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文成公主不知道吧,她在日月山留步,讓這裡成了無數人來此旅遊的勝地,日月山不僅是青海旅遊的必經之地,更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分界線,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最重要的是,它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從日月山的歷史意義來看,它不僅是絲綢南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唐蕃古道、羌中道的重要通道。從古代起,日月山就是內地到西藏大陸的咽喉,有「西海屏」之稱,「草原門戶」。
古時候,這裡是唐朝與土藩的分界,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幹布時,站在山頂翹首西望,此時思念故鄉之情油然而生,便拿出行前皇后所賜的日月寶鏡來看,沒想到寶鏡中出現了長安的景象,當時公主正悲喜交加,不慎將寶鏡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邊的小山包上,寶鏡東面朝西,映照著夕陽的餘暉,西面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又因此被稱為日月山,在這裡能同時看見太陽和月亮。「日月山」這一個好名字,是唐代以後才有的,但唐代以前叫「赤嶺」,是因為這裡遠如噴火,近如遠血,因高山上土石皆赤,赤地無毛而得名。自唐以後,文成公主已遠嫁,這座日月山依然有著凝重的陽關情結。
不只是歷史上文成公主走過了這條路,在北魏明帝神龜元年,當時的僧人宋雲祿從洛陽往西取經,走的就是這座日月山。而且這個日月山也是當時唐朝與吐蕃的赤嶺互市,當時大量的青海馬牛到了內地,內地的茶葉、絲綢到了牧區。
冬日的日月山不需要門票,遊客也不多,除了一位停車場管理員外,這裡沒有其他人,還有幾個前來朝拜的藏民,日山和月山各有兩個亭子,稱為日亭和月亭,亭子上畫滿了壁畫,前日的一幅畫講的是松贊幹布派大臣祿東贊富到唐都長安請婚,力排眾議,巧破難題;月亭講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來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
山間的風很大,無數藏人堆在山頂上,上面的經幡被吹得呼呼作響,站在觀景臺上,遠遠地望著山頂上的藏民,將手中的風馬撒在空中,這些紙在空中飛舞,希望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山下面有文成公主的漢白玉雕像,她身穿長袍,抱著寶鏡望著遠方的故鄉。站在觀景臺上,也能看見遠處回望的石頭,這裡是文成公主,最後一次回望家鄉。
望著那塊石碑,也許許多人都會想到一個柔弱的女子在深宮裡,從未出過宮,卻為了大唐的鞏固,為了中原、西域的和平,獨自遠嫁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有的只是她身上沉重的民族團結的重擔,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將來的夫君對她很好,兩個人的愛情也是相得益彰,文成公主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對鞏固漢藏兩族人民的團結有很大的意義。
山上還有一座文成公主廟和雙庭壁畫,另有一座古道博物館,展出了青海古道文物,其中展出了400多件史前到漢漢魏晉時期的珍貴文物,但由於稍微高一點,風也很大,沒有往下吹,但站在這座山頂上,我就仿佛感覺到了當時的茶馬互市以及文成公主。立於山峰之上,遠處是層巒疊嶂的群山,未化開的白雪覆蓋著上方,山間升起的霧氣,好一景美,讓人流連忘返。
茶馬互市上熱鬧鬧鬧的場景,文成公主戀戀不捨的心情,似乎都在此時此刻浮現在腦海中,雖然耳邊是一陣陣風吹過,但身旁日月山的石碑更告訴我此刻身處何方。儘管在這裡只停留了短短的半個小時,但這裡的美麗卻足以讓人長久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