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給科學帶來的那些事

2021-01-07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新聞背景

美國當地時間8月21日,一場橫掃美國14個州的日全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上一次同樣規模的橫跨美國大陸的日全食,要追溯到差不多100年前,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

日全食也為科學研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那麼歷史上,人們利用日全食這種特殊天象,有過哪些重要的發現?又正在進行什麼樣的研究?

觀測到引力場中光線彎曲 廣義相對論預言是真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大名家喻戶曉。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名為《廣義相對論的基礎》的論文,文中假定引力並不是一種力,而是時空連續體中彎曲的場,質量存在正是造成彎曲的原因。特別是在太陽系,牛頓的引力理論可以看作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級近似,通過測量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等實驗,是能夠驗證廣義相對論的。

太陽系中的大質量天體非太陽莫屬,要想驗證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就應該觀測太陽附近恆星發出的光線是否由於太陽的存在而發生彎曲的現象。但一來引力場中光線的偏轉角度很小,二來太陽光實在太強,在地球上很難觀測到與太陽方向十分接近的其他恆星的光。因此,天文學家想到在日全食發生時,由於月球擋住了來自太陽光球的強光,應該可以通過仔細測量恆星光線發生偏轉的角度,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是否正確。

1919年5月29日,全食帶掃過巴西的索布拉爾和非洲的普林西比。英國派出了兩支日全食觀測隊分赴巴西和非洲,目標明確,就是要驗證廣義相對論。著名的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爵士參加了非洲小隊的觀測。感謝照相術的發明,天文學家能夠利用巧妙設計的底片,推算出太陽附近恆星光線偏轉的極小角度,1.98個角秒的計算結果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1.75個角秒的理論值基本吻合。

這次日全食觀測的結果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堅實的觀測支持,讓原本對廣義相對論持懷疑態度的人們對這個天才的理論大大改觀。而淡定的愛因斯坦在通過電報得知愛丁頓等人的觀測結果時,只是平靜地回答:「我一點也不驚訝,因為如果觀測到的不是這樣,對上帝來說就太遺憾了。」

日冕為什麼這麼熱 仍然沒有答案的謎題

歷史的滾滾車輪把我們帶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各種高新技術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深空探測器也各顯神通,天文學家能夠利用的觀測設備以及獲取天體信息的手段當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為什麼包括NASA在內的天文專業研究機構仍然十分珍視8月21日的這次日全食呢?簡而言之,答案只有兩個字——日冕!

日冕是最外層的太陽大氣,是我們平日裡聽說的「太陽風」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物理現象的起源地,這些太陽物理現象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息息相關。通常情況下,只有在發生日全食時才能觀測到日冕。當然聰明的天文學家早已發明了日冕儀,人為地在望遠鏡上加上遮光板,遮擋住太陽光球的光芒。但因為要防止太陽光子進入探測設備,所以日冕儀的擋板一般要比太陽盤面更大,這就會擋住日冕的內部區域,同時還有其他諸如衍射的問題。而日全食時月球完全將太陽光球遮擋住,是最好的天然遮光板,此時在地面拍攝的圖像要比日冕儀拍攝的清晰得多,所以日全食仍是觀測日冕的最佳時機。

日冕是太陽最外層一個向外輻射、不斷變化的冕狀高溫等離子體。有時其中一個環狀結構會折斷,向太空中拋射高能物質,就是所謂的日冕物質拋射。這種高能物質的噴發可不得了,如果噴發正好對準地球,就會破壞衛星,摧毀電網,破壞力極強,正因如此,對空間天氣的研究越來越重要,而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我們的恆星太陽。

日全食期間天文學家藉助各種觀測設備,在不同的波段可以對日冕的磁場、太陽風的起源細節等進行特殊條件下的研究,最特別的是希望能夠對太陽物理學最大的謎題「日冕為什麼這麼熱」給出更合理的答案。日冕的物質密度只有太陽表面的萬億分之一,很容易認為那裡是太陽溫度最低的地方。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是幾千攝氏度,而日冕的溫度則是幾百萬攝氏度,也就是說離熱源越遠,溫度反而越高,真是不可理解。因為材料加熱的最基本方式是粒子碰撞,但日冕的物質密度如此之低,粒子間的碰撞應該非常罕見,所以天文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日冕擁有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

