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量子科技,看看國內最大的量子大會院士們說了什麼?

2020-10-24 量子客

10月18日,在頗有歷史背景的浙江嘉興,舉辦了一場頂級科學交流大會——《2020量子信息技術學術交流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電子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為主辦方,更是受到了嘉興市委及人民政府、嘉興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多個單位的承辦支持。

大會以「先手棋引領量子信息新時代,正能量孕育科技生態良循環」為主題,正值國家主席宣布全國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筆者有幸參與了此次大會的開幕與中間諸多分會。

圖1|2020量子信息技術學術交流大會現場(來源:電子學會)


會議分為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場是大會特邀報告,由俞大鵬院士、李天初院士、陸軍院士、翁文康教授和張強教授做主題演講,下午則進行專業分會場的專家報告(由於分會場專業度高,這裡不做概括總結,分會場主題見文章末尾處)。

以下為上午場各院士和教授們演講報告的內容部分梗概:

1、《量子科技:機遇與挑戰》 俞大鵬院士


圖2|俞大鵬院士致歡迎詞(來源:國盾量子)


俞大鵬院士就「量子科技:機遇與挑戰」做了詳細的解讀,提出量子領域火熱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驅動,而量子計算可能會為我們的大規模無序信息,提供一種終極解決方案。

即便是大環境不容樂觀的條件下,如美國量子公司的「禁運」政策,對於我國發展量子科技實際上有雙向促進作用,這是挑戰更是機遇。

俞大鵬院士對業界提出了簡明思路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極致,把科學、技術、工程做成「藝術品」。這也是當前科技競爭背景下,高質發展的大前提。

2、《原子鐘和原子時》 李天初院士

李天初院士的報告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內容為天文時和機械鐘。主要介紹了天文時的應用,是依靠機械鐘來進行守時的,當時可達到了三年差一秒的準確率。

第二部分介紹了原子鐘和原子時。隨著量子物理的發展,原子鐘成了量子應用成功的典範,而且還在持續發展中。

追溯到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給出了時間單位秒的新定義「一秒是133Cs原子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周期的9192631770倍」。與天文表不同的是,原子表以秒來定義,完全基於物理領域。

在1950年代,原子鐘許多相關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微波振蕩器、離子阱、填充氣體譜線壓制技術等,由此誕生了主動鍾、離子阱鍾、泡式原子鐘等。

1985年國際計量局正式開始運行國際原子時,原子時的運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不僅準確,而且可靠,且未曾出現過任何故障。

由此,1912年成立的國際時間局,自1988年起改組,它的業務活動分別由國際地球自轉服務和國際計量局承擔,這成為量子效應應用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

圖3 |原子鐘(來源:usa.watchpro)

李天初院士同時為大家科普了現在的世界時間從何而來。簡單來說,目前全世界擁有80多個守時實驗室,中國佔其中的四家,國際計量局根據80多個守時實驗室提供的數據進行加權平均得到「自由原子時」。

而經過修正過後的自由原子時成為「國際原子時」,比自由原子時更加準確。但是與之前運用的天文時產生了時差,因為兩種時間尺度對秒的定義不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我們「協調世界時」。當天文時與原子時之間時刻相差超過0.9秒時,就在世界時上加上或減去1秒(正閏秒或負閏秒),以儘量接近天文時,這就是「閏秒」。「閏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後時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後一分鐘。

圖4|閏秒(來源:搜狐網)


目前,中國計量院用13臺氫原子鐘和7臺銫原子鐘向國際計量局報數,已成為對協調世界時貢獻最大的幾家機構之一。UTC(NIM)和UTC的偏差優於±5ns,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部分引入了「光鍾」。飛速發展的光鍾準確度已經超越了原子鐘。光鐘有兩種研究的定位,第一是基礎研究中的物理研究,第二是計量型,首要目的是駕馭國際原子時。《科學》雜誌報導的研究成果表明,光鍾將比目前最好的時鐘精度提高100倍。

圖5|光鍾(來源:阿儀網)

通過李院士的講解,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量子物理對時鐘精度的巨大影響,從應用意義上來看,說人類步入量子應用的時代,有依據可尋。

3、《用科學體系工程方法開展量子計算機研製》 陸軍院士

陸軍院士提出了四個概念:科學、工程、科學工程和科學體系工程。而建立科學體系工程又包括建立理論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

談及量子科技中的量子計算機,其科學體系工程的內涵在於,理論與實踐結合;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結合;文件規定的與產品實現的結合來架構的科學體系工程。

為了成體系提升產業體系能力,陸軍院士和他的團隊需要從QDA、公共基準、工業母機和量子計算機測試系統出發,按照硬體、軟體、信息、能力的維度去展開,整體涵蓋量子計算機全產業鏈。

首先,大家要成產業體系的團結起來,為世界拿出中國的量子方案,這是公共基準。定義量子比特之後,要有工業母機,並能夠成百上千上億生產,不能只是在實驗室裡進行應用。最後才能開始測試系統,是否可以奠定可以重複上萬次上億次,良品率能達到99.999%的一個晶片系統成了關鍵。

