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9日黑龍江漠河日全食

2020-11-22 東方網

  1997年3月9日,在中國的「北極」——漠河,20世紀我國境內可見的最後一次日全食,與2500年才回一次的海爾—波普彗星同現蒼穹。

  日全食和亮彗星的發生和出現,分別是兩種特殊而且不常見的天文現象,而這兩種天象同時出現就更為罕見。歷史上只有三次記錄:第一次是1882年5月17日發生在埃及,第二次是1947年5月20日發生在巴西,第三次是1948年11月1日發生在肯亞。

  日食雖然每年都有發生,但是日全食並不多見,平均每三年見到兩次;又由於只有在兩三百公裡寬、幾千公裡長的全食帶裡才能看到,因此,就某個地方而言,平均大約300年才能看到一次。同樣,儘管太空中有眾多彗星,而肉眼能看到的卻不多。據記載,有史以來人類觀測到2000多顆彗星,其中亮彗星要20年左右才能看到一次。海爾—波普彗星因其亮度、彗尾均達本世紀之冠而被稱為「世紀彗星」。兩種極難得的特殊天象極為巧合地湊在一起,實為百年不遇,千載難逢。

  明珠曰倍利,美妙須臾間

  日全食發生時或結束時,月球幾乎完全遮住太陽,卻有個別山谷在月面邊緣造成一個缺口,洩漏一縷太陽光,形成黑暗中獨缺口處明亮如故,似寶珠,大放異彩,這就是著名的「倍利珠」。人們談論某事物存在時間之短暫,常喻之以「曇花一現」。但是,倍利珠存在的時間比曇花一現還要短促,所以搶拍倍利珠是很不容易的。

  「仙女」倩影:海爾—波普彗星

  這是用固定攝影法於1997年3月9日黎明前拍攝的海爾—波普彗星。彗核明亮清晰,淺藍色、筆直的離子彗尾和彎曲而寬闊的塵埃彗尾依稀可見。日全食之際,黑太陽和海爾—波普彗星雖然同現蒼穹,但是二者相距甚遠,亮度相差太大,難於同時拍在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從這幅難得的佳作中欣賞到這位「長裙」的「仙女」的風採。

