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盡頭是死亡。」這句話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理解,大致上分為三派:有人認為當人體停止了生理活動,就是死亡,這是偏物質的。有人認為當意識被抹去,記憶丟失,人格不存在,那就是死亡,這是偏重意識的。當然還有第三派,認為前兩派的觀點都是錯的,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第三派認為,死亡並不是終點。
在常識中,我們都認為,人死了,一切也就隨之而去,歸於無。而這種對死亡的無限思考,通常會把人引向另一個反常理的方向,死亡,並不是歸於無,而是去一個我們無法認知的世界。畢竟,人類早就提出過暗物質的存在,但直到近些年,人類才通過引力證明其存在,而仍舊無法觀測。
死亡並不是終點,科學家對這句話的解讀,真實的令人害怕。我們的世界大部分為暗物質組成,一種我們無法觀測到的物質,那又有什麼證據能證明,世界不是一個多維度的世界呢?數不清的靈魂就像水波一樣在我們身邊蕩漾,只是身處此岸的人永遠看不到彼岸的風景。
如果站在生與死的交界處呢?人類想認知死亡後的世界實在太難太難了,關鍵在於觀測條件很難達到,也很難傳遞信息。於是,2017年,紐約大學的醫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調查,他通過調查心臟驟停患者在搶救過程中的感受而希望讓人們更深刻地了解死亡世界。
統計結果十分驚人,有相當數量的患者表示,在瀕死之際,他們看到了一道光,同樣的說法並不是個例,他們有些人還能看到自己在手術臺上的場景,在完全失去意識的情況下,部分患者醒來後竟然能說出醫生手術過程中的對話。
死亡的世界就像一扇未知的大門,通過這道門的人都沒有回來,因此在門前的我們無法得知對面是什麼情況,而人類對未知的渴望又不停推動我們往門裡看,或許,這就是人們總喜歡「作死」的原因吧。各位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留言。