4、《專用量子計算機的應用算法》 翁文康教授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預期學術界和工業界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上將有持續的突破。

比如對50個量子比特以上的量子晶片,能夠達到非常高精度的調控技術,這種規模是我們過去的工具難以處理的。很有可能對於一些特定的計算任務,這些量子晶片能夠執行到一個程度,這個過程,是經典計算機無法有效模擬的。

可是,這些晶片的量子比特個數還是遠遠不足以實現教科書級的量子算法的。

當前一個重大的問題是,如何開發針對近期量子晶片的應用,去解決一些實際的科學或者工程問題。

翁文康教授和他的團隊把量子晶片作為一個附處理器,與經典的計算機配合起來使用,當有需要的時候,就把量子晶片調取出來,而且晶片不只有一個,可能同時並行的會有幾種晶片。

圖6|華為雲(來源:華為)

當然,提到量子計算,就會提到量子算法,其中一個比較受關注的算法是VQE算法。這個算法目前來說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單篇文章的引用已快達到924個,而且上升趨勢明顯。這個方法展現了未來的一個藍圖,而且有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實際應用的算法,使得行業發展量子計算應用近在咫尺。

此外,對於一般用戶,翁教授預計這些算力強大的專用量子計算機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提供雲服務去訪問。

18年翁教授幫助華為搭建了量子云平臺,19年時他們把這個框架基本上定了下來,而在今年9月份的時候,他們發布了HiQ 3.0的版本(參見華為發布HiQ 3.0 量子計算模擬器及開發者工具)。其實這三個版本是一環扣一環,互相支撐,主要解決組合優化問題,組合優化問題可能比量子化學在NISQ架構裡更容易去實現。

圖7|華為HiQ 3.0發布現場(來源:華為)


而且翁教授和他的團隊馬上要建立HiQ optimizer,目前在業界內性能是最好的。

另外對於備受關注的量子霸權領域,翁教授和他的團隊也做到了更大地提升,對比之前阿里運行的220秒,他們僅需98秒,把量子霸權的標準提高了不少。

作為量子計算領域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翁教授釋放出來樂觀的信號,可能性甚至提前。

5、《光纖分離變量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進展》 張強教授

量子密鑰分發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結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因為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成為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究熱點。

實現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目前主要的兩個挑戰是信道衰減和器件安全性。

首先,張教授從事的是量子通訊領域,加入量子信道,可以做一些經典通訊做不到的事情,或者說利用一些比經典通訊更有效率的方式,其廣為人知的就是量子密鑰分發(QKD,參見QKD原理解釋)。

這個領域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在於,是否存在一種方法能夠得到一個無條件的且安全的信息傳輸方案。如果通信雙方互相信任,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夠擁有一串非常長的隨機數,並用這個隨機數做Key,將其使用一次後就將它丟棄,這種方法證明信息是理論上安全的。資訊理論如果正確的,這個理論就正確,所以大家把它叫做無條件安全。

另外一種方法是,對於較為核心的機密,大家可能會用對稱加密的方法,這種加密方法需要一個種子密鑰,核心之處在於做到種子密鑰的加密。如果你能分享一些種子密鑰,然後再進行加密,這種經典的加密算法也可以很安全。

這兩類算法其實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於怎樣分享密鑰,這其實就是量子通訊來解決的。

量子通訊要實現實用化,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它的安全性,第二個是做得足夠遠,第三個是如何運用。而這個領域普遍的問題就在於如何把它做得既安全又遠,這是張教授和他的團隊工作的主要目標。

圖8|衛星通信(來源:網絡)


張教授研究了現實條件下的量子密鑰分發安全性,開展了一系列的測量器件無光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分別在實驗室內,外場條件和網絡環境下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MDI-QKD,並於最近創下新的509公裡量子密鑰分發世界紀錄。

同時開展光纖和自由空間的時間頻率傳輸研究,實現16公裡,70dB自由空間時頻傳輸,為未來基於衛星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也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兩粒子複合系統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區域網環境下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量子比特承諾,量子指紋識別等新型量子通信協議。

以下為下午場各個分會場的報告主題:

會議內容豐富,特殊的背景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更多的細節以及專業內容,後期會穿插在其他文章裡共享。