驗證《竹書紀年》「天再旦」 中國歷史紀年的重大突破

日全食現象不僅為自然科學研究帶來了機遇,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也曾做出過重大貢獻。

1997年3月9日在中國的「北極村」漠河發生了一次日全食。眾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以及各大媒體都對這場日全食給予了無限關注。但鮮有人知的是,同一時刻,在新疆的阿勒泰和塔城,中國天文學家組織了一支60人的觀測隊伍,在看不到日全食的地方一絲不苟地觀測,而且全部觀測都是在日出之前進行的。他們到底在觀測什麼?原來天文學家試圖通過觀察日出前發生日全食時天光的變化,對一項重要的歷史記載加以驗證,是國家「九五」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此前中國有確切的年代記載只能上推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能否根據古書中有關特殊天象的記錄,把確切年代上推至更久遠的時間就成為斷代工程的目標之一。因為天文學家能夠把前後萬年的日食、月食以及行星運動都精確地推算出來,而中國又保留著最悠久的天象記錄,如果能夠用現代天文學方法推算出古書中記錄的某次特殊天象發生的實際日期,就會為這個天象記錄確定時間的絕對參照點。這對於歷史斷代研究是極為重要的。

《竹書紀年》中有一段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我們知道懿王是西周從武王起算的第七位天子,但懿王元年究竟是哪一年卻無從得知。「鄭」是現在陝西省華縣一帶,而事件的關鍵就是「天再旦」,字面含義就是在陝西華縣,當天出現了兩次黎明。到底什麼樣的天象會讓當時的史官留下如此記錄?有學者推測是在鄭地黎明前出現的一次日全食,使得原本逐漸放亮的天空瞬時又暗下來,直到日全食結束,天空才第二次放亮,感覺是當天有兩次黎明。但由於這種推測沒有經過實地觀測的證明,所以要以此作為「斷代」的論據,天文學家迫切希望親歷一次日出前的日全食。而1997年這次日全食,正好滿足實驗的條件,真的是「天賜良機」。

經過天文學家的實際觀測,交叉認證了日出前日全食的發生確實能夠產生「天再旦」的結果。根據當時的記錄,在天已大亮、太陽即將露出地平線之時,天空忽然變暗,僅1分鐘時間天空就暗到出現許多星點的程度。最特別的是1997年恰逢著名的海爾-波普彗星回歸,觀測者在晨曦中清楚地看到彗星重現東方天空,如此的黑暗持續了兩分多鐘。隨後天空重新放亮,迎來帶食日出。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天再旦」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在地球上特定地點出現的機率大約為1000年一次。嚴謹的演算證明懿王元年這次「天再旦」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時40分左右,所以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這個結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大突破。

小貼士

科學愛好者也有機會做貢獻

其實作為非專業的科學愛好者,只要你細心觀察,在保證觀測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做出很多對科學研究有益的貢獻。例如觀察日全食發生時周圍動植物是否有明顯的變化,或者通過有減光措施的望遠鏡記錄貝利珠、日珥、鑽石環等日全食獨有的景象。

