國都可以隨時掌握上述有關國家地區偵察、搜尋到的情報信息並與自己原先存儲的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從而判別出是哪國潛艇,其性能如何,以及航向數據等。
符合國際法的正常穿越
近年來,隨著中國海上力量的不斷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的範圍擴大,中國海軍艦艇飛機穿越「第一島鏈」的次數日漸增多,特別是穿越宮古海峽和三巴海峽的次數遠比其他海峽水道的次數要多。這兩個海峽一個是在臺灣島的東北方向,一個在臺灣島的南部方向。因此,日本、菲律賓乃至其盟主美國一直耿耿於懷。
事實上,世界海上通道中的大小海峽水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際航行海峽,一類是領海海峽。國際航行海峽是指世界各國船舶均能通過的海峽,水面船舶及水下潛艇都可以自由通過,不受條約或規定限制。
宮古海峽就屬於國際航行海峽。三巴海峽共包括三個海峽,即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及巴布延海峽,其中,巴士海峽也屬於國際航行海峽,後兩者則屬於領海海峽。
一些國家的艦船之所以選擇穿越宮古海峽,首先在於這是一條國際航行海峽,不受任何限制,其次在於該海峽相當寬,約有135海裡,且水深條件好,一般都有100~500米,幾乎所有的大型艦艇、航母都可以從這裡通過。
再就是巴士海峽,它也不受限制,寬約51海裡,且水深條件比較好,航道最淺的地方大約深200米。
7月份,中俄海上聯合軍演結束後,中國海軍一支編隊穿越了宗谷海峽。它是「第一島鏈」北部的最大海峽,介於日本和俄羅斯之間。它雖然屬於國際航行海峽,但實際上靠近日本北海道的一側還有3海裡的領海限制,而俄羅斯一側沒有限制。宗谷海峽寬23~40海裡,鑑於這條海峽過於偏北,過去中國海軍走得比較少,而今天,在符合國際法的前提下,它們正在正常化地穿越。
這也預示著一種趨勢:未來,中國的海上力量會按照國際慣例、按照海洋法國際公約,進一步加大穿越「第一島鏈」的力度,越來越多地走向深藍。(作者系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
資料:「第一島鏈」的國際航行海峽和領海海峽
總體而言,「第一島鏈」由北向南的海峽類型各異。
宗谷海峽、津輕海峽、韓國和日本之間的對馬海峽,以及日本南邊的大隅海峽,都屬於國際航行海峽。
再往南的宮古海峽屬於國際航行海峽。三巴海峽中的巴士海峽屬於國際航行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屬於領海海峽。屬於菲律賓的民都洛海峽及巴拉巴克海峽均為領海海峽。
「第一島鏈」最南端的是巽他海峽和卡拉馬塔海峽。其中,卡拉馬塔海峽屬於領海海峽,是印尼群島之間的海峽,而巽他海峽則為國際航行海峽。
(原標題:我軍穿越第一島鏈次數日漸增多 打破60年絞索)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