關注,獲取量子領域一手資料

相關焦點

  • 量子科技到底是什麼?
    從技術趨勢上來看,第一次量子革命啟動了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最初一輪技術革命,人類開始認識和掌握微觀物質世界的物理規律並加以應用,誕生了包括雷射、半導體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具有劃時代的重大科技突破。我們當下所說的量子科技已經是第二次量子革命了,當前量子科技主要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三大領域。
  • ​2019量子信息技術學術交流大會在濟南召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學術交流中心、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濟南電子技術研究院承辦的2019量子信息技術學術交流大會在濟南召開,近600位國內外頂尖學者、專家團隊齊聚一堂,共謀技術創新,共話量子信息技術事業發展。
  • 量子科技需要什麼人才?
    但也不要怕,我覺得沒有什麼行業是離不開的,量子科技當然也不例外。要有學術功底,研究實力。最好還能自己去一些相關實驗室做做科研,不然就是浪費時間和人才。多學點程式語言,如java,python.至少一門是精通的,例如linux。
  • 薛其坤——給中央政治局講量子科技的院士
    ,量子科技似乎一下子成為了熱門產業賽道,在資本和產業圈中成為了熱議話題。這次給中央政治局講解量子科技的薛其坤則實現了量子科技領域一項基礎研究的突破。一時間,薛其坤成了「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科院院士」。那麼問題來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簡單來說,正常狀態下的電子運動就像農貿市場的人群一樣雜亂無章,會造成發熱,這是目前電晶體發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處於量子霍爾態的電子則好像置身在一條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一樣,按照規則,有序進行,不再像農貿市場的運動那麼雜亂。
  • 2020國際量子大會成功召開
    會議的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由包括多位沃爾夫獎獲得者、量子墨子獎獲得者、萊布尼茲獎獲得者、哈維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等在內的二十餘位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者出任Padgett教授等在內的46位國際頂尖學者做大會及邀請報告,分享了各自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方面的最新突破。
  • 量子力學都不懂?還在說你知道量子科技?
    小編一聞,就開心了,基本原理也就是量子力學嘛,俺學過!不過別一聽到量子科技就開心,在你準備關注量子科技概念股之前。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量子嗎?」可是這「量子」的概念還真的沒有深入人心呀!去年我們在五道口做過一個採訪,採訪了路人「什麼是量子力學?」。可以來看看大家的回答。採訪問題:什麼是量子力學?
  • 科普來了|薛其坤院士「量子科技課」講了什麼
    量子科技 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合肥本源量子科技獲批省級院士工作站
    9月2日,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旗下投資的本源量子又傳來一大喜訊。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發布的《關於同意安徽皖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備案的通知》,此次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獲批2019年省級院士工作站。
  • 聚焦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收官
    南都訊 記者董曉妍 通訊員楊柳青 9月23-24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CFQCIS 2020)在穗成功舉辦。本屆論壇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同步開展,現場約200位代表參加。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如果把量子疊加擴展到多個粒子,就會產生「量子糾纏」現象。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了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 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產生了量子信息這一新興學科。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量子科技迅速發展,人類迎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經過學術界多年努力,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雷達進入了實用化階段,也有了相關產品,其他的量子技術離產業化和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 量子科技成為國家戰略!通用量子計算機研製難度堪比登月
    「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從國內發展意義上來看,「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 中科院院士:搞量子科技不能盲目四川可從軟體介入
    如今又面臨哪些瓶頸……帶著問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內量子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郭光燦認為,只要找準自身優勢,加大支持力度,四川完全有可能在量子科技研究方面實現快速發展。
  • 郭光燦院士:量子力學早已進入生活 量子科技將改變生活
    來源:新京報網對話郭光燦院士:量子力學早已進入生活 量子科技將改變生活量子科技,一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科技詞彙,因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迅速成為熱詞,圍繞什麼是量子科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現有產業等問題的討論也持續火熱
  • 量子科技概念大火,國內現狀如何?
    曉查 木易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科技,如今快速一文看盡?最近,量子科技相關知識和行業進展,正在成為關注新熱點。究竟是什麼?原理如何?行業內有怎樣的代表性技術、公司和應用?最新的進展又如何?今日我們爭取一文打盡。
  • 60個量子比特超越經典超算,指甲蓋大小存儲整個世界!薛其坤院士:第二次量子革命來了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在9月22日的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並談到了當前的量子革命。
  • 薛其坤的這篇演講說透了量子科技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薛其坤在最近舉行的2020創新之源大會對量子科技也進行了解讀
  • 薛其坤院士:第二次量子革命來了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 在9月22日的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並談到了當前的量子革命。 薛院士給大家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經典的計算機只懂0和1,大家都知道2的10次方都是1024,也就約等於10的三次方,2的60次方約等於10的18次方。現在最大的超級計算機包含4-5萬CPU,每個CPU包含幾十億電晶體。
  • 量子科技賽道,中國處在什麼位置?
    繼5G之後,又一個新鮮的名詞引起大家的關注——量子科技。從頂層設計、戰略投資再到人才培養……近年來,全球多國在量子科技領域持續投入。什麼是量子科技?在量子科技賽道中,中國處在什麼位置?到底什麼是量子科技?
  • 對話郭光燦院士:量子力學早已進入生活,量子科技將改變生活
    量子科技,一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科技詞彙,因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迅速成為熱詞,圍繞什麼是量子科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現有產業等問題的討論也持續火熱。10月2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量子科技的相關問題專訪了量子信息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
  • 量子速讀、量子鞋墊、量子內衣……是真正的量子產品嗎?| 神奇的量子科技①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最近,一則重磅消息讓量子科技踏上風口。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量子科技。這使得原本小眾的「21世紀尖端科技」走入公眾視野,36隻概念股總市值一天增加200億元。可能隔壁阿姨要說了,嗨啥子嘛!量子算命、量子鞋墊、量子速讀……我們家早就用上了!這些「偽科學」沒有科學文獻的支撐,沒有任何能證明效果的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