當然,如果親臨現場觀看日全食,一定要做好減光防護。必須佩戴專業的日食眼鏡(可以使用巴德膜),或者採用間接的觀測方法,避免太陽光對眼睛造成永久損傷。(作者為北京天文館副館長)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日全食,可以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科學信息?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觀測日全食是最好的選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5月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組織了兩支觀測隊,分別奔赴非洲和南美,日食遠徵隊克服了長途旅行的勞累、惡劣環境的影響和糟糕天氣的幹擾,終於完成了對星光偏折的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取得了一次偉大勝利,同時也讓這次日全食觀測載入了史冊。
  • 2017年的日全食激發了大眾的科學熱情
    2017年密西根科學素養調查發現,去年發生的日全食讓美國人對天體科學更感興趣(Jon Miller)每年兩次對美國人的科學知識進行全國性研究相比之下,那些出於各種原因錯過了這一事件的人平均閱讀或即使是那些沒有看到日食的人也更有可能在年底之前正確地定義它,這表明媒體的報導和抹去了大眾的
  • 解讀8月1日「日全食」背後的科學(圖)
    這次日全食的可見範圍將包括北極全部地區、俄羅斯、中國、加拿大等地  【搜狐科學消息】2008年8月1日人類將迎來一次全球性的日全食。這次日全食的可見範圍將包括北極全部地區、俄羅斯、中國、加拿大等地。遠東地區,北美的東北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也可以看到這次神奇的天象。眾多的天文愛好者們為了觀察這一天空中的視覺奇觀,不遠萬裡、不辭辛苦等待這短短幾分鐘的日全食。但是對於人類來說,一次視覺盛宴只是感官的體會,在這個天文現象的背後,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科學卻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寶貴的財富。
  • 英文早點 | 2019年4月19日:2017年的日全食增加了人們的科學興趣
    長按右側二維碼,識別→關注2017年的日全食增加了人們的科學興趣This is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I'm Karen Hopkin.這裡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 日全食全球上演,盤點那些令人震撼的天文奇觀
    眾所周知,日地距離正好是月地距離的400倍,而太陽直徑也約是月亮直徑的400倍,當月亮運行在地球和太陽中間,對於處於月亮陰影下的人來說,太陽便完全被遮蓋了,於是形成了日全食,日全食從過程上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原。
  • 2019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南美洲上演,日全食是怎麼形成的?
    北京時間7月3日清晨,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南美洲上演,整個過程大約持續2分多鐘,成千上萬遊客聚集在智利、阿根廷兩國欣賞。日全食非常罕見,平均來說,地球上每18個月才會出現一次日全食。而同一個地方,將近 400年才能看見一次。
  • 日全食將會帶來這些變化 8種植物可能會有異象
    日全食發生時,在短短的幾分鐘裡,溫度會驟然下降,哪些地區的溫度會下降?除了溫度驟降外,別的氣象要素會不會發生變化?昨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專家們也對此做出解讀,專家們表示:天文、氣象條件共同決定了日全食的最佳觀賞地點,日全食發生時溫度溼度短時間變化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 日全食退去科學繼續:廣義相對論被證實竟與此有關
    美國當地時間8月21日,一場橫掃美國14個州的日全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上一次同樣規模的橫跨美國大陸的日全食,要追溯到差不多100年前,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全食也為科學研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那麼歷史上,人們利用日全食這種特殊天象,有過哪些重要的發現?又正在進行什麼樣的研究?
  • 日全食不僅是一次天文奇觀
    2008年日全食期間拍到的日冕苑廣闊據中國政府網18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妥善做好應對日全食工作。防止迷信猜測和心理恐慌,嚴防發生擁堵、踩踏等事件。本次日全食,因為持續時間久,觀測範圍廣,而被天文愛好者稱為百年難遇的天文奇觀。其實不只是天文愛好者,很多普通人也對這次天文現象充滿期待。當一個天文現象引起了億萬人的矚目、追捧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僅僅是一次天文事件,而演變為一場社會事件了。既然是社會性事件,就應該引起包括政府和國民共同的重視,以避免出現意外情況發生。
