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揮動5G這根「魔法棒」,未來的醫療健康會變成什麼樣子?11月27日,在第二屆世界5G大會「5G與公共衛生、健康醫療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描繪了5G應用在醫療衛生各個環節的場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鄔賀銓指出,5G具有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的特點。「5G的帶寬高到什麼程度呢?每個用戶獲得的帶寬至少是4G用戶的幾十倍,峰值更高。」鄔賀銓院士指出,這種高帶寬可不只是在人們下載電影時具有優勢,實際上它讓信息的「通路」更加順暢。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這種高帶寬更顯可貴。鄔賀銓院士說:「例如無接觸的紅外測溫,所有的數據同時回傳,5G的帶寬依然綽綽有餘,人臉識別也可以實現。」
鄔賀銓認為,5G的第二個特點是低時延,可以做到無線接口的延遲0.5ms。他舉了一個例子——在海南三亞的一名醫生通過5G遠程醫療遙控北京301醫院的機器手,給一名患者做手術。這個場景是在5G的技術支持下才能夠實現的。此外,5G還有一個特點是大連接,「既可以把100兆作為一個信道傳過來,也可以進行一平方公裡一百萬的大連接。」
那麼,在5G背景下,以後去醫院看病的過程會發生哪些變化?中國聯通醫療基地總經理高偉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
在診前階段,5G將使診斷的「觸角」伸得更長。高偉指出,今年新一代的華為手錶上市以後,它就直接有醫療器械許可證的,實時去監測到生命體徵的數據,還可以通過這些數據進行健康的管理,進行精準的健康管理。
此外,「我們在救護車上做了改造,實時將病人的數據回傳到醫院,在救護車上就可以展開簡單的移動化檢查、檢驗,實時將病人的數據傳回到醫院。醫院接到數據以後,可以提前安排一些專家支援,及時開展第一時間的搶救、急救。這樣可以降低死亡率,真正去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患者來到醫院,也將看到5G賦能下的新場景。「一個是移動化,通過5G的技術,醫生完全可以放在手機和IPAD平板上,直接可以移動化辦公了。比如說基層的醫院將病例和檢查數據推送上來,一些三甲醫院的大專家們,遠程可以進行手術的指導、可以做疑難雜症的會診。還有無線場景,這次新冠疫情,隔離病房醫生工作非常大,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量一次體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做了無線的體溫採集設備,把它放到隔離病房裡面,實時採集到病人24小時體溫數據。根據體溫數據變化,也可以去做治療方案的調整。」
在醫院就醫完了之後,診後怎麼辦?「有一些可穿戴的設備戴上之後,實時可以傳遞迴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高偉表示,孕產婦可以直接將胎心心測儀加上5G,實時將胎動數據傳上來,便於對診後的管理。
高偉說:「從診前、診中、診後,都可以找很多的場景跟5G相結合,有很多的創新模式。現在,5G的技術已經在改變就醫流程和就醫模式。未來隨著真正智能化的終端和晶片的技術發展,將有更多的場景會發生在整個大健康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