  日全食—彗星觀測的電視直播現場

  由中國科協、中國天文學會和黑龍江省科協組織的專業觀測團以及大批天文愛好者和旅行者湧向漠河,這座北方小鎮一時成為名副其實的「天文之都」。北京天文館也派出了日食觀察小組前往漠河,並首次拍攝了日全食的錄像。中央電視臺首次向全國和全世界現場直播了1997年3月9日的日全食,這在我國科普史上尚是首次。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今天1997年3月9日全食與彗星同時在漠河出現營
    歷史上的今天1997年3月9日全食與彗星同時在漠河出現營 2013-09-04 09:49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辦公廳關於在漠河舉辦』97中國黑龍江日全食和海爾—波普慧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在漠河舉辦』97中國黑龍江日全食和海爾—波普慧星觀測活動問題的復函國辦函〔1997〕16號中國科協:中國科協《關於在漠河舉辦』97中國黑龍江日全食和海爾—波普慧星觀測活動的請示》(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函復如下:一、同意以中國科協所屬的中國天文學會和黑龍江省科協名義聯合在漠河舉辦「 』97中國黑龍江日全食和海爾—波普慧星觀測活動」。二、同意中國天文學會邀請80位外國、80位港澳地區和100位臺灣省的天文工作者1997年3月5—10日赴漠河參加觀測活動。對於他們在中國境內的活動,請你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認真執行。
  • 500年一遇日全食7月22日出現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向記者介紹,22日我國將出現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觀。  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預報,22日將發生的這次日食,是從1814年至2309年在中國境內全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最長可超過6分鐘。
  • 7月赴南美洲帶你看日全食
    沒關係「直播地球」計劃帶你「親臨現場」見證「奇蹟」#直播日全食#6月25日,鬥魚「直播地球」計劃發布會暨「穿越地心」直播智利日全食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今年7月,本年度最重要的天象日全食,將在位於湖北十堰正對面的南半球智利首都聖地牙哥上演。
  • 2017年8月21日美國日全食中國開始時間
    時間:北京時間8月21日晚23:00開始  據報導,俄勒岡州的林肯海灘是第一個看到此次日食的地方,日偏食將出現在當地時間早上9點5分,日全食將出現在早上10點16分。  1860年7月18日的西班牙日全食期間,英國天文愛好者家德拉瑞拍攝下第一張銀版日全食照片,並認為突出於月輪外的「紅色火焰」來自太陽,即太陽日珥。  由於色球的光比較弱,平時被光球的光掩蓋。1868年10月,英國天文學家洛基爾首次在有日光的條件下,觀測到了日珥光譜。進而認識到太陽光球層外面有一層稀薄的大氣——色球層。
  • 鬥魚啟動「直播地球」計劃:7月赴南美洲直播日全食
    6月25日,鬥魚「直播地球」計劃發布會暨「穿越地心·圓夢智利」日全食直播啟動儀式在武漢舉行。由於此次日全食發生地智利與武漢地處的中國華中地區正好處於地球南北半球圍繞地心對稱的兩點,所以此次直播取名為「穿越地心」計劃。該計劃將在2019年7月直播本年度在南美洲上演的最重要天象日全食。
  • 黑龍江漠河天空現「3個太陽」,網友紛紛喊話后羿
    11月18日,在黑龍江漠河,天空出現幻日奇觀,好似出現「3個太陽」。據了解,幻日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大氣光學現象,是冰晶折射所形成的,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同時出現的七色彩虹叫「環天頂弧」,也是因光線折射產生。
  • 9日上海可見日偏食 下次觀測日全食還要等293年
    3月9日印尼日全食發生區域(圖片來源:天之文網站)  東方網記者解敏3月8日報導:3月9日,一場精彩絕倫的日全食將現身天宇此次日全食又被成為「印尼日全食」,持續時間可達4分9秒。  對於我國民眾而言,受地理位置所限,雖然無緣欣賞日食發生的全過程,但我國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區可以在9日上午看到日偏食。上海地區能觀測到20%左右的日食景象,發生時間為:北京時間,初虧08:41、食甚09:25、復圓10:10。
  • 2019年6月14日夜,漠河北極村再現神奇極光
    2019年6月14日23:31~15日00:10,神州北極漠河北極村出現的北極光。最佳觀測點——漠河北極村!極光(Aurora),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其發生是由於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
  • 土豆網直播日全食:體驗黑暗6分鐘 35萬人點擊收看
    -- 土豆網聯合 SiTV、江蘇衛視有獎徵集日全食視頻 北京2009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7月22日上午,本世紀最長的一次日全食光臨地球,我國境內能夠觀測到的全食時間,最長近6分鐘。
  • 3月20號日全食與沙羅周期 牧夫譯製
    發生於2015年3月20日的日全食屬於第120號沙羅序列。你可知道,與你相遇的每一場日食都屬於某個獨一無二的沙羅序列。本次日食屬於120號沙羅序列,該沙羅起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南極,全食帶靠近北極預示著它即將走向終結。
  • 日全食奇觀9日上演:到底怎麼形成的?
    (原標題:2016年3月9日日全食) 2016年3
  • 日全食給科學帶來的那些事
    新聞背景美國當地時間8月21日,一場橫掃美國14個州的日全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上一次同樣規模的橫跨美國大陸的日全食,要追溯到差不多100年前,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全食也為科學研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那麼歷史上,人們利用日全食這種特殊天象,有過哪些重要的發現?
  • 黑龍江漠河上空出現三個太陽,因降雪後氣溫驟降空氣乾冷形成
    黑龍江漠河上空出現三個太陽,因降雪後氣溫驟降空氣乾冷形成 來源:@四川觀察(00:26)@四川觀察 10月15
  • 日全食時間 未來日全食中國發生時間表
    2027年8月2日,日全食,新疆西南角、西藏西部、雲南南部可見日偏食。2028年7月22日,日全食,廣西南部、廣東南部、海南、南海諸島可見日偏食。2034年3月20日,日全食,西藏北部、青海西部可見全食,中國西部可見偏食。
  • 漠河最佳旅遊時間,夏至節去北極村,看極光,感受中國最早日出!
    這裡有 中國 最北的美景, 大興安嶺 漫山遍野的針闊葉林,蜿蜒綿長的大 黑龍江 ,可望而不可及的 俄羅斯 山,夏至和冬至來感受最長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這裡絕對值得你一生之中來一次夏至6月21日,漠河北極村的緯度是中國最高,所以那些極光,2小時極晝,都是21日前後不到1周的自然景觀,平時大夏天去是看不到的。
  • 第三屆漠河國際影展_圖片站_新聞中心_騰訊網
    王宇坤 暢遊北極村               張春芳 春到北極村               施正威 風雪運輸線               原洪生 光燦霧舞                石尚忠 激情黑龍江
  • 黑龍江漠河上空出現三個太陽 太陽長出兩個「小耳朵」
    黑龍江漠河上空出現三個太陽 太陽長出兩個「小耳朵」  Emma Chou • 2020-10-15 17:00:22 來源:前瞻網
  • 漠河旅遊最全攻略
    2018年6月16日漠河撤縣變市,成為中國最北的漠河市。 漠河市區景點(門票:無) 【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是紀念1987年5月6日發生在大興安嶺地區,震驚世界的特大森林火災而建造的,火災紀念館全面展示「五六」大火從起火、成災、撲火、救災、重建家園以及生態建設的全過程
  • 黑龍江漠河天空現「3個太陽」,網友紛紛喊話後裔
    據了解,幻日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大氣光學現象陝西商洛出現「幻日」奇觀,網友:後裔呢11月15日,陝西商洛攝影愛好者在福銀高速藍商段拍到了天空中出現的「幻日」現象。(總臺央視記者 常青)(原標題:黑龍江漠河天空出現幻日奇觀)來源:綜合自@人民網、央視新聞客戶端責任編輯: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