  • 日全食的發生原因及影響
    在月亮的本影區,即月亮完全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月亮的半影區,即月亮部分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偏食,在月亮的偽影區,即月亮遮住日面中心,但邊緣仍可見的地區,可以看到日環食。其中日全食和日環食不會在地球上同時被看到。日全食的過程包括五個時期。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妥善做好應對日全食工作的通知
    本次日全食持續時間長、涉及區域廣,從日食初虧到復原長達兩個小時,其中全食持續時間最長可達6分鐘左右,全食帶覆蓋印度中部、緬甸以及我國長江流域等廣大地區,偏食帶則覆蓋我國全境。這次日全食為科學研究、科學普及和觀測觀賞帶來難得機遇。同時,由於日全食期間能見度下降、氣溫降低、溼度上升,會對交通運輸、生產作業、通信安全、社會治安等帶來一定影響,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產生迷信猜測和心理恐慌。
  • 日全食/日偏食是什麼 日全食多少年一次
    據報導,近日,一場精彩絕倫的日全食奇觀即將上演,我國無緣目睹全食發生的全過程,但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區的公眾可欣賞到一次日偏食。日全食是什麼?日全食多少年一次?日偏食又是什麼?  日全食全過程圖片視頻:在太陽的光芒之下,月球拖著長長的影子繞地球旋轉。
  • 日全食形成原因詳解
    日全食必須太陽、月亮、地球在一條直線的時才能發生。同時,月亮還必須在新生相的位置。在日全食的時候,月亮在地球的影子分為兩部分,中心的地區叫做本影,外面的區域叫做半影。只有處在本影的位置才能看到日全食;在半影區域的位置能看到日偏食。
  • 細說日全食和月全食發生的過程,尋找日食比月食少見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學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你一定聽說過日食這種神奇的景觀,那麼你親眼見過日食嗎?有的時候拼了只擋住一部分,那就是日偏食,就算在正中間也不一定會有日全食,因為月亮的距離,也不是每次都一樣。由於在地球上看月亮的寬度和看太陽的寬度是差不多的,所以月亮離太陽近的時候正好能全擋住,離得遠的時候就只能擋住中心,露出了太陽外面的圓環,這個就形成了日環食。在三種日食當中,日全食是最好看的。
  • 和平精英日全食怎麼觸發 日全食觀景位置介紹
    和平精英日全食怎麼觸發?和平精英日全食觸發條件是什麼?和平精英日全食觀景位置在哪?和平精英是一款騰訊推出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手遊。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們都想知道吧,下面是和平精英日全食觀景位置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掌故:人類在日全食中發現氦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現孟加拉國附近,有一次條件比較好的日全食,法國天文學家讓桑在觀測日全食的時候,看到日珥光譜裡面有一條奇特的黃線。這條黃線跟鈉線的位置雖然相似,但不是鈉,而是一種未知的元素。  讓桑於是寫了一封信寄往巴黎科學院,這個信在路上走了兩個多月才到達巴黎。
  • 地平論者日全食獲新證據,力證「地球是平的」
    上月31日是美國的全民狂歡日,地球有史以來經歷過無數次日全食,卻沒有一次像昨天一樣在同一時刻讓這麼多人抬起頭來仰望天空。 地球上稍有科學知識的人都對我們的太陽系有一種深刻的欣賞,相信地球是圓的,甚至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通過月食證明了大地是球狀的。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平坦的,這次日全食就是最好的證明!
  • 又可以看日全食了,1919年日全食觀測讓愛因斯坦名揚天下
    這恰恰是體現了他的偉大之處,愛因斯坦的理論過於超前,例如廣義相對論,以至於當時全世界幾乎沒幾個人能理解,儘管廣義相對論與1919年被驗證,但出於科學的審慎和嚴謹,愛因斯坦還是沒能再獲得諾貝爾獎。這就得從今天的主角——日全食說起。日全食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文現象,屬於日食的一種,當某一地區太陽光全部被月亮遮擋的時候就會出現日全食。
  • 鬥魚直播美國超級日全食 「觀星計劃」發力科技領域
    中新網8月30日電 近日,美國當地一場極為罕見的日全食引發了轟動。一次自然現象能引發美國公民的如此狂熱,原因很簡單——上一次橫跨美國全境的日全食,是1918年6月8日。
  • 現代科學生物科技的誕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現代科學生物科技的誕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今天小編和你們說說生物科技的誕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科恩和博耶首次證實「重組」DNA技術的可行性,是通過表明可以把來自兩個不同質粒的DNA拼在一起,並在細菌中增殖這個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