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綱的物種在分類學上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古顎類(古顎下綱)和今顎類(今顎下綱)。今顎下綱的成員種類繁多,我們平時見到的鳥類大多都屬於今顎類,鳥類的六大生態類群(鳴禽、陸禽、遊禽、涉禽、攀禽、猛禽)就是今顎下綱的鳥類根據生態棲息類型所劃分的。而古顎下綱的鳥類數量較少,現存有鴕鳥目、美洲鴕鳥目、鶴鴕目、無翼鳥目和形目,都是不會飛但是善於奔跑的鳥類,其中鴕鳥Struthio camelus的知名度最高。
鴕鳥是現存最大的鳥類,雄性鴕鳥身高約2.1~2.8米,雌性鴕鳥身高約1.7~2.1米,比人還高。野生的鴕鳥現如今只生活在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以前在西亞地區也有鴕鳥(阿拉伯亞種)生存,後來滅絕了,只剩下了非洲大陸的種群生存到了現在。鴕鳥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動物,主食是各種植物的葉片、花朵、根莖、果實、種子,如果能遇到一些昆蟲、蜥蜴等能吞下去的小動物,鴕鳥也不會放過。
鴕鳥跟人類的關係很密切,非洲和中東地區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有馴養鴕鳥的現象了,古埃及陵墓中還曾經發現過阿爾西諾伊二世騎著鴕鳥的雕像。另外,鴕鳥不但可以騎,還可以給人類提供羽毛、皮、肉、蛋等資源,是非常具有經濟價值的動物,所以非洲有些土著部落自古就有飼養鴕鳥的行為,到了現在更是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將鴕鳥視為經濟動物進行繁育和養殖,除此之外鴕鳥也是各地動物園、保護區、旅遊景點的常駐動物,相當普遍。
既然跟人類文明有著歷史悠久的、密切的關係,那麼從古至今有鴕鳥參與的各種傳說、寓言故事也就向來不缺了。關於鴕鳥最著名的、流傳度最高的傳說,是這麼一條:鴕鳥性格怯懦膽小,面對危險時常常會選擇把頭迅速埋進沙子裡,以為這樣敵人就無法發現自己了。這個傳說最初是由古羅馬作家Gaius Plinius Secundus所創作的,到現在也一直流傳,甚至還引申出了一個專門的詞語:鴕鳥心態(或鴕鳥政策)。很多培訓機構或者企業文化中都提到過這個詞,用來鞭策學生或者員工。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紀老謠(流傳了快兩千年了)。這個說法真的太小看鴕鳥了,別的不說,如果鴕鳥真的遇到了敵人,把頭埋進沙子裡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真這麼傻白甜的話早就被殘酷的自然界淘汰了,也愧對於它肌肉發達的一雙大長腿。事實上,鴕鳥經常會在地面上磨蹭頭頸部,也會用喙在地面上扒拉,但那都是安全狀況下的覓食、蹭癢等放鬆行為。那麼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怎麼做呢?通常來說,依次有三種策略。
首先,鴕鳥擁有陸地生物中最大的眼球,視力極佳。它們個頭高、看得遠,如果沒有遮擋物的話,可以遠在數公裡外輕鬆發現敵情。如果鴕鳥優先發現了敵人,會選擇蹲伏到地上,將長頸也擱在地面上,只抬著頭持續觀察遠方敵人的動態。由於非洲白天的溫度比較高,視野中遠方地平線的位置會有熱氣蒸騰和光的折射現象,鴕鳥趴在地上以後,在遠方掠食者眼中跟一團土堆或灌木叢也沒什麼太大區別。
畢竟天氣炎熱乾旱,能省點力氣隱藏起來最好,但是如果掠食動物沒被騙到,或者藉助掩體悄悄靠近了鴕鳥,那麼接下來就是鴕鳥的第二策略了——跑。其實單看鴕鳥粗壯的腿部肌肉和長度,我們就能得出一個合理結論:鴕鳥很能跑。事實也是如此,鴕鳥的奔跑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60~70公裡,穩定奔跑速度稍微慢一點,但也能保持在時速50公裡上下,並堅持奔跑20餘分鐘。單論速度鴕鳥就能甩脫絕大多數掠食者,更別說奔跑時的耐力持久了,只要掠食動物短時間內沒追上它們,往往都會以失敗告終。
除了奔跑之外,鴕鳥還有第三種策略——反擊。雖然鴕鳥每隻腳只有兩根腳趾,但是內側較粗壯的那根腳趾前端有一根結實、尖利的趾甲,當鴕鳥跳躍起來用力對敵人蹬踹時,腿部肌肉可以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根利爪能對目標造成重創,甚至可以殺死一頭獅子。但是鴕鳥只能對面前的目標進行致命飛踹,而不能向後尥蹶子,所以鴕鳥決定反擊時,就必須停止奔跑、面對敵人,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氣勢。特別是繁殖期的雄性鴕鳥,對鳥蛋和雛鳥的保護欲非常強,面對危險(或潛在危險)會選擇主動攻擊,而不是逃跑。即便如此,鴕鳥還是會受到來自掠食動物的威脅,例如獅子、花豹、獵豹、斑鬣狗等,並且不是每次都能夠成功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